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3日星期四

手球和世界手球日

手球是一种用手持球,运用移动、传球、接球、运球、射门、封抢断球等技术,以及各种攻防战术进行对抗的集体运动项目。

手球起源于欧洲。19世纪末,捷克斯洛伐克、德国、丹麦都有类似现代手球形式的游戏。1917年,德国柏林体育教师海泽尔专为女子设计了一种不许身体相互接触的集体游戏,形式与现代手球相似。1919年柏林另一位体育教师卡尔"舍伦茨改进了海泽尔的游戏,采用较小的球,规定持球者传球前可跑3步,允许双方身体接触。1925年德国与奥地利举行首次国际手球比赛,手球运动随之由中欧向北欧传播开来,40年代由南欧传入非洲,50年代,又在美洲及亚洲开展起来。此后,手球运动传入东欧等国家,继而在世界各地兴起。

最初的手球比赛上场运动员为11人,称11人制手球。由于比赛通常是在室外进行,又称室外手球。在1928、1932年的奥运会上,手球被列为表演项目。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举行,手球被列为比赛项目。后因手球竞赛规则不健全而被取消。由于11人制手球只能在室外进行,不适合在天寒地冻的北欧冬季开展。因此,在11人制手球发展之初,丹麦就有人将手球搬进室内,以利冬天开展运动。这就是7人制手球的开始。到60年代后期,7人制手球取代11人制手球。由于比赛通常是在室内进行,7人制手球也称室内手球。1972年第20届奥运会在德国举行,手球再次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11人制手球于60年代后期趋于淘汰,目前仅在德国等少数北欧国家开展。
7人制手球场地长40米,宽20米,中线将场地分成两个相等的半场。场地两端中央各设一宽3米、高2米的球门。球门前面有半径6米的圆弧区域为球门区,只允许守门员在内活动。两队各上场7名队员,其中1人为守门员。比赛时由攻方在中线的中点处开球,双方力争在球门区外将球射入对方球门内,进一球得1分。得分多者为胜。如在射门时犯规,判罚七米球。进球后,由失分队在中线重新开球。比赛时间为60分钟,分上下两个半时,中间休息10分钟。如果比赛终场时,双方打成平局,则休息5分钟后,再进行10分钟决胜期比赛。如仍为平局,再延长10分钟。如再平,采用罚七米球方式决出胜负。

  1928年,国际手球联合会成立,同年在德国举行了第一届世界男子七人制手球锦标赛,并规定以后每四年举行一次。
1957年在南斯拉夫举行了第一届世界女子七人制手球锦标赛。女子手球于1976年第二十一届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第一届世界青年女子手球锦标赛于1977年在罗马尼亚举行。
目前世界主要的手球大赛有奥运会手球比赛,世界锦标赛(成年及青年),欧洲三大杯赛,以及各洲的运动会和锦标赛等。
目前世界手球强国有:克罗地亚、法国、瑞典、西班牙、德国、丹麦和俄国的男队,丹麦、韩国、挪威和俄国等国的女队。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1年6月22日星期三

夏至(summer solstice)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是“夏至”节气。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阳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

老公我得和你說再見

這是一個發生在網路上的一個真實故事...

我朋友和我正在玩某個知名網路遊戲...

而他~認識了一個女性角色,2個人就這樣成為了虛擬世界的夫妻....

就這樣~2人過了大約一年半的幸福時光...直到某一天...

老婆:「老公...我得跟你說再見了」

老公:「怎麼會~為什麼?」

老婆:「因為我現實發生了一點事情,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上了,但是我又不想束縛住你...只好...」

老公:「妳發生了什麼事情嗎?我可以幫你,我不要妳這個樣子,我需要妳...妳不要走」

老婆:「老公...謝謝你,我很感動,我瞭解你的心意,不過這件事只有我才能做,我還是得和你道別...」

老公:「為什麼?為了妳~不管什麼事都好,就算要我去殺人放火也可以,只要妳一句話...」

老婆:「老公...我不許你這樣說...你再這樣我會生氣歐!!!」

老公:「那到底是為什麼?妳不肯讓我幫忙...又堅持要離開我...」

老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你又不可能代替我去當兵...」

畫面停住了...直到三秒後...

XXX(老公的ID)下線了...

---------------------------------------
報長的話:
這樣的事件,看在您我眼裡會笑翻,但看在有相同際遇的人眼裡…心中應該會泛起一陣陣的心酸吧。

但,網路上就是如此,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記得以前也曾看過一篇類似的文章,文章中的主角是在一間網咖上網,閒來無事看了一眼隔壁玩家的線上遊戲對談。

對談中只見是一對網路虛擬夫妻正在甜蜜聊著天,當他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隔壁玩家在遊戲中是女性角色,但現實中卻是一位很魁梧的壯漢…正在遊戲中親暱的叫著對方「老公」…看的他是雞皮疙瘩掉滿地,也為網路那一頭的玩家深感可憐。

有人說「網路是虛擬的,充滿詐騙及情色,毫無真情可言」,也有人說「網路雖然虛擬,卻充滿真性情及愛」。
 
 
但若我們也是抱持著這種單一觀念的心態,那都是一種愚味無知的表現,網路就像刀槍,刀槍並沒有善惡之分,殺人與救人操控權都在於使用者身上。

網路是社會的濃縮,社會上所會發生的事,時時刻刻也都在網路上發生,只是網路的隱密性及個人無限的想像空間讓人性更加放大而已。

網路交友有可能受騙,卻也可能找到真愛,我們不是因為害怕受傷而拒絕,而是應該強化自己的智慧與判斷力,才不會在這個社會或網路上受欺騙。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1年6月19日星期日

过冬的阳光

资料来源:智悲佛典网站

在秋天的田野上,三只田鼠忙忙碌碌地为过冬做准备。第一只田鼠拼命找粮食,把各种谷类一趟一 趟地搬进洞里;第二只田鼠拼命去找御寒的东西,把很多稻草、棉絮都拖到洞里;而第三只田鼠呢,就一直在外面悠悠荡荡,一会儿看看天,一会儿看看地,一会儿 躺在地上……大家都这么忙,它却如此游手好闲,另两只田鼠很有意见。

过冬的阳光

  后来冬天真的来了,大地冻得像钢铁一样坚硬,三只田鼠钻进一个非常狭窄的洞里过冬。它们的生活还算不 错,吃的东西不用愁,御寒的东西也都齐备了,但时间久了以后,它们整天在洞里无所事事,觉得非常无聊。正当难受得要命时,第三只田鼠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精 彩的故事,它一会儿讲“我原来在秋天的田野中遇到一个小孩,他在做什么”,一会儿讲“我在河边遇到一个老人,他的家庭状况如何”,一会儿又说“我在树下听 到一只鸟儿歌唱,歌词的内容是什么”……这样一直讲下来,另两只田鼠才知道,原来它为大家储备了过冬的“阳光”。

  
  
智慧小语:我们的心就象空仓一样,装进什么就是什么。平时需要为它储备足够的“粮食”,才能顺利度过人生的“冬天”。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父亲节的来历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1910 年诞生在美国。

  1909 年,住在美国华盛顿州士波肯市(Spokane)的杜德夫人(Mrs. Dodd, Sonora Louise Smart Dodd),当她参加完教会举办的母亲节主日崇拜之后,杜德夫人的心里有了很深的感触,她心里想着:“为什么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纪念父亲的节日呢?”

  杜德夫人的母亲在她十三岁那一年时去世,遗留下六名子女;杜德夫人的父亲威廉斯马特先生(Mr. William Smart),在美国华盛顿州东部的一个乡下农场中,独自一人、父兼母职抚养六名子女长大成人。斯马特先生参与过美国南北战争,功勋标榜,他在妻子过世后立志不再续弦,全心带大六名儿女。

  杜德夫人排行老二,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女性的细心特质,让她更能体会父亲的辛劳;斯马特先生白天辛劳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家务与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儿女们终于长大成人,当子女们盼望能让斯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际,斯马特先生却因为经年累月的过度劳累而病倒辞世。

  1909 年那年,正好是斯马先生辞世之年,当杜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后,她特别地想念父亲;直到那时,杜德夫人才明白,她的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爱心与努力,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的辛苦。

  杜德夫人将她的感受告诉教会的瑞马士牧师(Rev. Rasmus),她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向伟大的斯马特先生致敬,并能以此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

  瑞马士牧师听了斯马特先生的故事后,深深地为斯马特先生的精神与爱心所感动,他赞许且支持杜德夫人想推动「父亲节」的努力。于是杜德夫人在 1910 年春天开始推动成立父亲节的运动,不久得到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她随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提议,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士波肯市市长与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于是美国华盛顿州便在 1910 年 6 月 19 日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聚会。

  1924 年,美国总统科立芝(Calvin Coolidge)支持父亲节成为全美国的节日;1966 年,美国总统詹森(Lyndon Johnson)宣布当年 6 月第 3 个星期日,也就是斯马特先生的生日月份为美国父亲节;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森(Richard Nixon)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的六月第三个主日,订为全美国的父亲节,并成为美国永久性的国定纪念日。

  我国台湾的父亲节起源,要追溯到国民政府时代。民国三十四年的八月八日,上海闻人所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热烈举行庆祝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仕绅,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谐音的八月八日为全国性的父亲节。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