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1日星期六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过赶年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叫“调年会”。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

  有关土家族“过赶年”的传说:

  1.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调东南沿海出征抗倭,军令紧急,便提前过年,奔赴前线。士兵英勇作战,立下了“东南战功第一功”,后人为纪念此次出征,便将年节提前,习以为俗。

  2.土家族先民贫困,年三十日还要给富人做工,提前过年,以便同家人团圆。

  3.旧时每到年关,官军遍来驱赶百姓,土家人提前过年,吃团圆饭,以便逃生。

  4.土家先辈抗击外来侵略,提前吃年饭,以迎战。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塔羅自創占卜:『最近“一個月”財運如何?』

現在大街小巷都充滿了過節氣氛,大家都準備開心迎接佳節及新一年的到來,透過以下的塔羅占卜,可以讓你看看自己
在最近一個月的財運是如何的喲!

從下面四張牌中,運用直覺選出一張最有感覺的牌~

Photobucket

做好選擇了嗎??


。。。。。。。。。。。。。。。。。。。



做好選擇就要公佈答案咯~~



。。。。。。。。。。。。。。。。。。。


解答:


第一張:(女祭司)
選這張的朋友~這個月裡你會花較多的金錢在購買女性朋友/家人的 禮物但也要細心的觀察對比哦,運用你客觀的智慧,明智的判斷該怎麼運用金錢吧。

第二張:(寶劍二)
選擇這張牌的朋友~這個月裡似乎有什麼事情讓你心神不寧的哦,是否面對了想逃避但又不能不面對的事情呢?而你的忐忑不安也造成了你的財運也隨著你的心情告急哦~這個月裡或許你會花較多的金錢在保健食品上哦。

第三張:(高塔)
選擇這張牌的朋友~這個月內要小心注意突然而來的災害哦,比如禍害,病害之類的~因為是突發狀況所以你更需要小心注意哦,避免在慌亂下變成冤大頭哦。

第四張:(聖杯十)
選擇這張牌的朋友~恭喜你在這個月內與家人們平安喜樂的度過,或許也有機會取得意外之財哦!

以上僅供娛樂參考,如果你覺得糖果的占卜不錯別忘了於你的朋友分享哦。當然要更精準的占卜請留言要求哦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2年1月20日星期五

春節的傳說

相 傳 在 很 久 以 前 , 由 於 曆 法 定 得 不 準 , 天 時 與 農 事 往 往 不 能 正 確 地 配 合 , 農 作 物 的 收 成 因 而 不 理 想 。 當 時 的 天 子 祖 乙 見 到 節 令 紊 導 致 民 生 不 聊 生 , 也 非 常 憂 慮 。 他 就 召 集 百 官 詢 問 節 令 失 常 的 原 因 。 節 令 官 阿 衡 自 己 也 不 明 白 , 就 隨 意 編 了 個 理 由 , 說 是 人 們 得 罪 了 天 神 ; 要 使 節 令 恢 復 正 常 , 就 得 祭 拜 天 神 , 請 求 寬 恕 。 祖 乙 聽 信 了 阿 衡 的 話 , 就 親 自 率 領 百 官 ,

董 香 沐 浴 , 前 往 天 壇 祭 祀 天 神 , 並 傳 喻 全 國 百 姓 設 壇 祭 天 。 可 是 折 騰 了 半 天 , 節 令 還 是 照 樣 的 亂 。

當 時 在 定 陽 山 下 , 有 個 青 年 樵 夫 名 叫 「 萬 年 」 。 萬 年 平 日 以 打 柴 採 藥 為 生 。 他 看 到 節 令 紊 亂 , 莊 稼 人 無 法 種 田 , 也 是 急 在 心 裡 , 苦 苦 尋 思 解 決 的 辦 法 。

有 一 天 , 萬 年 上 山 砍 柴 , 砍 罷 了 就 坐 在 樹 下 休 息 。 他 眼 望 著 樹 影 出 神 , 心 中 想 的 , 仍 是 如 何 將 節 令 定 準 的 事 。 不 知 不 覺 過 了 大 半 個 時 辰 , 他 才 發 現 地 上 的 樹 影 已 悄 悄 地 移 動 了 方 位 。 萬 年 靈 機 一 動 , 心 想 , 何 不 利 用 日 影 的 長 短 來 計 算 時 間 呢 ? 回 到 家 後 , 萬 年 就 設 計 了 一 個 「 日 晷 儀 」 。 可 是 , 一 遇 上 陰 雨 天 , 日 晷 儀 又 失 去 效 用 了 。 有 一 天 , 萬 年 在 泉 邊 喝 水 , 看 見 崖 上 的 水 很 有 節 奏 的 往 下 滴 , 規 律 的 滴 水 聲 又 啟 發 了 他 的 靈 感 。 回 家 後 , 萬 年 就 動 手 做 了 一 個 五 層 的 漏 壼 , 利 用 漏 水 的 方 法 來 計 時 。 這 麼 一 來 , 不 管 天 氣 陰 晴 , 都 可 以 正 確 地 掌 握 時 間 了 。 有 了 計 時 的 工 具 , 萬 年 更 加 用 心 的 觀 察 天 時 節 令 的 變 化 。 經 過 長 期 的 歸 納 , 他 發 現 , 每 隔 三 百 六 十 多 天 , 天 時 的 長 短 就 會 重 覆 一 次 。 只 要 搞 清 楚 日 月 運 行 的 規 律 , 就 不 用 擔 心 節 令 不 準 了 。

萬 年 就 帶 著 自 製 的 的 日 晷 儀 及 水 漏 壼 去 進 見 天 子 祖 乙 , 說 明 節 令 不 準 與 天 神 毫 不 相 干 。 祖 乙 覺 得 萬 年 說 的 很 有 道 理 , 就 把 萬 年 留 下 , 在 天 壇 前 蓋 起 日 晷 台 、 漏 壼 亭 , 又 派 了 十 二 個 童 子 供 萬 年 差 遣 。 從 此 以 後 , 萬 年 得 以 專 心 致 志 的 研 究 時 令 。

過 了 一 段 日 子 , 祖 乙 派 阿 衡 去 了 解 萬 年 製 曆 的 情 況 。 萬 年 拿 出 自 己 推 算 出 的 初 步 成 果 , 說 : 「 日 出 日 落 三 百 六 , 周 而 復 始 從 頭 來 。 草 木 榮 枯 分 四 時 , 一 歲 月 有 十 二 圓 」 。 阿 衡 聽 後 , 非 常 忐 忑 不 安 , 他 擔 心 製 出 準 確 的 曆 法 , 得 到 天 子 重 用 , 直 接 的 威 脅 到 他 的 地 位 。 於 是 阿 衡 就 以 重 金 收 買 了 一 名 刺 客 , 準 備 殺 掉 萬 年 。 無 奈 萬 年 全 心 研 究 時 令 , 幾 乎 從 不 離 開 所 住 的 日 月 閣。 刺 客 只 好 趁 夜 深 人 靜 之 時 , 挽 起 了 箭 射 殺 萬 年 。 只 聽 得 「 嗖 」 的 一 聲 , 一 箭 射 中 了 萬 年 的 胳 膊 , 萬 年 應 聲 倒 下 。 童 子 們 高 喊 抓 拿 刺 客 , 守 衛 的 兵 士 及 時 抓 住 了 刺 客 , 將 他 扭 送 天 子 。

祖 乙 問 明 了 是 阿 衡 的 詭 計 , 就 下 令 將 阿 衡 收 押 , 親 自 到 日 月 閣 來 探 望 萬 年 。 萬 年 就 把 自 己 最 新 的 研 究 成 果 報 告 給 祖 乙 : 「 現 在 申 星 追 上 了 百 星 蠶 百 星 , 星 象 復 原 , 子 時 夜 交 , 舊 歲 已 完 , 時 又 始 春 , 希 望 天 子 定 個 節 名 吧 ! 」 祖 乙 說 : 「 春 為 歲 為 , 就 叫 春 節 吧 。 」 當 時 祖 乙 見 萬 年 為 了 制 曆 , 日 夜 勞 瘁 又 受 了 箭 傷 , 心 中 不 忍 , 就 請 他 入 宮 調 養 身 體 , 萬 年 答 道 : 「 多 謝 天 子 厚 愛 ,

只 是 目 前 的 太 陽 曆 還 是 草 曆 , 不 夠 準 確 , 要 把 歲 末 尾 時 也 閏 進 去 。 否 則 , 久 而 久 之 , 又 會 造 成 節 令 失 常 。 為 了 不 負 眾 望 , 我 必 須 留 下 來 , 繼 續 把 太 陽 曆 定 準 。 」 又 經 過 了 數 十 個 寒 暑 , 萬 年 精 心 制 定 的 太 陽 曆 終 於 完 成 了 。 當 他 把 太 陽 曆 獻 給 祖 乙 時 , 已 是 個 白 髮 蒼 蒼 的 老 人 了 。 祖 乙 深 受 感 動 , 就 把 太 陽 曆 定 名 為 「 萬 年 曆 」 , 並 封 萬 年 為 「 日 月 壽 星 」 。

直 到 今 天 , 人 們 將 陽 曆 稱 為 「 萬 年 曆 」 , 並 在 春 節 時 掛 上 日 月 壽 星 圖 , 據 說 都 是 為 了 紀 念 功 高 德 重 的 萬 年 。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2年1月19日星期四

春節各種習俗由來

1.春節拜年的由來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隻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2.春節守歲的由來

守歲,即除夕之夜人們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餃子……

守歲習俗始於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3.鞭炮的由來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隻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裡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后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裡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后又改為"鞭炮"。

4.年夜飯各種吃食的由來

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這年夜飯也叫"合家歡",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亭宴會。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餃子是我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隻有餛飩而無餃子。后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我國的邊遠地區了。

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面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裡撕片片,和現在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開始用案板?面,才逐餞有了長面、短面,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採。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當然,現在的年夜飯品種就更加豐富了,什麼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大約一年中能見到的最好的菜肴都擺上了餐桌。

5.舞獅子的由來

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我國民間都盛行舞獅。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幾個大獅子歡騰跳躍,平添了許多節日的喜慶、熱鬧氣氛。舞獅子在中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

有關獅子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禮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獅子舞了。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獅子舞。

到了唐朝,獅子舞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獅子舞"。當時的獅子舞,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面,與唐代的相似,隻是規模小得多。唐代以后,獅子舞在民間廣為流傳。宋代的《東京夢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以招來游人。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獅子舞的盛況。

6.紅色表示吉祥的由來

在中國人心目中,紅色意味著吉祥。過節過年,要張貼大紅對聯﹔嫁女娶婦要披紅挂彩﹔生了孩子要送紅喜蛋﹔送賀禮要有紅紙包裹﹔開張奠基,要剪紅綢緞。總之,一切表示喜慶、吉祥的,都離不開紅色。其實,中國並不是從一開始就用紅色表示吉慶的。

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曾用過黃色代表吉慶,也曾用過黑色和白色代表吉慶。到了漢朝,漢高祖稱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紅色。從那時起,紅色就成了人民崇尚的顏色。漢朝以后,我國各地崇尚紅色的風俗習慣已基本趨向一致,並一直沿襲了下來。

7.皇家建筑多用紅牆黃瓦的由來

參觀過故宮、頤和園、北海嗎?你注意沒有這些皇家建筑多用什麼顏色?皇家建筑通常是黃色的琉璃瓦,紅色的磚牆。為什麼喜歡用黃色和紅色呢?這與我們中國人對顏色的看法有關。

黃色在我國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尊貴的顏色,因其在"五行"學說裡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屬土,土為黃色)。唐代,黃色被規定為代表皇室的色彩,其他人不能採用。到了宋代,封建帝王開始採用黃色琉璃瓦釘,以后便按此規定沿襲下來。

其實皇帝很多東西都是黃色的,龍袍啦、聖旨啦,就連室內的許多裝飾也是黃色的。如果民間隨便穿黃色的衣服,真有謀反篡位的嫌疑了。

紅色在我國被視為一種美滿喜慶的色彩,意味著庄嚴、富貴。遠在公元前11世紀周代,宮殿建筑就普遍採用紅色,並流傳后代。因為封建帝王的宮殿是最高統治者的活動場所,必須處處顯示"至高無上"、"尊貴富有",因此,絕大多數古代宮殿都是紅牆黃瓦。

8.祝壽送壽桃的由來

每逢祝壽,尤其是給老年人祝壽,人們都喜歡送壽桃,以此來預祝過生日的壽星健康、長壽。這個送壽桃祝壽的習俗據說是從孫臏開始的。

傳說,孫臏18歲時就離開家鄉,到千裡之外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一晃十二年過去了,孫臏在師傅那裡刻苦學習,廢寢忘食,甚至從來沒回過一次家。五月初五那一天,孫臏突然想起來,今天是母親的生日﹔老母親已經有八十高齡了,天天盼著兒子回家。十二年沒見面了,不知母親身體如何。再說孫臏的家裡,這天大擺酒宴為老母親慶壽。老母親見全家人唯獨少了一個孫臏,心裡難過便哭了起來。正當一家人勸慰母親時,孫臏回來了。孫臏看見母親那因為思念兒子憔悴的面容,心裡難過極了。他趕忙從懷裡捧出師傅送的桃送給母親說"今日告假回來,師傅送我一個桃孝敬您。"大家看見孫臏的母親吃了桃以后,變得健康年輕了,紛紛效仿孫臏,在父母過生日的時候、甚至是一般親朋好友過生日的時候,送上壽桃,表示衷心的祝福。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2年1月18日星期三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2年1月17日星期二

農曆新年一二三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新年,是指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人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農曆新年的歷史悠久,據傳起源於殷商時期。按照農曆,正月初一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大年初一。農曆節氣非常准,新年到,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
  
中國傳統文化中,過年時有一些固定的風俗習慣:
  
大掃除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濬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辦年貨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年初一走親訪友拜年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年畫、燈籠和鞭炮
  
貼年畫和貼春聯都起於貼門神。年畫早在堯舜時期就已出現了。年畫中以門畫起源最早,它是由古時的門神畫演變而來的。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講究工整、對偶、簡潔,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新年,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願意精選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相傳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農曆新年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閤家團圓,熬年守歲
  
農曆新年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年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共享天倫之樂。
  
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敬神佛和拜年
  
待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上新年新裝,先敬神佛,再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過年才算真正結束了。

(轉載自明慧網)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2年1月16日星期一

少数民族怎么过春节?

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 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鄂伦春族 在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赫哲族 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基诺族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2年1月15日星期日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祭灶

Photobucket
朱仙镇木板年画 聚宝盆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 胶牙饧 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 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 。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跳灶王”是民间由古代“驱傩”发展而来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乞丐们的活动,由腊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进入腊月后,乞丐们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闹于门庭,乞钱,谓之“跳灶王”,也含有驱邪之意。这一活动主要在我国的东南方进行。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