2010年2月27日星期六

正月十四 接灶神




  民间旧俗接灶神是祭灶的一部分。

  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各地也有所不同。一些地方的习惯是“送廿三、接十四”。腊月廿四是灶神(也称灶君、灶王爷)上天向报告人间一年的善恶功过之日。腊月廿三,家家户户都会以各种方式祭送灶王爷上天,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正月十四,各家又会迎接灶君回来。

  送灶神比较隆重,而迎接时略逊于送灶神。迎接灶神还将换上新灶符。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26日星期五

正月十三 上灯日


正月十三民歌稱:「十三食暗糜(稀飯)配芥菜」,是說自除夕開始到今天,所有的美味佳餚都已經吃完,只好喝稀飯吃芥菜。另外,古時的人們也在這天晚上,在廚房點燈,稱為「點灶燈」,一連五夜,到元宵節為止;人們也在這一天開始磨糯米,搓湯圓。

又稱為上灯日

  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灯谜”一词即源于此。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到了清代,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25日星期四

正月十二 搭建灯棚





正月十二民歌稱為「十二漏屎」,意思是說人們自除夕開始,一直到今天,每天都是吃一些油膩的東西,吃壞了肚子。

另外廣東一帶的民歌說「十二搭燈棚」,意思是說從即日起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了。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太歲是什么?

2010虎年即將到來,很多朋友都在意2010年是不是會犯太歲,是不是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會落到自己的身上,包括健康,財運,情感運勢等各個方面都會變差呢?這個問題暫不回答,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太歲”這個詞,也知道犯太歲等不好,但可能並不知道究竟什麼是“太歲”,這裡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到底何為“太歲”。

一般都知道“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這句話,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太歲”是何物。據史料記載,“太歲”是古人假定的一個天體,和歲星(木星)運動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太歲”到了哪個區域,就 在相應的方位留下有一塊肉狀的東西,這就是“太歲”的化身,古代天文學家很早就發現木星(古人又稱它為“歲星”)繞天走一圈正好12年(其實是大約12 年),故用歲星來紀年。但是由於歲星運行的方向與太陽運行的方向不一致,於是天文學家就根據歲星假設一顆“太歲星”,假設它也用12年繞天球走一圈,但行 走的方向與歲星相反,這就是“太歲紀年法”。後來經過不斷的演變,“太歲”被神化,成了神的名字,且是眾神之魁,太歲神在地,與天上的歲星相應而行,它在 中國傳統的“擇吉術”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挖土時(如安葬、建房等)要躲避太歲的方位,不然就要遭受禍害,所以平常都用“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來質問膽 大、無所顧忌的人。在現在科學上也有一種生物叫“太歲”,據專家介紹,太歲是一種黏菌,是介於生物和真菌之間的一種原質體生物,既有原生物特點,也有真菌 特點。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之為“肉芝”,並稱其為“本經上品”。有專家認為,“太歲”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古生物活體標本,是“人類和一切動物的 祖先”。

由於眾星座中有不同位置,而這些位置古人亦以天干地支代表,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即各星星座位置,亦即每年生肖。有刑、沖、破、害,故每年太歲與各人生肖便有機會出現刑衝破害的效應,而出現所謂的犯太歲了。

2010 年之太歲為庚寅,姓鄔名桓。相傳太歲主一年之禍福,犯太歲者大多有不測之災及損傷,諸事欠順對財運身體都不利,官場的朋友易降職,遠門不去,注意安全。
太歲共有六十名,而每年即由一位主管當年之神,管治民間百姓當年內發生之事變。若是開罪或沖犯,則會帶來以上之效應。所以俗話說:「太歲當頭坐,無災恐有禍;太歲現身來,無疾恐破財。」我國相傳如犯太歲之人,可用拜太歲之祈福方法來消災解難。

什麼是犯太歲:

人的出生生肖與太歲有著刑衝破害的不利關係,因恐冒犯太歲,故便有拜太歲的風俗傳統,其生肖與太歲刑衝破害其實是來自算命的程式,亦即天星十二宮位的關係。而十二生肖的刑衝破害亦有其不同的力量及影響,現簡介如下:
刑:刑即滿的意思,即生肖五行過旺,旺極而衰的現象,刑亦殘缺及轉衰之象。
沖:沖即沖著而來的意思,有相戰的味道,是四種之中最猛烈碰撞的一種。
破:破即有散亂及移動之象,破不及沖及刑的碰撞猛烈,是較為輕微的一種冒犯。
害:害即與另一個生肖不能相合,命理稱為破合,即強行分開。
2010年是庚寅屬虎,對生肖屬申、巳犯太歲相沖相刑相害,多有不利!
依據傳統理論認為,屬相為“申、巳、寅”生肖命的人為犯太歲生肖,沖犯太歲者一年之內會有不少麻煩,甚至會有凶災與破財,原來以為很順利的事也老是出問題還易出意外的兇險,犯太歲的年份常常被認為是一個不吉利的年份。
為何要“拜太歲”?

  民間還有拜太歲的習慣。太歲神是年歲之神。道教經籍中說,太歲神主管人的“本生身命之災”和“流年臨犯之厄”。這就是說,人的一生的吉凶禍福是由太歲神主管的。人的每一年的健康或者疾病,每一年運氣的順當或者不利,也都是由太歲神處理的。

因此,我們拜太歲就是為了祈求太歲神護佑自身身體的健康平安和流年的大吉大利。一般拜太歲都安排在農曆春節的日子裏,目的就是為了希望在值年太歲當值的年月裏,獲得太歲神的關懷。所以新春里歡迎大家到慈仙壇參與蓮花轉運祈福燈會,祈求新一年里太歲與眾神護佑平安順利蓮花燈轉好運轉動厄運拋的效能。




Real time visitors:






read more...

2010年2月24日星期三

正月十一 子婿如意/打新婚/請紫姑



其實正月十一的傳說繁多:

十一是在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也另稱為打新婚

福建永定县坎市镇是闽西有名的一个大集镇。卢姓万人之众,已在此繁衍生息五百余年。“打新婚”就是他们的独特民俗。
  据老一辈人说,卢姓人的五代开基祖林婆太百年辞世,正月十一日出葬,棺木抬到现在的“打新婚”地点时,突然天降雷雨,待雨过天霁,抬棺木的人回来,到处寻觅不到棺木。大家认为,这是天赐婆太的好“风水”,便在此处修筑林婆太坟墓。林婆太年高百岁,儿孙满堂,子孙为取吉利,定于林婆太棺木不见的正月十一,在她的墓前给新婚夫妇打新婚,以祈人丁兴旺,美满幸福。
   每年正月十一或元宵节,上年结婚的卢姓青年男女,女的挂绿披红,男的红光满面,在一群男女青年的簇拥下,互相拉着手,来到他们祠堂门前的林婆太墓地前,由一个多福、多寿、有威望并经大家公推出来的族长给新郎新娘“打新婚”。
   “打新婚”开始时,鞭炮齐鸣,雷铳轰响,“十班队”演奏传统优美乐曲;跳采茶灯的,踩高跷的,舞龙灯的,玩狮子的,舞动起来;围观的群众十里八村涌来,人山人海。待用香烛、三牲敬过五代开基祖林婆太后,福寿族长手拿一个打面木槌,逐一在列好队的新郎新娘左肩上轻滚打下,再从下滚打上右肩,边滚打,边讲些祝愿他们夫妇新婚美满、白头到老等的吉利话。被木槌滚打过的新郎新娘则向族长敬上一个小红包。不过,族长拿着木槌滚打新郎新娘时,有的新郎新娘故意躲闪,使得族长追着滚打、气喘吁吁,逗得围观的群众哈哈大笑。更有围观青年不时取笑新郎新娘,令他们更加害羞,脸红过脖。
   五百余年来,这一民俗在此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一方美谈。

又稱為“请紫姑日”(有的地方为正月十四)。

  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

  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23日星期二

正月初十 有食食/老鼠嫁女

正月初十 老鼠嫁女

初十是天公生的翌日,家家戶戶還剩有昨日祭拜天公所流下的豐富佳餚,可以飽食,所以民歌稱為「初十有食食」。

也另稱為贺老鼠嫁女

  旧时民间俗信。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崔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属可以永远绝迹。
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老鼠嫁女的传说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

  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 “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 “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资兴一带则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四川绵竹印制的《老鼠嫁女》年画,表现一伙老鼠掮旗打伞,敲锣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是“新郎”,头戴清朝的官帽,手摇折扇,双目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子。正当这伙丑类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头大黄猫。前面鸣锣开道的一对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猫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则咬在猫的嘴上。此时,坐在花轿里的“新娘”,自知末日来临、泪流满面。这幅年画反映了人民鲜明的爱憎。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22日星期一

正月初九 天公生



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誕辰,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每逢祂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自午夜零食起一直到當天凌晨四時,都可以聽到不停地鞭炮聲。祭拜天公的儀式,相當隆重,在正廳「天公爐」下擺設祭壇,一般都是用長板凳或矮凳先置金紙再疊高八仙桌為「頂桌」,桌前並繫上吉祥圖案的桌圍,後面另設「下桌」。

「頂桌」供奉用彩色紙製成的神座(象徵天公的寶座),前面中央為香爐,爐前有紮紅紙麵線三束及清茶三杯,爐旁為燭台;其後排列五果(柑、橘、蘋果、香蕉、甘蔗等水果)、六齋(金針、木耳、香菇、菜心、菀豆、綠豆等)祭祀玉皇大帝;下桌供奉五牲(雞、鴨、魚、卵、豬肉或豬肚、豬肝)、甜料(生仁、米棗、糕仔等)、紅龜粿(像龜形,外染紅色,打龜甲印,以象徵人之長壽)等祭玉皇大帝的從神。

在祭拜天公之前,全家大小都得齋戒沐浴,初九當天,更禁止家人晒衣服,尤其是女褲、內衣或倒垃圾桶,以表示對玉皇大帝的尊敬;祭品如果要用牲畜的,一定要用公雞、不能用母雞。若是要還願時,必須用全豬或全羊。友些虔誠的家庭以為在家裡祭拜還嫌不足,會連夜趕往各地的天公廟禮敬,像台南終義路的天壇、高雄的天公壇、木柵指南宮等,每年的農曆大年初八便燈火通明,熱鬧非凡。

天公生當日也有「安太歲」的儀式,當年生肖沖犯太歲的人便可以到廟中,寫上自己的姓名、年歲,再添一點香油錢,委由廟方負責供奉即可。另有一個安太歲的方法:年初時在家裡用平日盛米的米筒圍上紅色片作爐,寫上「太歲星君到此」,再每日供奉即可。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21日星期日

正月初八 順星

顺星

初八是祭拜「星君」(俗稱順星)的日子,這是北平特有的風俗,其他各地均不見。依照星象學家的說法,每個人每年有一位星宿值年,一年的命運如何,全操在那位值年的星君手裡,而正月初八正是眾星君聚會之期,在這天祭拜星君,便有可能得到星君的垂祐。

人們在家祭星(或到廟裏去)大多在黃昏以後,天上星斗全部出現之時舉行。祭星時使用燈盞,全家人按長幼順序燒香向天空星宿和自己的本命星君祈禱,求其保佑,然後將所有燈盞散置於門戶井灶之處,稱為「散花燈」或「散星」,以辟除不祥;清朝時於正月初八在北京白雲觀舉行祭星大典。

人們在年節期間的吃喝玩樂,一般而言,在正月初五就已經結束了,但還是有人一直過下去。到了初八,才算是恢復了正常,所以稱為「初八完全」。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20日星期六

正月初七 人日

大年初七 人寿年丰



初七是人日(根源於道家的說法,到漢朝已非常流行),亦稱為七元。東方朔的占書云:「歲後八日,正月初一占雞,二日占犬(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穀…」,故初七稱為人日。

「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兩漢魏晉時,人日是一個重要的日子,用彩紙或金箔紙剪成人形,貼在屏風上可保人口平安,也有人把它戴在髮間,既是裝飾也可以避邪。

人們相信正月初七,如果天晴,則表示人丁興旺。臺灣地區的人家在神祇前點七支蠟燭,供奉生果三至五包,以麵線為祭品,祭祖拜神,祈求一家人都能長壽,以「芹菜、薺菜、菠菜、青蔥、大蒜、蒿菜、芥菜」等七種蔬菜在人日混食,可袪病避邪,此即所謂過七元。

這種在漢以後才發展出來的七草羹儀式,並沒有廣泛地流傳下來,到唐時可能已演變成五辛盤,選五種有辛辣味的生菜切細絲來吃;而七草的儀式傳到了日本變成七草粥,到今天仍是重要的慶典。

又有傳說:人日多陰。好像天穿了洞,要幫它補一補,以免天雨成災,所以要煎些鹹的或甜的(如年糕)去祀神,叫做「補天穿」。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19日星期五

正月初六 挹肥



初六是馬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開正以來,廁所中的糞便累積,直到今天才可以清除,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無此俗。

另外,初六係「清水祖師」的祭日,清水祖師又稱黑面祖師或落鼻祖師(因當地有災禍時,清水祖師就顯聖落鼻);每年正月初六日萬華的祖師廟便舉行盛大的慶典。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18日星期四

正月初五 隔開 開張 迎財神





正月初五為牛日,俗稱財神日,春節的氣氛漸淡。初五亦稱「隔開」,從初一到初四已經整整放了四天假,元旦以來的熱鬧與遊興應到此告一段落,到初五又要回到原先的工作崗位,因此就以初五這天為界線全國各商店及公司行號從初五開始到二十,選擇黃道吉日,在鞭炮聲中陸續開始營業(開市或開工)。

開張是商店的一件大事,商家往往會在招牌上繫上紅綵,張貼用紅紙書寫的如「開市大吉」、「招財進寶」、「生意興隆」之類的吉祥字句,有時還會來個新春大減價以招徠生意,或發放員工紅包慶祝,或設筵招待親友和老主顧。開張、開工時,照例要供奉牲禮、焚香、燒金紙、放鞭炮(爆竹要越長越好,因為爆竹越長越能大發利市)祭拜一番,慶祝開張(開工)大吉。

目前,雖然社會型態在改變再加上經濟不景氣,但是開張大吉的習俗仍受到重視;有些商家或工廠會先在此日來個象徵性的儀式,過兩天再正式開工或營業,至於許多公家機關則多利用今天舉行「團拜」。

商店、工廠之所以選在大年初五這天作為開市、開工的好日子,大概跟今天是「五路財神(偏財神)」的生日有關罷!試問?古今中外,有哪一個人是不喜歡發財的?身為掌管財帛的財神爺也就成了大家競相供奉的對象了。甚至於在初五這一天,有人扮成財神到各商家去討紅包呢!(總不能把財神爺給趕出去吧!)。

傳說中的財神,不止一位,不但有文財神,也有武財神。屬於文財神的有比干(被妲己所害,因為無心所以不會偏心)、陶朱公范蠡、文昌帝君(主管考選人才,被祂點中的,便有升官發財的機會,所以當官的人拜文昌帝君為財神);武財神則有關聖帝君關羽(傳說發明生意人記得帳冊,而且為人重義輕利,所以順理成章成為商界的財神爺)和趙光明,而其中趙光明和祂的四位部屬,則合稱為「五路財神」(指封神榜書中所指的「玄檀真君」趙光明、「招寶天曹」蕭昇、「納珍天曹」曹寶、「招財使者」鄧九公和「利市天官」姚少司等五人,祂們主管迎拜納福,追捕逃亡,所以被尊為財神);另外土地公、財帛星君和明初擁有「聚寶盆」的沈萬山也被視為財神之一。

正月初五,是撤供的日子,俗稱「隔開」。因為從這天開始要把除夕時拜年用的供祭品如春飯、年糕、柑仔等撤去,開始恢復正常生活狀態,不再用甜料、甜茶招待客人。據說盛春飯的碗底,如果有濕氣,今年將會多雨;如果碗底乾乾的,今年不但雨水不多,恐怕還會有乾旱。而將春飯炒油保存,據說可以治療小孩痢疾和氣喘病(台語叫嘎龜)。而從初一累積下來的垃圾,也可以從屋內清掃到屋外。總之,正月初五須完成除舊佈新的工作,隔絕年節,故稱「隔開」。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17日星期三

正月初四 接神



正月出四為「接神」的日子,自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送諸神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善惡後,須於今日回到人間繼續享受香火,並執行及考核人類的禍福、善惡。

初四日下午,家家以牲禮(雞、鴨、魚肉)及水果供於廳堂內之神像前,恭候神明大駕光臨,為請神,須先燒印有甲馬(印有馬形的金紙,唐宋以來即有此習俗,派天兵神馬請神,並護駕眾神下界)迎神,在行燒香祭拜,拜好了才燒壽金、四方金(刈金),並燃放鞭炮,迎接眾家神回到人間。而寺廟內的籤筒送神後都被封存,至初五日以後始能使用。俗諺說:「送神早,接神遲」,其意謂送神儀式要在大清早舉行,接神則於下午或夜間舉行。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16日星期二

老鼠娶親的故事


read more...

正月初三 (赤狗日 - 老鼠娶親)





初三稱為「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祂的人一定會不吉利,故初三為「凶日」,不宜外出。據說在初三跟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貧」的意思,所以民間也不在這天宴客,會沖犯「赤狗」,帶來貧窮。

民間亦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也有人說入夜提早熄燈是為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至於。「老鼠娶親」故事的來源,可能是因為初三是赤狗日,諸事不宜,為了避凶,所以為提早就寢所找的藉口;再者,從過年到初一、初二也忙了一陣了,若不早些休息,恐會體力不繼,無法辦完其他的行事;至於過年謠中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飽」,就是說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連幾天的忙碌,到了初三,總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補補前兩天的睡眠,長保健康。

前清時代,閩南人有「出郊展墓」的習俗。出郊展墓就是到郊外祖先墳地去省視一番,並以年糕、甜料來祭拜。這種習俗現在逐漸消逝,現今客家人大多於元宵節掃墓,閩南人則延至清明節去祭掃一番,表達對祖先的尊崇與孝思。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15日星期一

正月初二 做客




在農曆初二這一天,要做首次的「牙祭」叫做「頭牙」,準備三牲,敬拜土地公,祈求平安。除此外無所事事,所以大家往往利用這個時候賭博玩樂,也有人繼續到親友家拜年;中國北方在大年初二,用公雞及鯉魚祭財神,並且吃形似元寶的餛飩叫做「元寶湯」。

本省及閩南習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兒在今天必須和身為半子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親,稱為「做客」(即歸寧);客家人則稱為「轉嫁妹」。有句俗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斗擔擔」意思是說:娘家父母還健在的媳婦,初二、初三一定會有人前來接回去「做客」,娘家沒有父母的媳婦,只好繼續留在婆家做活,幫忙親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擔子。其實做客的時間並沒有固定(所以過年謠中有「十一請女婿,十二查某仔返來拜」的記載),但多在正月中;因為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娘家,會導致娘家變窮,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才回去;換個角度想:大年初一開正後,婆家忙著各項過年的行事及接待拜年的訪客。作為媳婦理當體諒,如果只顧回門,未免說不過去。

歸寧時隨手攜帶禮物稱為「伴手」。回到娘家先向尊長拜年,再分送紅包給他們,有些長輩也會分贈紅包給帶來的外孫。如果娘家有幼小的弟、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都要相互贈送紅包賀年。若是女兒第一次帶子女歸寧拜見外公、外婆,則外公、外婆必須送雞腿,並且用紅絨線繫銅錢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稱為「結彩帶」。

中午大家一起吃團圓飯後,再敘敘舊,約在下午三時以後就可以離開娘家了。娘家要準備二枝「掛尾蔗」及二隻活的「帶路雞」給女兒和女婿帶回家種植與飼養。所謂「掛尾蔗」就是紅甘蔗,前有蔗葉,後有蔗頭莖,並用紅帶子綁住兩枝甘蔗,以祝女兒女婿同甘共苦、永浴愛河,直到白頭偕老。至於那兩隻帶頭雞,則希望其女兒和女婿像雞一樣多子多孫。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14日星期日

正月初一 開正

正月初一拜年



(1) 開正:

新年的序幕是由「開正」的儀式開始的。「開正」又叫做「開春」,「開正」的時辰,每年都不相同,是依照天干和地支來決定的,大約都在清晨以前,只要翻一翻曆書就可以知道。「開正」的時刻一到,家家戶戶必須準備香燭、應時的水果、成疊的柑橘、插上「飯春花」的甜粿和發粿,供奉清茶與甜料(一般指生仁、冬瓜糖、紅棗等)、以及紮著紅的麵線,祭拜神靈與祖先。並且焚燒壽金(印上壽字的金箔紙)與刈金(印著財子壽字樣的金箔紙,又稱四方金),燃放鞭炮。

拜祖先時,加用菜碗(素菜)、壽金、刈金、小銀等,素菜中有人用菠菜及連根帶尾的大蒜,因為認為拜菠菜,可以飛天(菠字閩南語音近似飛);拜大蒜,子孫可以「頭毛嘴鬚白」(蒜本身就有像長鬚的樣子),而祭祖的儀式和祭拜神明的方式大約相同。

(2)開財門:

「開正」的典禮完成,這時天剛微明,全家人換穿新衣,由一家之主燃香開啟大門,稱為「開財門」。選擇「喜神方」(喜神每年的方向不同,必須查對曆書)揖拜,然後把香放置在門角。燃放大串的鞭炮,稱為「開門爆仗」,表示除舊佈新,康祥迎吉。

開財門後,大家要互相拜年。拜年的時候,先由晚輩向長輩跪拜,祝福尊長健康、快樂。而長輩通常會準備紅包,賞賜給小孩。由於「開正」的時刻大多在半夜的「子時」(大約深夜十一點到一點),所以大家從「過年暝」,開始守歲,聊天、打牌、看電視…,全家大小一起熬夜,直到「開正」、「拜年」完畢,才去就寢。

(3)出行、行春:

早上起來梳洗完畢,全家一同吃早餐,平時早餐都是吃稀飯,但是在新年期間,不論貧富,都要吃乾飯或吃麵線(含有延壽的意思),而這些乾飯還都是除夕夜裡剩下的「過年飯」。甚至早餐所配的菜,都是些素菜(因為一般相信年初一吃素,就可以表示一年都吃素)。吃完早飯後,大家穿新衣、戴新帽,新鞋,準備「出行」(出行時,必須配合自己的生辰八字,找出吉時與吉位)。

從前「出行」多會到近郊的寺廟或風景區遊山玩水,所以也叫做「行春」。現在因為交通發達,有名的風景區往往人滿為患,至於都市中的百貨公司、電影院已成為年輕人的最愛。

(4)拜正:

年初一這天,多到長輩或朋友家拜年,稱為「賀正」。現代人因為事務繁忙,多流行電話拜年,可以節省時間。政府機關則提倡團拜,各機關團體集中在一個地方拜年;當親密的朋友或親戚來家賀年時,主人就拿出甜料(以前多為紅棗、土豆、冬瓜、瓜子等,現在多以精緻的糖果代替)、甜茶,招呼客人食用,稱為「食甜」,表示圓滿親蜜的意思。客人吃後,要說些如「食紅棗,年年好」、「恭喜大賺錢」、「食甜甜,乎你快大漢」、「食甜甜,乎你生後生」等吉利話。另外,賀客如果帶有小孩,必須贈送紅包,作為新年的見面禮。

(5)行香:

新年期間是男女老幼穿新衣,攜帶牲禮、金紙、香燭,到各個寺廟禮佛拜神,祈求一家大小平安,而各個寺廟也會準備光明燈、平安燈,甚至禮斗,讓信徒拈香祈願。俗信以為正月初一開天門,燒頭炷香祈願特別靈驗,所以一些比較著名的廟宇(如行天宮),當年關一過,子時之際,就會立刻湧入人潮,以素食淨果,焚香禱告。

(6)拜公媽:

大年初一的正午,每戶人家都準備牲禮、菜飯,內盛供品,祭祀祖先,俗稱「拜公媽」。有些家庭比較隆重須連續祭祀五天,一直拜到初五才停止,有的只祭拜一天而已。

(7)請春酒:

以前,自大年初一到十五,家家戶戶都利用年節時準備現成的飯菜,宴請親朋好友,以連絡彼此的感情,叫做「請春酒」(據說宜蘭地區較為盛),現在則較不盛行,但是商人多會利用這時候,款待顧客,以便擴展生意。

(8)玩樂:

春節期間,政府機關,公司行號都放假,大家除了吃吃喝喝,無所事事,於是大家聚在一起,以種種的遊戲或賭博來消耗時間。

(9)禁忌:

春節期間,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著種種的希望,卻也有不少的禁忌,如:

忌掃地、倒垃圾、糞便,以免把家裡的財富和福氣都帶走;忌殺生、忌用刀類,因為刀為兇器,意味著凶與破;忌打破碗盤器物,恐怕今年會有破運,如不慎打破,要趕緊說「歲歲(碎碎)平安」,以化凶為吉;忌正月初一午睡,深信若是男人在這天武睡,那麼「田岸會倒」(田畦就會崩潰),女子若在這天午睡,那麼她的灶腳(廚房)會崩….等等。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西洋情人節由來



西洋情人節流傳著許多不同的版本,最早期可追朔到羅馬牧神的宗教節慶。當時的羅馬郊外,有許多成群的野狼在鄰近的森林裡危害遊走,給人畜帶來不少威脅。

當時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認為牧神盧波庫斯(Lupercus)能保護牧羊人和羊群,而牧神節也就定在二月十五日來慶祝了,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祭典來慶祝牧神節。

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神(faunos),它類似古希臘的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pan),是掌管畜牧和農業的。

而在牧神節的前夕,也就是二月十四日當晚,羅馬女孩子的名字會被寫在一張小紙籤上放在盒子裡,再由男孩子抽出那女孩的名字,這一年那女孩就成為那男孩的情人。

而為何後來二月十五日的牧神節,演變成二月十四日的聖范倫坦斯日(St. Valentine's Day),紀念基督教的殉道者范倫坦斯?是因為到了公元二百七十年羅馬反對基督教,許多基督徒遭受迫害致死。

當時皇帝克勞多斯(claudius)禁止士兵婚嫁,而有個基督徒范倫坦斯不僅反抗皇上禁令,拒絕敬拜羅馬神祗,並且秘密的替未婚男女舉行婚禮,因此被逮捕,入獄,並於二月十四日被砍頭。

許多年過後,羅馬成為基督教國家,當時為信仰殉道的范倫坦斯基督徒,成為人們景仰的聖徒。而二月十四日就不再慶祝牧神節,改紀念殉道者聖范倫坦斯。
而在西方演變成二月十四日這天寄卡片或送禮物給所愛的人,並且不限於情人,父母、兄弟姊妹、朋友、老師…都可以的。

而傳入東方的西洋情人節,印象中似乎就只有年輕男女與所愛的情人共度浪漫的節日。那大家免不了會送花,玫瑰花成了帶有特殊意義的花語,巧克力也可代替花朵送禮,加上特別考究的花朵數量,都令小倆口感到萬般的甜蜜。

記得跟先生談戀愛的時候,在情人節的前夕送上一個手縫的小袋子,裡面放著兩顆相思豆,還有一段王維的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雖沒有過度包裝,但那段濃情至今仍難以忘懷。

其實,不管如何度過情人節,只要有情人陪伴就是最幸福的了。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13日星期六

除夕夜習俗

年 夜 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守   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 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各生肖運程

為方便善信們查找2010年生肖運程所以把全部運程鏈接貼于此

以下為2010年各生肖運程鏈接:



鼠(Rat)

牛(Ox)

虎(Tiger)

兔(Rabbit)

龍(Dragon)

蛇(Snake)

馬(Horse)

羊(Goat)

猴(Monkey)

雞(Rooster)

狗(Dog)

豬(Pig)


Chinese Horoscope 2010 the Year of the Tiger

2010年12生肖短片篇



Real time visitors:






read more...

安太歲的由來與典故

相傳太歲是殷商時代的元帥,也就是紂王的兒子殷郊。紂王之妻姜氏產下一團肉球,於是寵妃妲己像紂王進讒,說正宮皇后生出了怪物,於是紂王便下令將此不祥之物丟棄在荒郊野外,任其自生自滅。奇怪的是,郊外的烏鴉竟自動聚集起來幫忙遮蔽日曬,白鹿也輪流供奶給這團肉球。

不久,正巧金鼎真人經過見到這個奇異的狀況,便用劍將肉球剖開,原來裡面竟包裹了一個嬰兒。金鼎真人將嬰兒抱回水濂洞,交付賀仙姑哺育扶養,並給他取名「金哪吒」。又因為他被丟棄在郊外,乳名就叫做殷郊。
殷郊七歲時,賀仙姑將這件事情的經過及他的身世一五一十的告訴殷郊,而他的母親,早因為妲己的陷害跳樓身亡。

殷郊知道事情真相後,既悲傷又痛苦,於是請求金鼎真人准許他為母報仇,隨後便取了八寶洞中的斧鉞金鐘,前往牧野協助周武王伐紂。

適逢紂王營中將士陣前倒戈,自相殘殺,殷郊趁亂趕到摘星樓活捉妲己,將她抓了去見周武王,接獲命令後,隨即把妲巳劈死。玉皇大帝見到殷郊孝節忠義,而且英勇斬妖,於是封他為太歲殷元帥。

古人發現木星由西向東十二年繞天一周,所以用來紀年。這就是歲星紀年法。但是歲星運行的軌道和人們熟悉的十二星辰的方向和順序正好相反,歲星紀年法應用起來很不方便,因此,古代天文學家便設想出一個假歲星喚做「太歲」,和真的歲星背道而馳,這樣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順序一致,用以紀年,就成了「太歲紀年法」。這假想的歲星後來被神化了,而且成了眾神之魁。在中國傳統的擇吉術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此可知沿襲已久太歲的禁忌是由一顆虛構的歲星發展出來的一套虛構的神煞系統,因此今日我們應從研究民俗的立場,而非崇信的角度來看待太歲;然而趨吉避凶是人之情常,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是如此,但是我們更該記得一句古諺:「避凶不如趨吉,擇日不如選時,選時莫若積德。」

太歲神煞系統中有善神與惡神,但是善神只有奏書、博士、歲德、歲德合、歲干合、歲枝德六位。這幾位善神所值的時辰,所臨之方位,基本上是有宜無忌,萬事大吉。但是其力量大小和側重的方向不同。

歲德的力量最大,據《會門經》所言:歲德「所理之地,萬福咸集,眾殃自避,應有修營並獲福祐。」歲德主剛,歲德合則主柔,二者雖然同屬上吉德神,因其有剛柔之不同,用時應該注意內事、外事的區別,以進行擇日。

歲枝德,據《神樞經》說:「歲枝德者,歲中德神也。德者得也,得福之謂也。主救危而濟貧。所理之方,利興造動土眾務。」似乎是太歲門下唯一濟貧扶弱的神靈。

奏書和博士,一個在太歲門下掌管書記,一個管檔案。向祂們祭祀求福,褒進賢能,尤其容易如願。

除此之外,所有的神煞,都是惡神。在它們所值的時辰,所理的方位,一般都不能興工動土,其它如嫁娶、遷移遠行,開市等大事、吉事,最好也要迴避。例如:
力士:主瘟疾。
喪門:主盜賊、遺亡及死喪之事。
官符:主有獄訟之事。
畜官:主損六畜及傷財。
白虎:主有服喪之災。
黃幡:主有損亡。
豹尾:主破財物、損人口。
病符:主災病。
死符:主死亡。
大耗(歲破):主錢財破散。
勢煞:主有劫盜傷殺之事。
災煞:也主病患。
歲煞:主傷子孫六畜。
伏兵大禍:主有兵傷刑戮之咎。
歲刑:主有爭訟。
大煞:主有刑殺。
金神: 尤其凶險,主管兵戈、喪亂、水旱、瘟疫,不但個人遭災,還會殃及整個社會。
小耗: 為禍較小,但是也會有虛驚之事,讓人心神不寧。
吊客: 輪值之時辰或方位,不能興造,連同求醫、弔孝、送喪之事也不能做。

歲破是「太歲所沖之辰」,又稱大耗,意思就是被太歲沖擊而破散。

大將軍是太歲手下的大將,「統御威武,總領戰伐」,二者所當之方位都不能興造遷徙嫁娶遠行。但是倘若命將出師,攻城征伐,卻很吉利。不過,要注意的是歲破可向不可沖,大將軍可背不可向,要是搞錯了方向,也會招致禍殃。


這個傳說源自漢代,傳到後世愈禁愈嚴,愈來愈繁瑣,凡是太歲所在的方位及相反的方位,都不可以動土營造,凡是違反這個禁忌的人,就會招來災禍,遭到惡運。後來就慢慢轉變為比喻觸犯凶惡的人,以致於遭到禍殃的成語,

其實不可動土營造和凶惡不講理,這兩點分別描述了民俗傳說中太歲星君的性格;中國傳統的選擇術(擇日)也把太歲納入趨避的考量之中,仔細翻翻黃曆就可以看到太歲和太歲旗下的各個神煞的身影。

太歲又名『歲神』,一般我們稱為『歲君』,祂是所有的神之中最有權力的神,又有『年中天子』之稱。太歲神以六十甲年而分總共有六十位,從甲子年的『金赤太歲』到癸亥年的『虞程太歲』,依照著我們六十甲子年輪流當值,就像颱風一樣,所以,當值的被稱之為『值年太歲』。

  在民間,對於太歲卻有兩種『犯沖』的說法,一種叫『年沖』,另一種為『對沖』。所謂年沖是指『生肖之年』,譬如:屬鼠的遇到鼠年,屬牛的遇到牛年,屬虎的遇到虎年等,就會沖到值年的太歲君,那麼就如民間俗云:『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太歲年令來,無病恐破財』。所以一般年沖到的人,都會安太歲以期待『逢凶化吉』,年令平安。而所謂『對沖』之說,是指自己的生肖,再加上六年,例如屬鼠的遇到馬年,屬牛的遇到羊年,屬蛇的遇到豬年等,也必須要安太歲,才會諸事順利。

   由於太歲神位高權重,所以人們都對祂敬畏有加,深怕觸怒了太歲君會對自己不利,所以,為了避免得罪太歲神,善男信女們在生年遇到與太歲『相沖或對沖』之年,都會安奉太歲神,以求一整年都平安順利。

  事實上,安太歲又叫『鎮太歲』,也就是利用太歲符咒去安鎮太歲神,這方法有利有弊,因為,安太歲就如用『金鐘罩』把自己蓋住,雖然有『百毒不侵』之功效,卻也有『百利不近』的缺憾,每個人的太歲之年,不一定都是霉運當頭,有時候運勢不錯的人,還是會有不錯的發展,可是卻由於『安了太歲』,雖然『百毒』不侵卻也『好運』無法接近。



Real time visitor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