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6日星期六

春節的傳說(二)

相傳在很久以前,由於曆法定得不準,天時與農事往往不能準確的配合,農作物的收成因而不理想。當時的天子祖乙見到節令紊亂導致民不聊生也非常憂慮。他就召集百官詢問節令失常的原因。節令官阿衡自己也不明白,就隨便邊了個理由,說是人們得罪了天神;要使節令恢復正常,就得祭拜天神,請求寬恕。祖乙聽信了阿衡的話,就親自率領百官,前往天壇祭祀天神,並傳令全國百姓設壇祭天。可是折騰了半天,節令還是照樣的亂。

當時有個青年樵夫名叫「萬年」,他看到節令紊亂,農人無法種田,也是急在心裡,苦苦思考解決的辦法。有一天,萬年上山砍柴,砍累了就坐在樹下休息。他眼看著樹影發呆,心中想的仍然是如何將節令定準的事。不知不覺的過了大半個時辰,他才發現地上的樹影已經悄悄地移動了方位。萬年靈機一動,心想,為何不利用日影的長短來計算時間呢?回到家後,萬年就設計了一個「日晷儀」。可是,一遇上因雨天,日晷儀就失去效用了。」有一天,萬年在泉邊喝水,看見崖上的水很有節奏的網下滴,規律的滴水聲又啟發了他的靈感。回家後,萬年就動手做了一個五層的漏壺,利用滴水的方法來記時。如此一來,不管天氣陰晴,都可以正確的掌握時間了。有了記時的工具,萬年更加用心的觀察天時節令的變化。經過長時間的歸納,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運行規律,就不用擔心節令不準了。

萬年帶著自製的日晷儀及水漏壺去進見天子祖乙,說明節令不準與天神毫不相干。祖乙覺得萬年說的很有道理,就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蓋起日晷臺、漏壺亭,又派了十二個童子供萬年差遣。從此以後,萬年得以專心研究時令。過了一段日子,祖乙派阿衡去瞭解萬年製曆的情況。萬年出自己推算出的初步成果,阿衡聽後,非常忐忑不安,他擔心萬年製作出準確的曆法,得到天子的重用,直接的威脅到他的地位。於是,阿衡就以重金收買了一名刺客,準備殺掉萬年。刺客趁夜深人靜時,射殺萬年。結果,被守衛的士兵及時抓住,將他送到天子那。祖乙問明了是阿衡的詭計,就下令將阿衡收押,親自去探望萬年。萬年就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報告給祖乙:「現在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象復原,子時夜交,舊歲已完,時又始春,希望天子定個節名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經過了數十個寒暑,萬年精心制定的太陽曆終於完成了。當他把太陽曆現給祖乙時,已經是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了。祖乙深受感動,就把太陽曆定名為「萬年曆」,並封萬年為「日月壽星」。直到今天,人們將陽曆稱為「萬年曆」,並在春節時掛上日月壽星圖,據說都是為了紀念功高德重的萬年。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5日星期五

春節的傳說(一)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4日星期四

春節的由來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節日的國家。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幾乎每天都有不同民族在歡度節日。別具一格的民族節日,像是朵朵鮮花,絢麗多彩。

從節日中,我們可以了解一個民族的歷史,對民族的認識也增加。認識我國的節日,更可以增加對祖國的認識,培養我們對祖國的歸屬感。

在云云節日中,尤以漢族的春節最盛大、最熱鬧。因春節是慶祝一年的開始,所以在這節日期間,人民會有盛大的慶祝,歷時十數天,我國對春節的重視,是其他節日不可媲美的,即使僑居海外的華僑,受到西方文化衝擊,忘記了其他節日,也不會忘記春節這個極具意義的節日。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異鄉的遊子一定會趕回家團聚吃年夜飯,即使未能回家吃團圓飯的家人,也要替他擺一副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

從農曆12月中開始,家家戶戶便準備過年。主要任務是除舊佈新,因此在送灶神回天上後,就得準備大掃除,將屋內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以除去舊年的晦氣,迎接新年。接著是辦年貨,採買過年時所需要的各種民生用品,並且還要在居家內外貼春聯、門簽及年畫、佈置廳堂,以增加新春的喜氣年節中少不了要吃些年食,如臘味、年糕等,在傳統社會中,年食多為自製,因此大約在春節前的三個禮拜,家庭主婦便開始醃製臘味、蒸年糕,雖然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已少有人自製年食,然而每個家庭總會買些回來應應景。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3日星期三

春節的來源及意義

春節就是農曆過年,在我國民間的歲時節令中,可以說是行事節目最多,而已時間最長的日子,差不多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那天開始,一直到元月十五元宵節為止,都是春節的範圍。早在夏朝開始,幾千年來,春節一直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大日子,雖然,其中經歷了各朝代曆法的數次更改(如夏朝建寅,商朝建丑,周朝建子,秦朝建亥),一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承襲夏朝的傳統,沿用夏曆,以寅為正月。但是,雖然經過多次的更換,卻依然沒有改變中國人的習俗,春節仍舊是民間最重視,最隆重盛大的節日。

民國成立以後,改用陽曆,以陽曆元月一日為新年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則改稱為春節。目前雖然一般人日常記事都採用陽曆,但是逢年過節仍以農曆為主,而且過年的氣氛也比陽曆年要濃厚的多。

農曆元旦是正月朔日,也就是正月初一,所以稱為「天臘日」,也稱為「元旦」、「元辰」、「正旦」、「履端」;又因為是歲之始、時之始、日之始、月之始,所以又叫「四始」;又稱為「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又叫做「三朝」,即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目前則稱為「春節」。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2日星期二

春節風俗習慣

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 “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 “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1日星期一

2010年 农历虎年春联

百尺飞泉鸣震谷 一声长啸势惊天

丙部琳琅春馥郁 寅宾璀灿日光华

虎跃龙腾生紫气 风调雨顺兆丰年

虎跃龙腾兴骏业 莺歌燕舞羡鹏程

虎跃神州千业旺 春临盛世万民欢

虎啸大山山献宝 龙腾祖国国扬威

虎啸密林凤万壑 鹤眠苍松月千岩

虎啸青山千里锦 风拂绿柳万家春

虎啸一声山海动 龙腾三界吉祥来

金牛辞岁寒风尽 白虎迎春喜气来

金牛送旧千家乐 玉虎迎新万户欢

长白虎啸林中日 江南猿啼岭上风

赤县奔腾如虎跃 神州崛起似龙飞

丑旧寅新宏图展 牛归虎跃春意浓

丑去寅来千里锦 牛奔虎啸九州春

丑去寅来人益健 牛奔虎跃春愈新

春风浩荡神州绿 虎气升腾岳麓雄

春风着意随人愿 虎气生威壮国魂

春光春色源春意 虎将虎年扬虎威

春节乍闻春有喜 虎年乐见虎生风

春雷巨响山河动 月夜旋风草木飞

春晓寅回人起舞 岁祯虎啸物昭苏

电闪金光夸五色 雷鸣巨吼动千山

憨厚忠诚牛品德 高昂奋勇虎精神

虎步奔腾开胜景 春风浩荡展鸿图

虎踞龙盘今胜昔 花得鸟语旧更新

虎踞龙盘今胜昔 莺歌燕舞呈吉祥

虎年赢得春风意 喜讯唤来燕子情

虎气顿生年属虎 春风常驻户迎春

虎气频催翻旧景 春风浩荡著新篇

花事才逢花好日 虎年更有虎威风

黄牛虽去精神在 猛虎初来气象新

皆称飞虎一身胆 不负英雄千古名

龙腾虎跃人间景 鸟语花香天地春

宅后青山金虎踞 门前绿水玉龙盘

牛耕广野丑年犁出文明路
虎跃深山寅岁图开舜尧天

岁步寅年喜庆团圆同把酒
珠还合浦欢歌一统共迎春

喜庆牛年两制先迎香港还
欢歌兔岁亿民再赞澳门归

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
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

丑岁建奇功香港回归昌国运
寅年兴大业宏图展现壮情怀

高崖伏虎啸  茅庐卧龙飞

虎啸风声远  龙腾海浪高

龙引千江水  虎越万重山

密林藏伏虎  萝峰染晴云


虎添双翼前程远  国展宏图事业新

花事才逢花好日  虎年更有虎威风

江山秀丽春增色  事业辉煌虎更威

江山一统腾龙日  岁月三春入虎年

金牛昂首高歌去  玉虎迎春敛福来

金牛辞岁千仓满  玉虎迎春百业兴

金牛奋蹄奔大道  乳虎添翼舞新春

金牛奋蹄开锦绣  乳虎添翼会风云

门庭虎踞平安岁  柳浪莺歌锦绣春

门浴春风梅吐艳  户生虎气鸟争鸣

年逢寅虎群情奋  岁别丑牛大地春

牛肥马壮丰收岁  虎跃龙腾大有年

牛肥马壮家家富  虎跃龙腾处处春

牛奋千程荣盛世  虎驮五福贺新春

牛奋四蹄开锦绣  虎添双翼会风云

牛耕绿野千仓满  虎啸青山万木荣

牛耕沃野扬长去  虎啸群山大步来

乾元启运三阳泰  斗丙回寅万户春

人逢盛世精神壮  虎跃奇峰气势雄

人间喜庆康平世  虎岁承欢幸福春

人入虎年鼓虎劲  门添春色发春辉

人添志气虎添翼  雪舞丰年燕舞春

人效黄牛心自贵  岁朝寅虎劲更高

山明水秀风光丽  虎跃龙腾日月新

四海龙腾抒壮志  千山虎啸振雄风

四海三江春气息  千家万户虎精神

四海笙歌迎虎岁  九州英杰跃鹏程

新年捷报虎添翼  大路朝阳马奋蹄

兴伟业仍须牛劲  展宏图更壮虎威

一代英豪生虎气  三春杨柳动莺歌

英雄时代英雄业  龙虎精神龙虎年

莺歌燕舞新春日  虎跃龙腾大治年

绿野春深禾涌碧  神州虎啸青山来

迎春节莺歌遍地  兴中华虎劲冲天

绿野春深禾涌碧  神州虎啸青山来

虎跃龙腾碧海黄山妆玉宇
莺歌燕舞春风旭日蔚神州

虎跃龙腾华夏人民多俊杰
莺歌燕舞阳春山水尽朝晖

虎年喜虎劲攻关夺隘皆如虎
春节焕春光绣水描山总是春

牛年虽过去牛劲更增多奉献
虎岁喜临门虎威大振有精神

寅时入虎年十亿人民振虎劲
佳节描春色九州大地荡春潮

山月流古雪  风虎浴清泉

事事都如意  虎虎有生气

云中熊虎将  天上凤凰儿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 過年時的行事※

一、辦年貨:

在農曆臘月二十四日送神以後,因為年關已近,家家戶戶都十分忙碌。不論有錢沒錢,都要採辦一些過年時吃的東西或過年當天「鋪陳」時要用的物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算是「年糕」了!所謂祭祀時通常擺在上層)、「包仔粿」、「紅龜粿」等。「甜粿」是用糯米磨粉扮糖蒸熟,有時並添加紅棗、紅豆、糕仔粒、花生等甜料,主要在表示喜慶;「菜頭粿」是用硬米磨粉並加以削簽之蘿蔔絲混合蒸熟,表示好彩頭;「發粿」則是用硬米磨粉,加酵母粉蒸熟,用以表示發展、發達的意思;「包仔粿」是以豬油、蝦米、菜脯等作餡,「粿」為皮、再用竹葉包裹著,因為它的形狀和包子相似,所以叫做「包仔粿」;「紅龜粿」是以甜的紅豆或「土豆仁麩」作餡,「粿」為皮、再放進雕刻成龜形的木製模型裡壓,使它表面印上龜甲紋。最後放進蒸籠蒸熟即可。有句俗語說:「甜粿過年,發粿發錢,包仔粿包金,菜頭粿吃點心」說的就是它們各代表的意義。另外,一些應時的物品如:春聯、糖果、乾果等,至於水仙花、橘子等吉祥物也不能缺少。

二、鋪陳:

過年時所需的年貨準備妥當之後,每戶人家便開始佈置廳堂,張貼春聯。佈置廳堂時,首先將「公媽」上的東西予以換新、擦拭乾淨,並且供上長年飯及發粿(插上飯春花),表示年年有餘、發財如意;用柑橘疊「柑塔」,供上各色甜料,擺紮紅紙的麵線三束,表示甜蜜長壽。

「貼春聯」使年的氣氛更能顯現出來。「春聯」據說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出來的,貼在大門上具有驅逐鬼怪、避邪消災的作用。春聯的內容通常可以看出人們的希望;常見的有如:「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更新年」或「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大門貼上門神,米缸貼「滿」,窗戶貼「春」,畜舍貼「六畜興旺」等,顯現出喜氣洋洋的氣氛。

三、辭年:

「過年」當天下午兩三點開始供奉牲禮,祭拜神明與祖先,稱為「辭年」。並在公媽的神位前堆疊柑塔,供年粿、春飯(春諧音剩有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之意)、壓歲錢(線香穿過制錢一百枚並在一端插紅棗錢壓在桌上取發財之意),另外用五味碗拜門口及地基主,用春飯拜灶及床母。
四、圍爐:

「辭年」結束後就是「圍爐」(吃年夜飯)了。圍爐時桌下放一個火爐(現在多用火鍋代替),內有炭火,爐的四周放置錢多枚,圍爐象徵團圓,全家不分老幼尊卑圍爐共享天倫之樂,在外工作的人不論多忙,都必須在這時候想辦法回家團圓;圍爐時必須弄得火光熊熊,表示一家興旺的意思。

圍爐吃年夜飯時,最好慢慢的吃,時間越長越好,取其長久的意思(平時不喝酒的婦女及小孩,這時也要勉強喝一口,也表示長久)。所準備的菜餚也都各有各的含義,如:「魚」表示「年年有餘」、「青菜」表示「清吉如意」、韭菜和長年菜表示「長久」、菜頭表示「好彩頭」、魚丸蝦丸肉丸表示「三元及第」等等。圍爐過後,長輩都依照慣例賞給紅包,稱為「壓歲錢」或「過年錢」。

五、守歲:

分過「壓歲錢」後,全家圍坐在爐邊,閒話家常,一直不睡,到了十二點「開正」後,才去休息,稱為「守歲」。守歲的含意有二:一是為祈求父母長壽,又因為古人睡也叫「困」,除夕整夜不睡,是取「不窮困」或「不困厄」的意思。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1月31日星期日

慾望就像一條鎖鍊

242295670_8292ea0ae2.jpg




有一位禁慾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他只帶了一塊布當作衣服,就一個人到山中居住了。



後來他想到當他要洗衣服的時候,他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當作衣服。



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考慮地就給了他一塊布,當作換洗用的衣服。



當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在他居住的茅屋裡面有一隻老鼠,常常會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



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貓之後,他又想到了:「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只吃一些水果與野菜吧!」



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隻乳牛,這樣子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維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照顧那隻母牛,於是他又回到村莊中,他找了一個可憐流浪漢,於是就帶這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到山中居住,幫他照顧乳牛。



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他跟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這樣演變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後來,也許是半年以後,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



這其實正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故事,慾望就像是一條鎖鍊,一個牽著一個,永遠都不能滿足。



而真正可悲的是:人是絕對不愁為自己的慾望找不到藉口的。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