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0日星期三

端午吃粽搭配蔬菜水果

端午



端午节到了,在大吃粽子之余,您的肠胃是否已准备就绪?

农历五月,古人称为百毒之月,气候炎热,端午节因此又有“正阳节”之称,代表这一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日子。在这种日子里吃比较油腻的粽子,须盘算再三。

端午节各式各样的粽子,最大共通点就是缺乏纤维质,且含过多的脂肪、盐、糖。更何况,粽子大都是用糯米作成,黏度高、不易消化,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含米量约一至一碗半的饭,热量约400-500卡路里。

专家建议,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三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五个。为了健康着想,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避免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

此外,睡前二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高血压、高血脂患者,也要特别注意沾粽子的酱料,免得摄取过多的钠,影响血压控制。

一旦粽子吃多了,腹胀难消化,且又担心油脂热量过多,医生建议不妨煮麦芽茶消除胀气,由于麦芽茶会退乳,正在哺乳的妈妈,可以改喝山楂茶、绿茶或普洱茶来消食。吃粽子的时候,搭配清爽理气利湿的白萝卜汤、苦瓜汤等,更可以让肠胃轻松度过端午节。林进修


read more...

【端午節的相關詩詞欣賞】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准,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端午 老 捨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read more...

端午传说——屈原投江

端 午传说——屈原投江大约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赏识,当了 [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 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后来楚国亡了,屈原心裹有说不出的痛苦,便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

屈原死后,人们为他建庙筑坟,长久地敬仰他、 怀念他。他死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人们把这一天当作一个节日,即端午节。屈原的家乡和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有个风俗,每到这一天就要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比赛,据说 划龙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人们每到端午节就要吃粽子,据说也同屈原有关。最初是泊罗江边的老百姓为了祭祀屈原,把米包成粽子投进水里去喂鱼,使鱼吃饱 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后来这习俗传遍了全国,甚至还传到了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张艳玲

read more...

端午節各地大不同

下週就是端午節想要更深入的說明關於端午節的一些習俗以及國外端午節的差異讓大家深入瞭解,畢竟我們過了那麼多年的端午節,也因此放了不少假,總不能對端午節一點都不了解吧!

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
雖然說每個人都知道端午節這一天是中國人的三大節日之一,但是我們為什麼要慶祝端午節呢?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會說是為了紀 念愛國詩人屈原。沒錯!話說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臣子,非常地愛國,但是因為受奸臣所害,加上楚王也不採納其諫言,最後屈原不願與亂世同流合污而決定跳河 自盡了,這一天正好是農曆五月五日,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

不過關於端午節,其實還有不同的說法呢!

屈原

.
【伍子胥的忌日】

伍子胥受到吳王闔閭重用,但闔閭卻在伐越過程中傷重不治,子夫差繼位後,討伐越國獲得勝利,當時越王句踐請和,而伍子胥主戰,夫差卻聽信奸臣的讒言,賜伍子胥自殺,並於五月五日將他的屍體丟入江中,後來人們將這一天定為於午節以紀念祭拜伍子胥。

【曹娥尋父屍】
東漢有個孝女曹娥,父親溺江而亡,而年僅十四歲的她沿著江水嚎咷大哭,過了十七天之後還是找不到曹父屍首,於是在五月一日跟著投江,沒想到第五天兩屍卻合抱一起浮起, 人們於是祭拜以紀念這感人的事績。

【百越族祭祖】
近代大量出土的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一帶,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

原來端午節的由來有這麼多種說法,不知道你聽過的有哪幾種呢?

端午節的習俗
再來説到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划龍舟以外,你還知道有哪些習俗嗎?前面提到端午節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而當時的人們為了不讓投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 就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也就是粽子),並且競相划船(之後演變成賽龍舟)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直到今日就成為端午節的習俗之一。

賽龍舟

由於端午節是在農曆五月五日,所以又稱為「重五」,也叫做「五月節」;古人稱五月是「百毒之月」,因為代表夏季的來臨,各種蚊、蟲活動頻繁,所以端午節的某些習俗也與衛生有關~

喝雄黃酒
因過了端午節後各種蟲類會開始活躍起來,於是瘟疫漸多,而雄黃酒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所以在這一天人們會喝雄黃酒;傳說白蛇白素貞與許仙結為夫妻後,因為法海和尚認為人類和妖精並不能結成倫理,於是慫恿許先在端午節當天要白素貞喝下雄黃酒讓她現出白蛇原形‧‧‧所以也有說法是人們起而彷效,希望藉此收到去邪的功能。有的小孩不敢喝酒,父母就會以雄黃酒在他們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 ,以使百毒不侵。

不過雄黃酒其實是一種劇毒的藥材,除非是經過中醫師調配,否則是不能直接喝的唷!

艾草、菖普.
掛艾草、菖蒲
通常端午節會在門口掛艾草、菖蒲,或石榴、胡蒜,並紅紙綁成一束。艾草象徵招百福,它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代表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以求吉祥的習俗。

菖蒲象徵卻除不祥,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代表可以避邪,後來風俗引伸為「蒲劍」,意味可以斬千邪。

另外,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能除邪治蟲毒,山丹可治顛狂,至於石榴花掛門口代表避黃巢,同時石榴花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

避黃巢的說法來自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某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小的,黃巢非常好 奇,就詢問原因,婦人不識黃巢,所以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唯一的命脈,萬一無法兼顧時,就犧牲自己的小孩,來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 了大受感動,於是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避黃巢之禍。

香包.
戴香包
香包是一種吉祥的避邪物品,配戴香包主要也是為了驅邪避兇並象徵吉祥平安。傳說香包最早是中醫鼻祖岐伯(西峰人)用來治病的藥囊,裡頭裝的就是草藥;現存最古老的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外表色澤豔麗、圖案清楚,就像新的一樣,被稱為「千歲香包」。

貼午時聯
以黃紙寫上紅字並貼於門上,作用就跟靈符一樣,可以避邪保平安。

鍾馗.
掛鍾馗像
傳說鍾馗有驅魔鎮邪的本領,所以在端午節張貼鍾馗像,可辟邪去癘、引福納吉,所以鍾馗也有「端午之神」之稱。

打午時水
在端午節正午時分,將水封存在磁罐,並放置於陰暗處,傳說這罐水不會變壞,這就是午時水,而夏天中暑時,即可喝午時水來退熱;另外一個說法是鄭成功佔領台 灣時,部隊來到大甲鐵砧山卻找不到水源,鄭成功插劍入地,希望泉水湧現,結果果然泉水噴湧,由於當時正是端午節午時,因此後來人們就在端午節時上山求午時 水。

立蛋正午立蛋
據說端午節正午時分陽氣最重,如果在此時能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即可鴻運當頭;也有人說較易立蛋是因為此時地心引力較強,不過科學家指出,端午節中午的地心引力與平時相同,只要有耐心,隨時都可以將雞蛋立起。

粽子的差別
南北方粽.
現在過端午節,有很多的習俗被省略掉了,不過吃粽子應應景倒是滿容易的,說到粽子,其實也大有學問,不過就台灣的包法,可簡單分成南北兩種。

北部的作法是將米泡在水中,瀝乾後用油炒香,並加入一些五香粉、胡椒粉、醬油 等調味料,再將米蒸熟後用竹葉包裹填餡;也有直接用油將米炒至半熟,包餡後再蒸熟。南部的作法則是用純白糯米泡過水後加餡,並以月桃葉包裹,再水煮至熟透。

因為製作方式有差異,所以南北兩地的粽子也風味各異,北部粽有濃郁的五香胡椒味,南部粽則帶有淡淡的竹葉清春。

另外客家人包粽子還分成米粽和粄棕,米粽是用蒸過的糯米飯包餡後,以曬乾的麻竹葉包裹再蒸熟食用。粄棕則是糯米經泡水後研磨成米漿,瀝乾水分後搓揉成粄糰,加入餡料後再用麻竹葉包裹蒸熟,不僅在製作上比較耗時,風味也更為特殊。

其他國家的端午節
其實不只是我們有端午節,其他的國家也有過端午節的習慣,只不過在習俗上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差異~

金太郎.
日本

由於不採用農曆的制度,所以日本的端午節定於每年國曆的五月五日,這一天同時也是日本的兒童日(又叫做男孩節)。

日本端午節當天和我們一樣,同樣會在門口懸掛艾草和菖蒲,除了長崎、沖繩等地以外大部分的地方並無划龍舟的習俗。

過去在平安時代,端午節當天,日本宮廷為了驅除惡鬼會舉行騎射活動,因為日語中「菖蒲」發音同「尚武」,而這樣的活動也能夠展現武士精神。

不過到了江戶時代,五月五日這天因幕府將軍的兒子出生而高掛旗幟慶祝,因此後來就變成了慶祝男孩誕生的節日,也就是「男孩節」所以之後端午節當天有 男孩的家庭就要高掛鯉魚旗,並於家中擺設頭盔鎧甲、刀,以及武士人偶等,這些人偶被稱為被稱作「五月人形」,五月人形中有「金太郎」和中國的「鍾馗」,而 這先擺設皆象徵希望男孩健康成長並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不過後來五月五日這一天統一為慶祝兒童節,而不限於男孩了。

至於日本的應景食物為日本粽跟柏餅,不過日本的粽子雖然也是用竹葉包裹,打開裡面只是白色的年糕。

韓國端午習俗.
韓國

韓國在古時起初過端午的習俗跟我們是相似的,不過隨著時代演進而本土化,也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舉例來說在200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江陵端午季就與我們的端午節有大大的不同。

江陵端午祭到現在完全是韓國文化的展現,他們從農曆四月就已經開始活動,歷時一個月左右,他們並沒有吃粽子、划龍舟等習俗,而是進行融儒教、佛教、巫俗等為一體的傳統祭祀活動完整地保存了韓國傳統祭祀活動的形式與內容

韓國在端午同樣也有許多習俗,像是為了消暑,小孩子們會洗澡,大人們則是將水淋在背上、或是把腳泡在水中,所以端午節也可看做是為了健康度過炎熱的夏天而做各項準備的日子,所以也有贈送扇子給親朋好友的習俗。

另外的習俗像是用菖蒲水洗頭或佩帶菖蒲,因為5月的端午在韓國是梅雨季,過多的雨容易引發疾病與災害,所以韓國自古也有預防惡運的習俗,像是女生會用菖蒲水洗頭、穿紅綠衣裳,男生則會在腰際配戴菖蒲,以趨吉避兇。

韓國人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用艾草和山牛蒡等藥草做成的年糕和把櫻桃果肉放入蜂蜜糖水中做成的甜湯唷!

除此之外,韓國端午節也有一些代表遊戲,像女生是盪鞦韆,男生則是摔跤;人們也會跳獅子舞、假面劇等傳統表演。

越南方粽.
越南

越南人在端午節這天並不放假,也沒有什麼專門的娛樂活動,不過有些人會在家門口掛指甲草,這種草端午期間才買的到,主要用意是驅蟲。

越南端午節雖然也會吃粽子,不過比起粽子他們更愛吃水果,因為吃水果等同吃齋,意味一種對祖宗的尊重,除此之外他們也認為這樣可以幫助驅除邪氣,所以相較之下,粽子倒成了配角。

其他像是新加坡、馬來西亞也都會過端午節,同樣也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西方國家雖然不過端午節,卻因為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賽龍舟也成為一項相當受歡迎的運動呢!

希望大家有因此對端午節有更深一步的認識,包括對各項習俗的由來和意義,並將流傳下來的習俗繼續傳承下去,現在很可惜的,很多過節氣氛都漸漸淡了,總覺得節日的意義只在放假而已,不知你是否也曾有過跟我一樣的感嘆?

無論如何,在這難得的連續假期中,如果不想跑太遠去參加大型民俗活動,也可以就近參加一些百貨舉辦的端午相關活動,除了增進感情以外,也可以順便搶一些好康唷!



read more...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你們家都做些什麼?在家裡沒辦法划龍舟啦!不過,還有不少流傳下來的習俗喔!

項目圖划龍舟
龍舟划龍舟的原是消災祈福的祭水神儀式,後來據說屈原自殺以後人們划船找屈原時,曾看見有龍在江上飛騰,所以日後的搜索船的船頭就做成龍頭,船尾就做成龍尾,船身畫上龍麟,成為所謂的龍舟。

時 至今日,龍舟競賽已成為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龍舟需經過「開光」儀式才可起用,因此農曆五月初一,由地方首長祭拜「水仙尊王」,並提筆在龍舟龍眼上點 睛「開光」。初五龍舟下水前,要敲鑼打鼓,沿路民眾燒香禮拜及放鞭炮,巡行後便可入水比賽。划龍舟活動已成為鍛鍊體力及團隊精神的運動,觀賞龍舟賽也成為 闔家參與的休活動。

比賽開始,只見船上的選手在隆隆的鼓聲中,以整齊的動作奮力往前划,河道終點處中插有錦標,看那一隊最先奪得錦標即為勝隊,而勝負往往僅在一瞬間。精彩刺激的比賽,常吸引許多民眾在岸邊觀賞,為選手加油。   

項目圖包粽子
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在農曆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最早的粽子的由來。

臺灣的粽子大致分為鹼粽和鹹粽兩種口味,又有臺灣式、廣東式、江浙式等各種形式的不同,是臺灣食物豐富多元的特色。同時這段時間也接近各級學校畢業升學考試之際,包粽子也有考試「包中」(上榜)之意,不只是食物還有祈求考試成功的象徵涵意。

項目圖插艾草、菖蒲
艾草艾 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一般人也會栽種艾草求吉祥。古代便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使用艾草 。五月是夏季開始的時候,位於亞熱帶的臺灣,天氣已經非常炎熱,各種傳染病媒流行,端午節在門口插掛艾草,可以避毒驅邪。菖蒲又稱水劍,因為它的形狀像一 把劍,將它掛於門上,據說可驅除惡魔。端午節時,人們將這些東西用紅紙紮成一束,插在門上,形成端午節的特殊景觀。

項目圖 喝雄黃酒
民間的俗忌中,農曆五月是「毒月」、「惡月」,可能是因為天氣漸轉溼熱,蟲害傳染病頻繁。而五月五日又被認為是九毒日之首,據說在這一天喝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

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的原形。因此民間認為蛇蝎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將它跟米酒調合在一起,便成了雄黃酒。小朋友不能喝酒,爸媽就用手沾酒在額頭上寫一「王」字,一樣有驅毒的功能。

項目圖帶香包
端午一到酷熱夏季就確定開始了,為了防止暑熱和毒蟲,佩帶香包成了民間辟邪的風俗之一。傳統香包製作,是用五采線繫著一個裝滿桂心、白芷和檀香粉末等各種藥丸的布袋,讓小孩佩帶防毒蟲侵擾,不但有驅毒避邪的用意,並成為保命吉祥的象徵。

項目圖打午時水
劍井臺灣習俗認為端午節中午十二點整汲取的午時水,全無毒氣,可以久藏,不會變質發臭,具有解熱去毒的功效。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會特別的香醇濃郁。

傳說大甲鎮鐵砧山上的劍井,是當年鄭成功插劍禱泉的地點,而相傳鐵砧山產出各種靈藥仙草,於是每年端午節,劍井旁邊相爭打午時水的人總是大排長龍。據說端午節正午對著劍井中仔細觀看,還可以看見鄭成功的劍影,而看見劍影的人,這一年一定會過得順順利利、無災無厄。

項目圖立蛋
傳說在端午節的中午,可以將雞蛋直立起來的人,這一年都會有好運。


read more...

端午節的節氣

端午節的節氣


節氣是什麼?和粽子節有什麼關係?而端午又是屬於哪一個節氣......

項目圖節、氣
農民曆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每個月月首為節,月中為氣,總共為十二個節、十二個氣,每兩個節或氣相距,平均約為三十又十分之四天。

二 十四節氣依序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隆、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經立春到穀雨是屬於春季的節氣,而從立夏到大暑則是夏季的節氣,在這些節氣裡,每一個節氣有它們特有的氣候特徵,而在民間的傳統生活 中,不同的節氣也各有它們特有的習俗。  

項目圖「芒種」端午節的節氣
在二十四節氣裡,端午節是「芒種」這個節氣裡最重要的節日。「芒種」是典型的夏季節氣,預告天氣要開始變熱了,這時稻子已經結實成「種」,而吐穗結實的稻子榖粒上會長出細芒,因此才將這個節氣稱為「芒種」。

項目圖端午與夏季氣侯
另外,端午節的時間與「夏至」差不多,大約在國曆6月21日左右,這天陽光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受光最多,是白天最長的一天。由此可知,端午節之後氣候正 式進入盛夏,蚊蟲蒼蠅等孳生速度也變得迅速,傳染病很容易發生。因此,古時候,端午節被視為不祥之日,認為端午節為「惡日」、「惡月」、「惡毒月」,端午 節的習俗自然融入了夏令飲食禁忌等風俗,插艾草、菖浦,戴香包,喝雄黃酒,都是為了抗瘴消毒,因此端午節又有「衛生節」之稱。


read more...

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由來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臣子,有智慧、有膽識、口才好、又很會寫文章、作詩。到國外是很好的使者,在國內能為楚王提供很好的意見,最重要的,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時時刻刻為國操心。

楚國的臣子靳尚,看見才華洋溢的屈原,心中十分嫉妒,在楚王面前說盡屈原的壞話:「大王啊,那個屈原真是傲慢啊,他以為常常和大王商討國事,就自認了不起,常和別的大臣說:『如果大王沒有他,那國家就完了呀!』,您瞧瞧,他根本不把您放在眼裡!」

楚王不能明辨是非,大怒之下,便把屈原趕出國去了。

當時,秦國與楚國是天下最強的國家,秦國一直想滅掉楚國,就設下了計謀,約楚王在武關相會,要將美女嫁給他。 

流浪在外的屈原,仍時時刻刻的關心國事。當他聽到了這個消息,十萬火急的趕回國去,勸楚王說:「大王您千萬千萬不能去呀!秦國就像毒蛇一般狡猾,這次他們一定是擺下陷阱要陷害您啊!大王,我求求您,別去吧。」

楚王斜眼瞧瞧屈原,用鼻子「哼!」了一聲,甩甩袖子叫他退下,根本不理睬屈原的勸告。

結果,楚王果然被秦國活活的害死。屈原聽到了這個消息只有抱頭痛哭,埋怨著:「大王,您為什麼不肯相信我呢?」

新的楚王繼位了,但是靳尚又在新王面前搬弄是非,使屈原第二次被趕出了國家。

可憐的屈原到處流浪,漂泊在荒山水畔,他用華美的文詞,將一肚子的委屈,寫成一首首愛國的詩篇,但他心頭的愁悶就像那滾滾的江水,一波波的起伏哽咽著,永遠沒有停止。他的面容一天比一天憔悴,身體也越來越瘦弱了。

一天,有一位老漁夫划著小船,口裡哼唱小曲,打江邊過,看見屈原,就好奇的停下船問:「咦?你不是楚國的臣子嗎?怎麼一個人孤零零的呆在這邊呢?」

屈原用憂傷的眼神,望望漁夫,嘆口氣說:「唉!您不知道我是有家歸不得呀!我一心一意想為國家做事,卻得不到國君的信任,將我趕了出來!」

老漁夫拍拍屈原的肩膀說:「何必這樣認真呢?你瞧,很多別的大臣,不管國家大事多混亂,他們還不是天天照樣的吃,照樣的睡,過得快快樂樂的嗎?你就學學他們吧!何必管那麼多呢?」

「您不了解啊,做一個臣子,就應該盡本份,怎麼能夠吃喝玩樂、糊裡糊塗過日子呢?這就像剛洗過澡的人,一定不願再穿上髒衣服,如果要我跟他們一樣同流合污,不如跳到江裡餵魚算了!」

「那你就學學我老漁夫吧,隱居在這山水間,划划船,捕捕魚,看看風景,哼哼歌,什麼事也別管,不也挺自在消遙的嗎?幹麼把自己弄得這樣愁眉苦臉呢?」

屈原苦笑著說:「您老人家真是好福氣啊,可惜我一看見痛苦的人民,一想到國家的處境,心就不安定,那裡還有心情欣賞風景呢?」

老漁夫勸不動屈原,只好搖搖頭,擺擺手,把船划向江心捕魚去了。

江 邊陣陣冷風吹起,一隻孤雁飛過陰沉沉的天空。屈原看自己既不能報效國家,又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意義呢?就悲痛的抱起大石頭,往 汨羅江一跳。江邊層層水花飛起、濺落,又化做一圈圈的漣漪……最後江水終於恢復了平靜,然而憂國的屈原,卻隨著他抱起的大石頭,重重的沉沒在江底,永遠離 開人世間。這一天!正是農曆五月五日。

附近居民聽說屈原投江,趕忙划船來營救,可惜太遲了。他們只有敲鑼打鼓嚇走魚群。又用竹筒裝米放入江中餵飽魚蝦,這樣魚蝦就不會去吃屈原的身體了。

人們都非常敬重屈原愛國的精神,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都要去河邊紀念他。當年划船敲鑼打鼓的緊張情形,逐漸演變成今天端午節的划龍船比賽,竹筒裝米也變成箬葉包粽子的習俗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