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9日星期一

過年小遊戲2-雷電. 一定要玩的過年小遊戲

過年的時候玩一下game可以很輕鬆!雷電是每個5、6年級生的回憶,還記得翹課打電動的日子,還記得三國誌及快打炫風的激動嗎?這些都是童年的遊戲;從小陪伴我們長大的回憶,回想起來是不是很感動呢?趕快來回憶一下吧!

希望這些遊戲可以陪伴大家守歲,過年過節記得還要來生活補給站開心一下喔!還有其他更棒的遊戲盡在生活補給站的遊戲天地中!

馬過去遊戲天地:http://www.cream123.com/game.html


read more...

一定要玩的過年小遊戲

(如果有卡住,請按一下左下角music off再開始一次即可)

過年的時候玩一下game是最棒的事情,記得站長小時候最喜歡玩任天堂!過年的後晚上都是玩通霄。不過隨著年紀大了,許多的遊戲早就忘記要怎樣玩!這款德州普克牌是相當熱門的遊戲。不會賭博、不敢賭博的人都可以上來試試手氣。培養一下賭神的氣魄,到時候如果在外面贏了錢,可不要忘了感念生活補給站喔!

這款遊戲給熱愛桌上遊戲的大大們!其他遊戲盡在生活補給站的遊戲天地中!

馬過去遊戲天地:http://www.cream123.com/game.html


read more...

為什麼要過年

春節的開始就是農曆正月初一,東方國家普遍都會為新的一年慶祝,因為希望即將開始。台灣、日本、香港、大陸及大部分的東方國家都非常重視這個節日。 因為一年之中,就屬春節放的假期最長,所以很多人都會趁這個時候好好的充實自己。一趟旅行或者趁機作一個比較大的改變!(更換跑道)東方國家普遍會在新年 的時候進行很多過年的年節活動,比方說拜拜、請客、探訪等等,這是從古早就流傳下來的習慣!

自從辛 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曾經禁止人民過農曆年,但卻因為名間的堅持而作罷!元旦其實是袁世凱主政時期所訂定出來的,將每年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1949年之 後春節一詞就開始廣為盛傳至今。然而,今年是2009年,我們又要迎接新的一年!忘記不好的,迎向嶄新的未來!過年並非絕對重要,但是能夠藉此放鬆身心、 充飽電力,面對另一年的挑戰!

春節過年對於現在的意義

不管如何,春節過年象徵一年的結束與開始。壞的事情拋開、新的希望啟動,所以很多公司行號會在年末時舉辦公司的忘年會聚餐活動。為的就是要除舊佈新,給公司新希望新方向!現在春節過年的意義對每個人都不同,那對你呢?春節過年有怎樣的意義呢!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春節過年過小朋友的意義:小時後最期待的就是過年,除了有新衣服穿之外還可以拿到爺爺奶奶還有很多長輩給的紅 包!站長小時候,那些紅包錢只會被自己花掉一點點,其餘的都拿去存起來或者繳新學期的學費或者買新的文具等等,一點也沒有浪費到。現在的小孩子同樣喜歡新 年,也會想要拿紅包!教導小孩正確的儲蓄觀念,過年絕對是個最佳的時機!

春節過年對父母親的意義:對父母來說,每當新年來臨就是要大肆整理家裡的時候。這個時候總是全體動員,由父親發 號司令來做個大掃除!不過這些舉動當然會在過年前完成,因為過年的時候是沒有人在動掃把的喔!除了這些之外,父母親們還會忙著請客與拜訪,每天的行程真的 是很滿。難得過年也變成了大人們聯絡情感的時候了!

春節過年一定要做的幾件事情:

初一之前:至年貨大街辦年貨。打掃家裡。
  • 除夕:吃年夜飯(全家相聚團圓飯)
  • 初一:出門給街訪鄰居拜年,俗稱走春。
  • 初二:回娘家。陪太太回家跟岳父岳母大人拜年!
  • 初三:老一輩流傳,今天老鼠要娶妻子!所以大家要早點睡,以勉被娶走囉!
  • 初四:犯太歲者要安太歲。
  • 初五:通常是開市之日。
  • 初九:天公生,凌晨要拜天公伯。
  • 經濟不好!春節過年要怎麼過?

    正當春節過年前,遇到大環境在走下坡!雖然每個人都在期待景氣能過好轉,讓家裡的每個人都能夠開開心心的過個好年!我想這是每個做父母親的在過年前 的願望吧!今年沒有大型的天災,但是股票指數卻直直落,民生物資指數卻一直攀升。想不透到底為何有這麼嚴重的衝擊!所以,今年一切從簡吧!不要奢侈的賭博亂買衣服,全家人一起在家裡面吃火鍋料理,這也是一種省錢的方法!另外,全家到郊外走走也是挺不錯的!不過要注意別往人多的地方去!春節過年還是可以非常簡單、輕鬆的!


    read more...

    為什麼過年要講吉祥話?

    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求一切平安、不再生氣,所以過年的時候不管發生怎樣的事情,都會用吉祥話帶過去!比方說打破杯子會講"歲歲平安",吃魚的時候會說"年年有餘"這類的吉祥話。其實,過年大家都想要有好心情,去拜年的時候也不要忘記講吉祥話,長輩們一定會很開心!

    其實講吉祥話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除夕的晚上大家聚餐完畢後,長輩會端坐在堂接受小孩子的叩拜討吉祥話!長輩就會發紅包給小孩子,也就是"壓歲錢"。據說,拿到壓歲錢的小朋友可以平平安安、身體健康!所以每個小孩子都會學很多吉祥話好跟長輩們拜年,拿取紅包裡面的壓歲錢!


    各位參考一下網路上收集的吉祥話吧!很多都滿有意思的,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

    數字的吉祥話:一元復使、雙星報喜、三洋開泰、四四如意、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子八婿、八仙過海、九九重陽、十分愉快。

    拜年專用的吉祥話:恭賀新喜、新年快樂、財源廣進、大吉大利、年年有餘、步步高升、事事如意、心想事成、萬事如意、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富貴有餘、金玉滿堂、福壽雙全、竹報平安、龍鳳呈祥、鴻圖大展。

    有涵義的吉祥語:

    • 吃紅棗,年年好。
    • 吃紅柑,嫁好尪。
    • 吃土豆,好年老。
    • 吃瓜籽,好日子。
    • 吃冰糖,好田園。
    • 撞破碗,錢銀一大堆。
    •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參考資料:yahoo知識家

    吉祥話裡面有古人的智慧結晶,這些是外國人無法體會的詩句。但現在的小朋友早已經忘了這些吉祥話的意義與典故,只有告我們這些爸爸媽媽細心的教導告知了! 很可惜現今的教改制度並沒有特別注重中華文化,這也是現在孩子們沒辦法改變的事實!因為競爭力往外延伸,只看到自己不看別人也是不行的!
    read more...

    牛年的传说

    牛在十二生肖中居次位,与十二地支配属“丑”,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丑时”--夜间一点至三点又“牛时”。易卦为“坤为子母牛”。
    古时,牛正是玉帝殿前的差役,时常往返于天宫和大地之间。有一天,农夫托牛给玉帝传个口信,说是人间寸草不生,大地光秃秃的,太难看,请玉帝带点母草籽给人间,把人间打扮得好看些。玉帝听了,觉得有道理,便问殿下众神谁愿去人间撒草种。
      “玉帝,我愿去人间撒草种。”牛王自告奋勇地说。
      “你是个粗心大意的家伙,恐怕不行吧。”玉帝不放心地说。
      “玉帝放心,这点小事我都办不好,甘愿受罚。”牛王坚持要去。
      玉帝同意了牛王的请求,属咐牛王到人间后,走三步撒一把草籽。
      牛王带着草籽,走出天宫,在跨出南天门时,不小心跌了一跤,附下人间后,头脑晕乎乎的,误以为玉帝的旨意是走一步撒了三把草籽。于是,大把的草籽撒在了大地。
      第二年,野草丛生,农夫根本无法种庄稼了。
      他们托灶神告诉玉帝,野草太多,庄稼无法生长。玉帝知道坏事了,召来牛王一问才知道粗心的牛王是一步撒三把草籽,把一件好事办坏了。
      “你这粗心的老牛,弄得人间遍地里草,当初你怎么保证的?从今 以后,你和你的子子孙孙都只准吃草,帮助农夫除草,同时,祖祖辈辈是帮助农夫 干活儿。”玉帝说完,怒气未消,飞起一脚踢向老牛,牛王一个筋斗从天上落到人间,嘴巴朝下,被摔掉一排上牙。于是,牛从此便一辈子给农夫当苦力,并且人未 停止啃青草。直到今天,它的那排上牙也还没有长出来。
      但是,牛是个知过即改的好动物,它任劳任怨,勤恳踏实,拉车犁田从不松套,为农夫做了不少工作,博得人们的好评。在排生肖的时候,人们一至推举他为生肖。如果不是投机的小老鼠藏在牛角上,抢先得了头名,牛王肯定还会当上生肖首领呢。
      牛凭自己对人类的贡献当上了人类的生肖。
    凌晨1--3时(即“丑时”)。这时候牛吃足了草,“倒嚼”最细、最舒适,所以丑时同牛搭配。
    read more...

    中國歲時禮俗

    農歷 歲節名 別稱 禮俗
    一月
    正月、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月 善正月
    初一 春節 元旦、新正、三元、三始、三朝、歲朝、正日、正旦、雞日 拜年賀節、祭祖、上年墳、接神、迎神、貼畫雞、喫年糕、進椒盤、五辛盤、飲桃湯、柏酒、屠蘇酒、鏡聽、響卜
    初二 小年夜 狗日 (吳地習俗)是日祀新喪曰首節、過二節
    初三 小年朝 羊日 (吳地習俗)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
    田本命
    俗謂是日為田的生日
    初四 破五 牛日 家戶倒元旦以來積聚垃圾送窮,商號開市,年節禁忌開始破除
    路頭神生日
    祭路頭神(五路財神)
    初七 人慶節 人七(日)、人日人勝節 剪彩為人勝、華勝、彩燕等簪鬢或饋贈,貼屏風、床帳以示重人
    初八 谷日
    占谷豐欠:晴則谷豐,陰則欠
    祭星
    初九 天誕 天帝生日
    玉皇大帝誕辰
    祀玉皇大帝,道觀齋天
    初十 石頭生日 十至、十不動 俗信忌動碾磨石器
    鼠娶婦嫁女日
    俗傳是日(一說十七日、二十日、二十四日)鼠嫁女或娶婦,點燈照明,做鼠食,可免鼠害
    十五 元宵節 燈節,上元節 燈節節期最多有十一日到十八日八天,第一天試燈,末一天殘燈、收燈,又十四、十五、十六日分別為神燈、人燈、鬼燈;金吾馳禁,張燈、觀燈、燈市買燈,放焰火,玩百戲,食元宵,繭卜
    十六

    士女遊走、婦女聯袂遊走或走橋可免百病;摸釘求子;北方士女用舊歷紙九道為繩亂結以首尾聯屬者為吉兆曰結羊腸
    耗磨日 耗磨辰 忌耗費,官不開倉庫,否則一年大耗費
    十九 燕九節 閹九、燕九、燕邱 相傳道教龍門派長春真人是日死,祀長春真人,燕九會

    廿十

    天穿日
    北京白雲觀廟會,做煎餅置屋上補上天穿
    小添倉 小填倉 用灰土在院中畫倉囤或用秫秸做倉囤,中放糧食數粒曰添倉,飽食亦曰添倉,人家又有 米積薪者,謂可保糧豐囤滿;祀倉神
    廿五 老添倉 大添倉、老填倉、老天倉
    倉神生日 倉官誕辰
    保壽候誕日
    蜀人候祠奠拜
    晦日
    廿九
    三十
    窮九
    送窮(鬼)
    立春 立春節
    送春牛耕人等入宮曰進春,前一日迎春,是日鞭春(牛),祀句芒神,拾土牛碎片宜蠶、治病,人家互饋小春牛,掛飾春勝春幡,剪、寫、貼宜春帖,皇帝,皇後躬耕、躬桑以勸農,食生菜咬春,兒童互呼春困以解瞌睡
    二月
    麗月、仲春、如月
    初一 天正節
    (道教)
    中和節
    以春囊盛百谷、瓜果籽種互相饋送為獻生子,百官獻農書
    太陽生日 太陽(星君)誕辰 供太陽,制作、食用太陽(雞)糕
    初二 踏青節
    踏青遊賞
    桃菜節
    拾菜、踏青
    龍抬頭日 春龍節、青龍節、龍頭節 扶龍、引龍,薰蟲、除蟲、咬蟲,喫龍鱗、龍須面、掌腰糕,迎富,出嫁女回娘住春,童子開筆,忌針、磨,剃龍頭
    土地神誕辰 社日、社王節 供土地神,春祈,試犁,結社
    初三 文昌帝君誕辰
    祀文昌帝君,文人學士開惜字會,文昌廟會
    初八 芳春節
    (道教)宋時西湖有龍舟競渡
    十二 花朝 花節、花王節、百花生日、花王生日、插花節、種花期 祭花神、花神廟會;掛花紅於花枝,撲蝶會;種植、移植花木
    十五 真元節 道誕、太上老君生日 祭太上老君(老子)、禁屠,道院設醮
    薪盡日 佛離世日 佛傳謂釋迦牟尼涅磐日
    十九 觀音誕 觀音菩薩 祀觀音,請觀音,觀音廟會,盒子會,食素齋戒
    三月
    蠶月、小清明、櫻筍時、暮春
    初三 踏青節 三月三、重三上巳、三巳、上巳節、修禊日、元巳、射兔節 士女相邀郊外踏青娛遊;臨水泛酒,有曲水流觴之稱;臨水祓禊、洗濯;射兔;油卜
    菜花生日
    簪 菜花斬病根、厭蟲蟻,諺雲“三春戴一花,桃李羞繁華”
    王母壽誕 蟠桃節 祀王母娘娘,蟠桃(宮廟)會
    北極星君誕辰
    祀北極星君
    初五 禹生日
    祀大禹,禹王廟會
    初六 麥王生日 麥生日 祀麥王,是日晴則麥可豐收
    初八 聖母節
    祀天仙聖母
    十五 龍王節
    祀龍王,龍王廟會
    廿二 三皇節
    祀三皇
    廿三 天後誕辰
    祀天後,娘娘廟會
    廿八 東嶽大帝誕辰
    祀東嶽大帝,抬東嶽大帝像遊走街衢曰東嶽大帝巡遊,各行業辦撢塵會等,東嶽廟會,泰山廟會
    清明前一日 寒食節 禁火節、寒日 禁火寒食,鏤雞子,柳條穿面燕置門楣稱子推(燕)、寒燕;次日取火種曰請新火,皇室向臣屬賜火
    清明 清明節
    祭祀祖先,上墳拜掃;分食祭畢肴饌,宴飲嬉遊;插柳、簪柳,諺雲“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蕩秋千等遊戲
    四月
    乏月、荒月、陰月、首夏、孟夏
    初一

    戴皂莢葉醫頭痛
    初八 浴佛節 佛祖誕辰、佛誕日、浴佛日 寺廟僧眾以9湯浴佛,舍緣豆結緣,放生(會),抬佛像遊走街衢曰行像,龍華會,是日雨為浴佛雨
    醋姑奶奶降祥日

    十二 毒蛇生日
    祀蛇王,雨則麥壞
    十四 呂祖誕 神仙生日、呂仙誕 祀呂洞賓,呂祖廟會,食神仙糕,制作、出售神仙帽
    十五 結夏日
    佛教徒是日開始夏安居
    十八 碧霞元君誕辰
    祀碧霞元君,東嶽廟會
    十九 浣花日 浣花夫人誕辰、浣花天 蜀都人祀浣花夫人,浣花溪宴遊、嬉水競渡
    廿八 藥王誕辰
    祀藥王,藥王廟會
    神農忌辰
    神農嘗百草發明醫藥於是日中毒身死,祀神農
    立夏

    簪麥穗卻注夏(注夏謂眠食不服),飲七家茶卻注夏,饋贈七家茶,啟冰、賣冰
    五月
    惡月、毒月、午月、蒲月、蘭月、忙月 忌建屋,忌曝床席
    初一 端一
    禁汲
    初五 端午節 端五、重五、端陽、夏節、女兒節、蒲節、浴蘭節、五月節、天中節、龍船節、重午 以艾、菖蒲、雄黃酒等闢惡除瘟,繫長命縷、闢兵繒等闢惡、求祥,采百草為藥,捕蟾收蟾酥,制作、佩戴9包闢邪,畫五毒符、食五毒餅避五毒,嫁女歸寧躲端午,食粽子,賽龍舟,踏百草、鬥草、射柳、射粉團,皇室遺扇百官,俗信不舉五日子、否則害父母
    十三 關帝誕 關公單刀赴會日、關公磨刀日、單刀會、雨節 官民祀關聖帝君,焚9禱祝,求簽卜卦,向關帝進大刀紙馬,關帝廟會,武士曬鎧甲謂晾甲會,俗謂是日雨為磨刀雨,忌動刀砧
    竹醉日 竹迷日、竹生日、龍生日 是日竹醉,移種易活,故多移栽、種植
    十八 目連母誕 目連僧母誕辰 是日雨主大水
    二十 分龍日 大分龍、分龍節 俗信是日分龍(兵),雨為分龍雨;隔轍晴雨而異,故又稱隔轍雨;又謂是日龍王送女,多雨
    夏至

    食面,俗謂“鼕至餛飩夏至面”;婦人沐發,不膩垢
    六月
    且月 送嫁女歸寧住曰住六月;聯繫姻親曰綴節,俗信是日預過年節免災,家宴
    初六 天貺節
    宋代有是日天降聖書事,禁屠,皇帝親率百官行9上清宮
    曝書節 曬衣節、曬龍袍日、(佛寺)曬經日 曝曬書籍經卷、衣服糧食、宮禁儀鑾等;婦人沐發、染指甲,浴像,耍青
    牛羊節
    牧養之家犒勞牧工
    貓狗生日
    河濱浴貓犬,俗謂不生虱
    半年節
    (同六月初一)why???
    十一 老郎會
    相好設宴款待妓女宴飲歌吹,祀老郎神
    十三 魯班誕 先師誕辰 木石泥瓦等行業祀魯班先師,魯班會
    廿三 雷公誕辰
    祀雷公,接雷素
    廿四 荷花生日 蓮誕、觀蓮節 賞荷觀蓮
    二郎神誕
    祀二郎神
    七月
    孟秋、首秋、蘭秋、蘭月、巧月
    初七 七夕節 重七、雙七、巧夕、蘭夜、乞巧節、女兒節、女節、星期、少女節、鵲橋會 講牛郎織女故事,拜祭牛郎織女,男子乞文、女子乞巧,婦女夜晚豆棚瓜架下聽牛郎織女私語,制作花瓜、笑靨兒,博摩喉羅,浮化生求子,是日雨稱灑淚雨
    十五 中元節 鬼節、七月半、哭節、盂蘭盆節、地官校籍之辰、僧自恣日、佛歡喜日、解夏日 盂蘭盆會、放河燈拯孤、照冥、救倒懸,祭祀祖先,做面人饋送,薦新,秋報,結鬼緣,掛地頭錢、禳冰雹,演目連戲;俗謂地官是日考校鬼簿,赦孤魂野鬼;佛教徒是日結束夏安居,舉行自恣會,批評懺悔
    二十 棉花生日

    廿九 地藏節 地藏(菩薩)誕辰 祀地藏菩薩,城隍廟會,點地燈;俗謂是月大盡大開眼、小盡小開眼
    田螺節

    (粵)掛錢,兒童吹田螺

    立秋

    簪秋葉,以秋水吞赤小豆七粒止白痢疾
    八月
    壯月、桂月、仲秋
    初一 天醫節 天灸日 以露水拭目、畫額、點穴,可免百病;作眼明囊拭目可明目
    初五 萬壽節 聖節、天長節 (這是以皇帝生日而確立的節日,不止是日)
    初八 轉法輪日
    佛傳謂釋迦牟尼成道後是日在鹿野苑說法(說法即轉法輪)

    八字娘娘生日
    (吳)老婦人進9、獻履,來世可轉男身
    十五 中秋節 月夕、月節、秋節、八月節、女兒節、果子節 陳瓜果等拜月,供月光馬兒作月光會,玩月,賞月,制作、食用、饋贈月餅、兔兒爺,男不拜月,賞桂,觀潮,是日陰來年元宵必雪
    十八 潮頭生日
    杭州人於是日錢塘觀潮、弄潮
    廿七 聖誕節 孔子誕辰、先師誕 是日學校、學生多祭孔,官民亦祭,行釋菜、釋奠禮,孔子會
    九月
    菊月、授衣月、青衣月
    初九 重陽節 重九、九月九、暮節、女兒節、菊花節、茱萸節、登高節 登高宴飲,辭青,制作、食用、饋贈重陽糕;簪菊、賞菊、飲菊花酒;佩插茱萸,帶茱萸囊;騎射、打圍;寺院辦獅子會;占雪、占一鼕寒暖
    鬥姆星君誕辰
    祀鬥姆星君,辦九皇會,持齋曰九皇素、九皇齋
    休息日
    出嫁女歸寧,諺雲:九月九,搬回女兒歇歇手
    菊花生日

    十九 觀音大士出家日

    十月
    陽月、小陽春、孟鼕鼕春、添火、腌菜、陽朔
    初一 寒衣節 十月朝、鬼節、哭節、燒衣節、地臘冥陰節 祭祀祖先,做封包裝紙衣帽及紙錢等焚化曰送寒衣;農事畢,辭傭工曰辭場,閉場(神)門
    牛王節 牛王神生日、牛王菩薩生日 祀牛王,牛王會
    靴生日
    賣靴人祭神(孫臏)
    十一月
    暢月、仲鼕 是月女子歸寧為母洗衣曰報娘恩;溜冰、拽冰床;納冰、窖冰
    鼕至前一夜 鼕至夜
    飲分鼕酒
    鼕至 鼕至節 亞歲、鼕至朝 祭祀祖先,閩人搓圓子供神祀祖;獻鞋襪給尊長,女紅開始;宴請教師,定教習;九九歌與消寒圖;俗謂肥鼕瘦年,又謂干鼕濕年、濕鼕干年
    十二月
    臘月、除月、季鼕
    初八 臘八 佛成道日 佛教謂是日佛祖成道,制粥舍眾,民間制作、食用、饋贈臘八粥(佛粥),宮廷賜百官粥,驅儺
    十二 蠶生日
    炊南瓜和秫作瓷禮拜
    廿三 祭灶節 灶君升天日、交年、小年夜、小年朝 供灶神像,祭灶神,以飴糖糊灶神嘴,囑其“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清掃房屋,掃塵埃除殘;照田蠶
    廿四 降聖節
    宋聖祖於是日降延恩殿
    廿五

    以人口粥(口數粥)祀神,並遍及嬰兒、貓犬以闢瘟氣
    廿六

    夜浴祓除,曰洗福祿
    廿七

    淋浴曰洗啾唧
    廿九

    三十
    除夕 大年 掛桃符、貼春聯,掛年畫、貼門神,門上貼門箋,攏旺火,作松盆,上墳祭祀祖先。夜晚擺天地桌等供神像,燒9禮拜,五更時接神;發旺火、燃松盆、雜 草曰燎歲、燔歲,放爆竹,避山魈惡鬼;喫團年飯、飲團年酒,長幼互拜曰分歲、辭歲,整夜不睡曰守歲;分壓歲錢;打灰堆乞如願;以井神碼等置篩中放井口封 井;祀床公床婆,保一年安睡;淘米作萬年糧;照田蠶(吳),畫米囤祈豐

    read more...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read more...

    年的传说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也很多。"年"兽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read more...

    鞭炮的由来

    无 论 是 过 年 过 节 , 还 是 结 婚 嫁 娶 , 进 学 升 迁 , 以 至 大 厦 落 成 、 商 店 开 张 等 等 , 只 要 为 了 表 示 喜 庆 , 人 们 都 习 惯 放 鞭 炮 来 庆 祝 。
       这 个 习 俗 在 我 国 已 有 2000多 年 的 历 史 了 。 《 荆 楚 岁 时 记 》 曾 经 这 样 记 载 , 正 月 初一 , 鸡 叫 头 一 遍 时 , 大 家 就 纷 纷 起 床 , 在 自 家 院 子 里 放 爆 竹 , 来 逐 退 瘟 神 恶 鬼 。
       当 时 没 有 火 药 , 没 有 纸 张 , 人 们 便 用 火 烧 竹 子 , 使 之 爆 裂 发 声 , 以 驱 逐 瘟 神 , 这 当 然 是 迷 信 , 但 却 反 映 了 古 代 劳 动 人 民 渴 求 安 泰 的 美 好 愿 望 。
       到 了 唐 朝 , 鞭 炮 又 被 人 们 称 为 “ 爆 竿 ” , 大 概 是 将 一 支 较 长 的 竹 竿 逐 节 燃 烧 , 连续 发 爆 破 之 声 。 南 昌 诗 人 来 鹄 的 《 早 春 》 诗 句 : “ 新 历 才 将 半 纸 开 , 小 亭 犹 聚 爆 竿灰 。 ” 写 的 就 是 当 时 春 节 燃 烧 竹 竿 的 情 景 。
       后 来 , 炼 丹 家 经 过 不 断 的 化 学 试验 , 发 现 硝 石 、 硫 黄 和 木 炭 合 在 一 起 能 引 起 燃 烧 和 爆 炸 , 于 是 发 明 了 火 药 。 有 人 将火 药 装 在 竹 筒 里 燃 放 , 声 音 更 大 , 使 得 火 烧 竹 子 这 一 古 老 习 俗 发 生 了 根 本 变 化 。 北宋 时 , 民 间 已 经 出 现 了 用 卷 纸 裹 着 火 药 的 燃 放 物 , 还 有 单 响 和 双 响 的 区 别 , 改 名 “ 爆 仗 ” , 后 又 改 为 “ 鞭 炮 ” 。

    来源:济公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