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5日星期六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1年2月4日星期五

正月初二 祭财神

[春节习俗]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 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 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 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为财神,此事载于《史记·殷本记》。

  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

  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最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奉为财神。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上述财神中,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有关财神的传说

  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 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有个讨饭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 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祷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化子,心里想连香烛都舍不得点,还来求 财?天下有那么多穷叫化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悉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这时,财神娘娘动 了恻侧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 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 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自此以后,数 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立春(spring begins)

  立春,二十四节气[1]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1年2月3日星期四

弥勒佛圣诞

弥勒佛圣诞在农历正月初一。

弥勒,梵名Maitreya,巴利名Metteyya,意译作慈氏。在印度,早就开始以弥勒菩萨为信奉对象。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贤劫经》卷七,皆以弥勒为未来出现之第一佛;《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二十七亦载当来弥勒成佛之事;又据《名僧传抄·法盛传》载,佛灭度后480年,阿利难陀罗汉上升兜率天绘弥勒之像,至尤长国东北,造牛头栴檀弥勒大像。

中国佛教信奉弥勒,始自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至唐代后,由于《阿弥陀经》之译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者亦多,故弥勒信仰不及阿弥陀佛信仰,但并未消失,影响及于中国近现代。历来,中国佛教之弥勒信仰分为二派,一派为上生信仰,信仰现今于兜率天说法之弥勒菩萨,而欲往生兜率天;另一派为下生信仰,相信弥勒将来下生此世界时,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以救渡众生,而自己亦能生此世界,于龙华树下听受说法而成佛,故有龙华三会之说。上生信仰者,始有道安,据《梁高僧传·道安传》卷五载,前秦苻坚遣使西域,携回弥勒结珠像等,道安开席讲法时,常罗列尊像。继有戴颙,据《法苑珠林》卷十六记载,东晋戴颙,依据梦告造立弥勒像,后安置于会稽龙华寺。又据《名僧传抄》载,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法祥建弥勒精舍。此外,上生信仰者还有道矫、僧业、慧严、道汪、道法、法盛、昙副、昙斌、玄奘、窥基等。下生信仰亦甚为普及,据《出三藏记集·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序》卷十二载,刘宋明帝(465-471年在位)撰《龙华誓愿文》,周颙作《京师诸邑造弥勒三会记》,齐竟陵文宣王作《龙华会记》。南岳慧思作《立誓愿文》,叙述弥勒下生之说。唐代武则天于永昌元年(689)命法朗等伪作《大云经》,谓武后系弥勒下生。五代时之布袋和尚(契此),更被传为弥勒化身。

汉地各寺院一般以每年正月初一为弥勒菩萨诞日。之所以有此惯例,是因为相传布袋和尚的诞日是正月初一,而布袋和尚则传为弥勒化身。布袋和尚,原名“契此”,又号“长汀子”,传见《宋高僧传》卷二十一。相传他的圆寂很是奇特,这一天他来到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在一块盘石上端坐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逝。人们联系契此日常的不平凡行为,遂认定契此为弥勒化身,并按他的模样塑成“弥勒菩萨”,安放在天王殿正中。这样,弥勒菩萨也就有了自己的诞日。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開正(農曆正月初一)】

春節期間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所以產生許多行事的禁忌例如:大年初一忌吃稀飯,要吃乾飯..等,你知道有那些呢?


【由來】

春節在傳統上是指農曆的過年,期間約自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日開始至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止,也是歲時節日最多的一個階段。傳說古代有年獸為害四處吃人,所以家家戶戶於該期間圍爐聚餐,享受最後的團聚時刻,直到除夕夜一過,年獸已走,大家紛紛慶祝彼此的倖存,恭賀度過該年並且又增長了一歲,故而留下除夕夜圍爐、初一賀歲的習俗。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五,稱為「新正」,而大年初一則稱為「開正」,家家戶戶會舉行祭拜神明和祖先的活動,祈求祂們保佑信眾和子孫在未來新的一年裡能夠諸事平安如意。

【時間】

開正的時刻,隨每年干支不同而有不同,約在正月初一的凌晨,一般都是除夕夜守歲後,待午夜開正時刻一到,祭拜過神明後,才去睡覺;至於拜祖先的時間則約在初一近中午時。

【設置地點】

由於祭拜的對象是神明和祖先,所以供桌的設置在神明廳「或公媽廳」前即可,將八仙桌特別圍上繡有吉祥圖案的桌裙,門口則懸掛紅彩或八仙綵,廳堂點上燈,神桌上也點上蠟燭。

【供品】

拜神明的神桌上,可供上水仙花或是牡丹、梅花等,以及應景的年節相關供品,如柑塔(柑橘疊成塔狀)、年糕(甜粿,有年年高昇之意)、蘿蔔粿、芋頭糕、發粿(祈求發財之意)、長年飯,粿和飯上插著「春花」,增加新春年年有餘和發財如意的吉祥意味。香爐前供著三束紮上紅紙的麵線,奉上三杯清茶,以及甜茶(如紅棗茶)、甜料(如甜花生仁、紅棗、冬瓜糖、花生糖等糖果類供品)。此外,也有信眾會獻上全副的三牲(豬肉、雞肉、魚)等來祭拜;也有些家庭會以年糕和十二碗菜碗(如花生、荷蘭豆、豆干、豆包、長年菜、菠菜…….等)來祭拜。拜祖先時,得準備七杯酒、七個碗與七雙筷子,加上上述供品,其中牡禮可重複祭拜,但須剖開,可加上菜碗(蔬菜),蔬菜中有的會用菠菜以及連根帶尾的大蒜,菠菜是採其閩南語意似「飛」,有飛天、飛黃騰達之意,而帶鬚的大蒜則採其形狀,以寓子孫可以「頭毛嘴鬚白」,即「長壽」之意。


【金銀紙】

拜神明的獻上壽金、刈金和鞭炮,拜完燒金後燃放鞭炮,再將茶酒灑在紙灰上。拜祖先的則獻上壽金、刈金、銀紙等。由於是過年期間,所以準備的金銀紙份量最好多過於平常的祭拜日。

【禁忌】

由於春節期間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所以產生許多行事的禁忌,例如:大年初一忌吃稀飯,要吃乾飯,民間相信一年之初就吃稀飯,以後一年到尾都得靠吃稀飯過活;也有說年初一吃稀飯的話,一年內若有遠行,便會碰到大風大雨,故吃稀飯不吉利。初一忌煎粿,因為一般煎粿要好吃,多得煎到金黃色,而閩南語意稱為煎到「赤」,赤又與「赤貧」同語意,很不吉利。新正期間也忌諱掃地、到垃圾、倒糞便,以免將家中財軍和神氣都掃走;忌大年初一打人、罵人、打架、啼哭、說不吉利話等,認為年初便說不吉利話或有不吉利事,大觸霉頭,所以都禁止,而鼓勵大家說吉利話。忌打破碗盤等器物,若有的話,就得趕緊說「歲歲(碎碎)平安」、「撞破瓷,財錢一大堆」等吉利話,以化凶為吉。忌殺生、忌用刀類,因為刀為凶器,可剖開牲畜,意味著凶和破的不吉祥之意。忌正月初一午睡,民間相信這天男人睡午覺的話,田墘會崩;女人睡午覺的話,灶腳(廚房)會崩。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春节




一、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 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 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 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 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 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 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 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二、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 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 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 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 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 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 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 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 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 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 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 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 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 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 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 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 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 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 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 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 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三、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 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 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 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 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 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 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 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 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 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 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 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 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 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 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 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 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 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 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 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 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 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 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 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 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 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四、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正月初一 拜年/占岁/聚财

 春节俗 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 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 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 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 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 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 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 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 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 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 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 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 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 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 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朱仙镇木板年画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 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 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 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 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 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 泼。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1年2月2日星期三

世界湿地日

概述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为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利用,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湿地标准
国际湿地的重要标准,包括定量标准和一般标准。定量标准是指经常有野生鸭、鹅等种群1万只或迁徙禽2万只;经常有一种水禽(或亚种)种群数量的 1%;经常有一种水禽(或亚种)繁殖种群的9%。一般标准是指,有一定数量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种或亚种;具有保持遗传和生态多样的特殊价值;具有动植物栖息地的特殊价值;具有本地动植物或种群的特殊价值。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台灣的春節習俗

台灣民間流傳著一首「新年歌」,將農曆正月間的行事以歌謠方式逐日記載下來:
﹝用國語、普通話來說:新年歌的意思如下... 但、讀起來就是缺少押韻!﹞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就睡到飽,
初四每頓飽,初五隔開,初六挑肥,
初七七元,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生日,初十就有得吃,
十一請女婿,
十二女兒回來拜年,
十三吃稀飯配芥菜,
十四結燈彩,
十五上元夜,
十六拆燈棚。

豐衣足食初一元旦,事先就要依據干支找出當年「開 正」的時刻。「開正」的時刻通常很早,有的人家甚至通宵守歲,一等時刻到來,就燃放鞭炮,在神佛前擺上各色「甜料」, 如紅棗、冬瓜糖、花生糖等。全家老幼一同祀神、祭祖,迎接新年的到來。平日信奉某一神祇者,也在春節到所祠之廟燒香禮拜, 稱為「行香」。新正出行,男女必定盛裝,並且要查閱曆書,找出與自己生辰干支相對應的吉利方向,以期新年事事順利。路遇親友時, 則拱手互道「恭喜」。有登門賀年的賓客時,主人要端出各種甜料、甜茶招待,稱為「食甜」。過去的甜料以紅棗、橘子、冰糖、花生、 冬瓜糖及瓜子等四種或六種組成。客人在「食甜」時,也要即興的說些吉祥話,如「吃紅棗,年年好」,「吃甜甜,大賺錢」、 「老康健,食百二」等等。

為了討取新春的吉利, 舊時在台灣也有若干的禁忌要遵守,例如:忌煎粿,為恐將年粿煎焦(台語的「焦」字音同赤貧之「赤」字)。忌打破碗盤,若不慎打破, 則以紅紙包上碎片,新年後丟入河中,口吟「撞破瓷,錢銀一大堆」。蒸年糕時禁用白糖(白色代表喪事),改用紅糖。又忌元旦食粥。 據說只要元旦吃粥,這一年中出門一定會遇到壞天氣。並忌午睡、男子午睡則田壟必垮,女子午睡則土灶必崩。但由於生活型態的改變, 許多的禁忌已逐漸被人忽略了。

初二回娘家,俗傳已嫁的女兒若在正月初一歸寧,會使娘家變窮,所以要到初二才能回娘家,台灣稱為「作客」、 「返外家(娘家)」。作媳婦的一大早就要準備便當(飯盒),偕同女婿、子女回娘家。古時候的習俗,女子無故不得擅自歸寧, 所以初二回娘家時多由娘家兄弟前來迎接。這一道手續在現代已簡化成了電話邀請。「返外家」也不得空手,多半要準備一些禮物, 稱為「伴手」或「等路」。娘家兄弟有子女的,也要贈送紅包。女兒帶回的外孫,則由外家贈送雞腿,或用紅絨繩繫古錢, 掛在外孫的頸上,稱為「結衫帶」這些古俗也早已被紅包所取代。

逢賭必勝正月初三,俗稱「赤狗日」,俗信此日不宜外出、宴客。若犯此禁忌,則終生赤貧。 所以經過了初一、初二兩天的忙碌後,大家在初三都會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這一天則在家中賭博取樂。不過, 工商業社會的步調已不及以往的悠閒,許多的公司商號都在初四就開工了。所以民間儘管有「赤狗日」的禁忌, 許多人還是會把握這最後一天的假期外出踏青。舊時的習俗,正月出行經過橋樑,隧道時都要祭橋神,事先準備香及金紙, 到橋頭焚香燒金,祈求橋神保佑出行平安。也有人僅燒香,再將金紙繫上紅絨線,放在橋頭,俗稱「壓金」。今人祭橋神則只是搖下車窗, 將金紙丟在橋上,隨即呼嘯而去,早就失去了那一份恭謹之心。正月初三又是俗傳「老鼠娶親」的日子,入夜以後, 各家各戶都要提早熄燈就寢,並在家中各處撒鹽、米,稱為「老鼠分錢」。

初四接神, 去年臘月廿四日升天奏報的諸神都在初四那天回轉人間。因此要準備牲醴、香燭紙馬迎接諸神下降。俗話說「送神早,接神遲」, 所以接神一般都在午後舉行。由於要準備接神的供品,飯菜特別豐盛,所以才說「初四頓頓飽」。

初五隔開,表示新正暫告一段落。 各商家已正式開張,回復正常營業。

初六挹肥,表示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 準備春耕,挑肥耕種。

初七人日,在台灣並無慶祝人日的習俗。

駐顏有術初九天公生,則是新年以後最隆重的祭典。初八午夜交子時後,全家老幼就要齊聚廳堂, 由長者上香,向天公行三跪九叩之禮。祭祀完畢,還要燒一種特製的「天公金」,然後燃放鞭炮。由於拜天公的祭品極為豐盛, 所以到了初十還「有食食」。十一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俗稱「子婿日」。十二日女兒歸寧。連續幾天吃多了大魚大肉, 十三日就來點清淡的稀飯配芥菜。十四日開始結燈棚,新年的歡樂就在元宵燈火的高潮中劃上一個圓滿的句點。

客家人在正月初一的早餐都要吃素。 據說年初一吃一天素等於全年吃素,但是年初一常有親友來訪,光以素食款待也不太方便,後來便簡化成了只吃早齋。初二婦女回娘家時, 照例要帶一些禮物回去孝敬父母。從前時興的「等路」(禮物)是雞腿、綠豆餅及檳榔,近來則改用餅乾、蛋捲、飲料等。初三「送窮鬼」 。以前人認為初三以前掃地、倒垃圾會把財富也都掃出去。所以,一直要到年初三,才將垃圾收拾起來,拿到郊外燒掉,稱為「送窮鬼」, 據說這樣就可以窮去富來。初五「出年架」,表示新年告一段落。初九天公生,當天不得曬衣物,也不能挑肥挑糞,以免褻瀆天公。 初十「水婆生」,當天不能洗衣服。

客家人也有一首新年謠,勾劃出了客家新年的風貌: 「年到初二,食乘把膩膩;年到初三四,人客來來去;年到初五六,有酒又無肉;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缽;年到初十邊,依舊同仙般; 年到十五六,食了剩餘肉,耕的耕,讀的讀。」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除夕夜

【除夕(每年農曆最後一天)】
當天晚上家人一起圍爐聚餐,飯後分壓歲錢、守歲,並在夜半到附近著名廟宇祭拜準備「搶頭香」。


【由來】

除夕在漢民族的歲時節令中,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大日子,因為它是歲末全家人大團圓的節日,一早起家家戶戶都在準備除舊佈新,以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因此會在當天家中裡裡外外重要位置張貼春聯,增加過年的喜慶氣氛,神桌和神明彩也會特別再打掃潔淨,並準備「辭年」祭拜玉皇上帝、三界神明、灶神、床母、地基主和祖先等,以感謝這些天地神明、祖先等對家人一來的平安護佑。當天晚上家人一起圍爐聚餐,飯後分壓歲錢、守歲,並在夜半到附近著名廟宇祭拜準備「搶頭香」,或是全家大小帶到祖祠的祠堂上香祭祖,以祈求神明或列祖宗對未來新的一年的庇佑。

【時間】

除夕是每年農曆最後一天,因為當天要祭拜神明、祖先等多處,需要準備辭年的時間也很長,所以祭拜的時間往往在上午便已開始。

【設置地點】

祭玉皇上帝時,供桌分頂下桌(或前後桌),陳設在三界公爐下或中庭向天處;拜神明時,則設在神明廳前的供桌上;拜祖先時,則設在祖先牌位前的供桌上;拜床母時,設在床上或是在床頭另設小供桌;拜地基主時,可設在門口或後門向屋內拜;拜門口好兄弟時,則設在門口向外拜。

【供品】

拜玉皇上帝時,頂桌準備清素的六齋或十二道菜碗、麵線三束、水果(尤其是年柑,有的會排成柑塔)、年糕、發、甜料和下桌全副的牲禮、水果、年糕、甜料等;繼而再將供品轉過來拜神明,供桌上先供著長年飯和發粿,上面插著一對「春花」,表示年年有餘、發財甘意,以及麵線三束,表示長壽;拜祖先時,可用剛才的供品,但需將牲禮剖開,再煮幾道菜碗來祭拜。拜床母時,可用春飯、麻油雞酒;拜地基主和門口好兄弟時,可準備五味碗、年糕。


【金銀紙】

拜玉皇上帝時,用頂極金、太極金、天金盆金、高錢和鞭炮等;拜神明時,用壽金、刈金、土地公金;拜祖先時,用壽金、刈金、銀紙。拜床母時,用床母衣、刈金。拜地基主時,用刈金銀紙;拜門口好兄弟時,用經衣、銀紙。

【禁忌】

除夕一到,為除舊佈新,迎接新的一年到來時有好兆頭,一般禁止吵雜,不准搬弄東西發出聲響,不准大聲講話,不准喝斥吵架,不准哭,鼓勵大家說吉詳話。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1年2月1日星期二

拜年


拜年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係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捨得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 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 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 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 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 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 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你的獨特風格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要如何了解自己或別人是屬於那種類型的人?今天的測驗幫助你(妳)!

以下有五種食物,請你(妳)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食物。

A:牛肉麵(越辣越過癮)

B:海陸大餐(好吃真好吃)

C:披薩(越脆越香)

D:炸雞塊(多汁多滋味)

E:蛋糕(越吃越高興)




-------------解答------------------




A:牛肉麵:

吃辛辣食物的人,本身也很「辣」,性情孤傲,憤世嫉俗,對社交活動、 禮尚往來極端排斥,但對立大央B成大業,成為名流,永垂青史的英雄, 卻意氣風發、不落人後。
東北人泰半具有如此的「風格」。


B:海陸大嚏G

「山珍海味」,樂不思蜀的人,為人海派,從不拖泥帶水,擁有堅忍不 拔的性格。
但是不夠冷靜、過度揮霍的結果,只怕會坐吃山空,不得不 多加警惕。


C:披薩:

喜歡吃「薄餅」的人,為人也比較刻薄小氣,在團體中屬於叛逆的角色, 點自以為是。但是,傑出的藝術家、科學家都具有此種「風格」。


D:炸雞塊:

這種人屬於不愛動的後現代主義者,感情「脆」弱、深怕寂寞,舉手投 足像隻小綿羊一般溫馴,欠缺衝勁。


E:蛋糕:

喜歡吃「甜點」的人,性情謙和,樂於助人,非常容易與人相處。
跟這 種恬淡個性的人為友,有如倒吃甘蔗,越吃越「甜」,交往越久,感情 越彌堅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越南的農歷新年


                                                                            

越南過年的起源

西元年初,在北屬時期,中國的農歷年被帶進越南,並且成為正式使用的一套曆法。因此,中國的農曆年亦可視為越南的過年。起初,它的範圍只有在官吏的家庭裡,但漸漸地,它成為越南社會的習俗且是古傳裡最大的節慶。那時,過年的期間自臘月23日到新年正月初七。臘月23日人們作洗犁儀式、休農事、送灶神回天上。到正月初七,人們做下旗竿儀式,結束過年,並做動土儀式開始一年新的生產。 (註:北屬時期,指越南被中國統治的時期)

後來生活越來越發展,經營生產的活動需求日漸高升。所以如同之前,過年延續14天不再合適。(拿農業來說,人們已經一年收成2-3次,而非從前的一年1)。因此,自20世紀中,越南的過年只有4天,自臘月30日到正月3日。賀年的活動集中在新年的頭3天進行,但臘月23日送灶神回天的習俗仍然維持。

還劍湖過除夕的起源

1955年到現在,河內有新的風俗是到還劍湖過除夕。之前除夕人們很少到外面去,還劍湖很冷清。1955年之後,一些南部人集結到北部,由於他們是一個人到河內,所以在30日的晚上,他們到湖邊找朋友、詢問消息,找一些同鄉的親情、一點相同背景的同理感覺。還劍湖因此熱鬧起來,漸漸成為慣例,許多河內人常到還劍湖邊過除夕。

現在,從有放煙火秀之後,越來越多河內人到還劍湖邊過除夕,他們一同看煙火並且互祝新年,那也是河內人一種體現節日的心智及美麗的風俗。

除夕夜的還劍湖

越南不可少的年菜

說到過年,首先要談到各樣年菜的準備工作,之前人們還很窮,所以只能在過年時才吃得飽一點,方型的年粽Bánh Chưng是過年不可缺少的食物。包粽子、蒸粽子,在粽子剛熟的時候嚐一口,是許多越南家庭幸福的表現。除此之外,在過年的餐桌上,不能少圓形的精肉團(Giò lụa),並一盤肉凍、一碗醃蔥。

精肉團(Giò lụa

過年時候,人們穿新衣到親戚朋友家拜年,越南有句成語:Mùng một Tết cha, mùng hai Tết mẹ, mùng ba Tết thầy(初一父親年、初二母親年、初三老師年),全家分工到外婆、奶奶家賀歲,好不熱鬧。

北越現今的過年活動:

                  還劍湖旁的花景

街頭花市:賞花市是越南春節重要活動之一。在河內,春節前約10天,花市就開始熱鬧起來。越南人使用的年花有劍蘭、大麗菊、金桔、桃花、梅花、水仙。北部人喜愛粉紅色的桃花、南部人喜愛黃色的梅花,這兩種花代表著財富及新年的氣象。路邊小販出售著各種氣球、彩燈、玩具、年畫、春聯、年曆等,把街道裝點得五彩繽紛,喜氣洋洋。

     越南ông đồ

年初求字:每年春節初一的早晨,很多河內人會到文廟「請字」。希望學業進步,可以請學」字,想健康可以請「康」字,想要幸福可以請字等。不僅為自己請到喜愛的漢字,人們還送給親人、朋友、老師,意謂最誠的祝福。

談到請字」,不能放過「ông đồ,這是指越南古時專門從事教學的儒學者,他們學習漢字及儒學。越南古時候,「懂得漢字意味著懂得儒學和知識」。所以ông đồ” 特別受到人們的尊敬,相當於老師的地位,亦稱作”thầy đồ”

下人棋

下人棋比賽:春節初二至初四,北越城市或是鄉村的廟前,有「下人棋」比賽。將中國象棋的棋盤畫在地面上,人們手執刻有(車、馬、炮)的木牌,充當棋子坐在場中。棋子的走棋跟吃棋的規則與象棋相同。六十歲以上的長輩才能參與下人棋,棋子則是由年輕人擔任。

越南年粽Bánh ChưngBánh Dày的由來

千年前的雄王時代,第七代的雄王老邁,要挑選下一任的雄王,他正擔心此事時,一位臣子獻了一計。雄王將22個兒子召集,吩咐說:「誰若能找到世間上最好吃,且具有意義的食物來祭祖,我就將王位傳給他。」於是,22個兒子使出混身解數,上山下海,找尋山珍海味,只為博取父親的喜悅,爭得王位。

其 中,最小的兒子-郎遼,從小與平民一起生活,所以很貧窮。直到競賽的前三天,他仍不知該獻給父王什麼珍貴的食物,一天他睡覺夢見仙女指示,萬物之間最大的 是「天地」,最寶貴的就是「糯米」,只要用它做方形與圓形的食物就行了。醒來後,郎遼按照仙女的話,選最好的糯米、綠豆,用最好的豬肉,到園子裡選最大的 綠色樹葉。方形食物Bánh Chưng象微「地」,用綠豆、豬肉包在糯米裡,代表地上的萬物、禽獸草木;芭蕉葉包在外面,象徵父母擁抱孩子把糯米煮過後,搗成糯米團,捏成圓形食物叫做 Bánh dày),象徵「天」


競賽時,雄王吃了郎遼準備的食物,印象很深刻,因為這食物簡單又極具意義,雄王就決定將王位傳給郎遼,也宣布以後過年春節,人們都要準備這兩種食物來祭祖。

        方形的 Bánh Chưng 與 圓形的 Giò lụa

                        

Bánh dày 代表"天"

Bánh Chưng的原料

北越婦女身著傳統服飾做 Bánh Chưng

文/夏榮鄉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1年1月31日星期一

过年吃什么好?

年货采购六注意
1.采购年货要悠着点,年货没必要买得太多。
2.凡是可以清洗的食品要多清洗几次,使表面的污染物减少到最低程度。
3.冰箱里的食品放置不应太密太挤,以放满50%的空间为宜,这样能保持冷气的流畅。
4.冰箱里的生食、熟食一定要分开存放,冷藏的熟食不要直接装盘上桌,必须经过热处理后再食用。
5.放入冰箱内的食品一定要新鲜,凡鱼有臭味、肉有怪味、鸡蛋散黄等情况,都是不新鲜的迹象,不能放入冰箱。
6.发现变质的年货,千万别食用,不要因小失大。
哪些年货是必备的
春联:用红纸以墨或金漆书写,有避邪讨吉祥的用意
压岁钱:从前用红丝线贯穿一百二十个古钱,表示吃[百二],现用红包袋装新钞
甜粿: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菜头粿吃点心
菜头:好彩头的意思
全家:全家福的意思
火炉:全家团圆吃年夜饭,桌下放火炉,表示团圆兴旺
长年菜(芥菜):长寿的意思
春仔饭:白饭插(春仔花),表示年年有春(即剩下的意思)
甜食:用来[开正]招待客人,说好话

大年初一吃什么?许多人对这农历新年第一餐非常重视讲究,虽然吃法都不一样,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汤圆

汤圆的种类非常繁多,可以在家自己做,也可以上超市买速冻的,在超市汤圆的种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大的、小的,甜的、咸的应有尽有,不过春节的汤圆基本上以中间包糖为多。在自己家做汤圆也是不错的选择,汤圆的做法很多,也比较简单,买上糯米粉、芝麻馅和糖就可以在家做了。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

年糕

农历新年必吃年糕,这也是绍兴人的一个习俗,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年糕的吃法很多,糖年糕、汤年糕、炒年糕等,但不外乎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

粽子

绍兴人习惯在春节包裹粽子,绍兴人一般用箬竹叶片(也叫粽叶),此叶片烧煮后亦具有清香之味。用粽叶包成的粽子,有浓浓的清香之味,食之宜人。除了以纯糯米包成的米粽、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豆的豆粽外,现在还有不少味道好的鲜肉蛋黄粽、栗子粽等。在大年初一吃粽子,意为生活甜蜜,五谷丰登。

饺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绍兴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面条

长面,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预祝着寿长百年,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糖茶

在绍兴城乡,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一进门主人总会给你泡上一杯糖茶,同时也不忘在糖茶中放上两颗蜜枣,意为甜甜蜜蜜。

中国各地大年初一吃什么?

湖北:湖北团风人大年初一喝鸡汤,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寓意“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两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 “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江西:鄱阳地区大年初一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广东:部分地区大年初一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带,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茨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

广西:壮族人大年初一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闽南人,大年初一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漳州一带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安徽: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时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关中、河南:部分地方大年初一要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

台湾:大年初一吃“长年菜”。这是一种长茎叶,有苦味的芥菜。有的还在菜里添加细长的粉丝,寓意“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过年吃什么最吉利?

春卷,饺子,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里馅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年糕,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及近年主题

来源:百度百科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又称“国际麻风节”。1954年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广泛宣传麻风知识,消除人们对麻风的误解,改善麻风病人的生活待遇,促进消灭麻风病的伟大事业的发展,为人民造福,决定将每年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于1987年11月27日决定,自1988年起国际麻风节也作为中国麻风节。

法国慈善家、律师佛勒豪曾进行过32次环球旅行,访问过102个国家,游说各国首脑、企业家及民众,鼓励人们帮助麻风病人。1966年后,他又倡导成立了欧洲麻风病救济联合会和国际麻风救济会联合会。

目前,每年的麻风节活动由国际麻风救济会联合会的成员国组织参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一天都要举行相应的纪念和宣传活动,目的在于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麻风是可以治愈的,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和歧视不应再继续下去,社会和家庭都应当关爱麻风病患者,让他们在爱的关怀之中尽早得到合理的医治,并早日走出疾病的阴影,回归到温暖的社会中。

近年麻风病日宣传主题
2000年:消灭麻风病———新世纪使命
2001年:麻风防治与康复———全社会的责任
2002年:防治麻风病,社会献爱心
2003年:积极防治麻风,关爱畸残病人
2004年:关爱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
2005年:持续控制,共享文明
2006年:情系麻风病患者,温暖困难群体
2007年:消除麻风歧视,共建和谐社会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1年1月30日星期日

舞獅歷史及傳說

在廣州五羊城公園博物館,陳列了一件近二千年出 土古物,名字叫「年獸」,其形像酷肖一頭獅子,前額有角,據記載古代瘟疫流行,死人無數。一頭獨角獸出現後,瘟疫隨之而消失。此後,民間每逢秋收後或節日 等,配合九鑼大鼓,到各家門前舞動,以作辟邪。以上乃南方獅起源傳說之一。

另一傳說版本:古代唐明皇做夢時,夢見民間在慶典之日,舞動一頭類似獅子野獸、顏色悅目,配以八音鑼鼓等,於御前表演。夢醒之後,唐明皇命令下人照樣仿製,再作演出,故後人將獅子稱為「醒獅」。

真正的舞獅歷史源自漢朝,據史記記載,我國古代 就有扮獸作戲演出的方式,漢武帝通西域,與各國結邦,當招待各國特使來訪時,會以歌舞侍候,演員戴面具,扮鳥獸,載歌載舞,以示歡迎。然而,各國嘉賓觀看 扮獸行列中,獨缺獅子獸皮,原因是當時中國未有獅子獸類。後來經過文化交流,真獅子從西亞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馴獅舞蹈此種西亞古老雜技節目首次傳 來華夏,帶領真獅表演者,當時稱為「馴獅郎」,也一併隨來。

由於當時交通並不發達,真獅運到中國寥寥無幾, 此種驚險刺激之馴獅舞蹈,只能局限於皇宮內苑舉行,平民百姓無緣觀看,於是乎民間藝術家便根據書籍及傳聞記載,運用其藝術構思,進行塑造與裝飾,製成假獅 子,突出獅子寬闊前額,撅起鼻子、張開大口的外型,給人一種既勇猛又溫馴,既威武又充滿活力感覺。自此之後,便展開了民間舞獅的出現。

最早有關舞獅記載,出現於三國時期魏國,北魏期 間,人們於四月四日佛祖降生日子,將佛像從廟堂請出遊街,讓人瞻仰,以示敬意,就在遊行隊伍前面,排列了戴面具、穿獸皮者,裝成獅子模樣,邊行邊開路;此 舉亦具有鎮邪驅魔作用。因此,舞獅在南北朝時隨佛教而盛行。南北朝之後,其他鳥獸舞逐漸被淘汰,只有舞獅卻一直流行下來。

從晉到隋,舞獅活動逐步推廣,隋朝更流行鳥獸 舞,此種鳥獸舞一般在元宵佳節舉行。到唐代,無論在宮廷、軍營及民間,舞獅已成為節日喜慶不能缺少之活動,而最具規模者,要算一種名為「五方獅子舞」,此 種舞蹈以四人一組,分居東、南、西、北、中五方,每頭獅子前面由四名身穿彩衣,頭紮紅巾,手執紅拂之舞獅郎逗引,而獅子則根據舞獅郎之矯健身手作出協調, 表演各種舞蹈姿勢,場上擂動大鼓,尚有一百四十人組成歌舞配合,高唱胡人歌曲,圍繞五頭獅子,翩翩起舞,場面偉大,氣氛熱鬧。
明代開始,舞獅由戶外發展到室內,獅子製作有所突破,政用拱斗抬樑,替換中間柱子,形態更像一隻獅子,揮舞動作有所改變,活動自如,獅隊更能歡暢舞動。


獅子之流派及其特色
獅子分南方獅及北方獅兩種,較為流行,當然也有少數民族之地方獅。
南、北獅主要在造型及裝飾方面各有不同,配合地方色彩及慣性傳統舞法,風格迥異。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賦詩形容獅子:「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獅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從文字探詩,此乃北獅之形像,東漢時代從波斯(伊朗)傳入真獅子,「馴獅舞蹈」乃從其獅模仿而得。
至於南獅,南獅頭非常注重配件與裝飾,以中國傳 統戲曲臉譜作借鑒,在獅頭前額、眉、眼、鼻、口、腮、耳、背、下頷等主要部分裝配毛料、絨球及鏡片,使獅頭造型更為豐富生動。在色彩方面,南獅艷麗奪目, 富麗堂皇,顏色以紅、黃、綠等原色為主,綴以黑色作調和,圖案以點、線描繪,使整個獅頭之色彩達至既強烈又輕快,既濃艷又統一的效果。
南獅又稱為瑞獅、醒獅,由於獅頭前額經常繪有「雲頭如意紋」,強調如意吉祥,醒獅乃吉祥之物也。

南獅更結合歷史人物特徵,表達於獅頭藝術上面。 黑面獅象徵三國時代張飛面,獅頭裝上黑色鐵角,牙刷硬鬚,綴以黑色絨球,將歷史人物張飛之驍勇剛烈,威武勇猛表露無遺。紅面獅以大紅為主,紅球黑鬚,顯示 關雲長忠勇威武,凜然重義的性格。黃面獅則以白色為主,象徵劉備之仁、勇精神。除外型之分別,於舞動時,傳統動作會從人物性格出發;張飛獅勇猛,關公獅持 重,劉備則相對較為柔和。



近代舞獅之演變
禮失求諸野,民俗國際化,獅藝源自中華,在星馬發揚光大。八十年代,星馬首先將南獅北獅融匯,將獅被改短,動作改以南獅北舞,創出多元化動作步法,構思難度高採青技術,增加賽事刺激性,並於十年前已舉辦首屆國際獅賽。

香港市政局於九一年將獅藝納入為體育項目之一,在過去十三年中,香港中國國術龍獅總會分別與市政局、區域市政局、教育署、香港旅遊協會、香港康體發展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全面發展獅藝,成功舉辦了五屆世界醒獅邀請賽,並在2003年舉辦「世界夜光龍醒獅錦標賽」,使香港成為國際舉辦獅賽的熱門地方。

龍藝、獅藝歷史悠久,有華人的地方,便有龍獅藝的發展。過往,"舞龍"、"舞獅"乃慶典、節日中常見的助興節目,為喜氣洋洋的場合增添熱鬧色彩,更喻意吉祥繁榮。然而,龍藝獅藝的發展已超越了傳統的助興功能,發展為一項體育項目。

近十多年來,香港中國國術龍獅總會在政府的支持下,推廣本地龍藝獅藝,更見成績。社會各階層,尤以青少年,甚至小學生,對 "舞龍"、"舞獅" 產生了濃厚興趣,而本地的龍藝水準亦日見進步。
read more...

尾牙

尾牙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到农历年末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农历十二月十六日

解说:

福建人流传着在每一个农历月的初二和十六“做牙”的习俗。这一天的供奉对象,是地主或其他属阴类的神明;过後,人们也能吃献祭过的供品,一饱口福。

这一天,也是神坛“犒军”的日子。“犒军”的对象,如果属天兵天将的性质,可以选择在初一和十五;万一主神手下的兵马都是阴兵阴将,祭祀日就肯定落在属阴数(双数)的初二和十六日。

“做牙”的意思与吃喝有关系。广东人说的“打牙祭”,意思即是以吃、喝为乐,不过福建人“做牙”的对象首先是灵界,其次才轮到人类享用。人们要等到祭祀之後,才能分享曾经用来供奉灵界的食物。

福建人最重视在每年农历二月二日做“头牙”,以及在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二月二日是“社日”土地神之纪念日,是一年的第一次“做牙”,被认为是头牙,而十二月十六日,则是一年中最後一次“做牙”,称为“尾牙”。

福建人做“尾牙”特别隆重,这一日过後,也宣告时间就快走向另一个年份了。

习俗:

1)闽俗把做“尾牙”之後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为赶工结帐时间。所以,也称二十二日为“尾期”。“尾期”前可以向各处收凑新旧账,延後则就要等到明年新年以後才收帐了。

所以“尾牙”的饭吃完後,就有几天好忙。过了“尾期”,即使是身为债主的硬去收账,也可能会被对方痛骂一场,说不定还会被揍,也不能有分毫怨言。

2)商人和农人在“尾牙”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与仆婢,对於来年是否继续雇用一个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决定。所以,这算是慰劳日,又是礼貌相送日。

3)薄饼原本是“尾牙”的必备食物。

意义:

1)“做牙”的习俗是宗教活动,其背面又其实是涵有神道设教的提示,告诉人们所有成就并非只是个人的努力和手段,同时间也有赏善罚恶的神明在身旁默默监视和扶助。

因此,人们应定时供奉和时时感激神明的庇佑,从而不骄不纵,以及服从为善施仁的社会规范。

2)过去的人价值观崇尚俭朴,农业时代的生活素质与物质享受也不比今日奢华。

“做牙”是为平日俭朴的饮食习俗提供适当的变化,定时加添菜肴,调剂生活。古人以宗教需要代替个人需要,并以此作为理由,去合理化上述的行为,如此便可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不会把饮食放纵视为合理。

3)家中尊长领导幼辈拜祭神明,与东主领导雇工卑仆拜祭神明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这一宗教仪式,体现了互相的长幼有序和尊卑有分。同时,通过聚餐去平等共食相同的食物,又能加强一体的感觉,可以作为大家共同经历一段努力时间的纪念,并提供实质的慰劳。

4)“做牙”这种宗教活动的祭祀对象,是以慰劳土地福德正神以及本家的地主为主;它也在喻示着人们,生活美满的根源,是本身所依赖和生活的那片土地。

土地神是“自然与社区环境”的守护与操纵者,地主则是本宅的环境吉凶的守护与操纵者,所以他们是人们长期定时去供奉和祭拜的对象,而人们对神明的感恩与祈求,其实又是由於心理需要一个带来安全感和希望的对象。

尤其是从农矿经验中产生“土地生黄金”信仰的农业社会,令这一信仰观念更强。华人先辈到了南洋,依赖新的土地,又对自己脚下的新土地有着不可预知的旁徨,也混和对未来发生憧憬,这一背景足於让他们更重视这一信仰习俗。

马来西亚的一些非福建原籍的华人也“做牙”,即是基於这一心态。

活动:

1)企业单位,可以利用这一日,作为公司内部的恳亲会,并且以本日作为对有功劳的职员奖赏日,公司也可以藉此佳节为退休或离职的职员举办欢送会。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