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read more...
卍濟仙法師公卍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 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 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 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为财神,此事载于《史记·殷本记》。
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
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最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奉为财神。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上述财神中,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 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有个讨饭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 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祷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化子,心里想连香烛都舍不得点,还来求 财?天下有那么多穷叫化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悉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这时,财神娘娘动 了恻侧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 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 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自此以后,数 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 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 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 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 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 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 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 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 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 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 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 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 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朱仙镇木板年画 |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 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 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 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 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 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 泼。
越南過年的起源
西元年初,在北屬時期,中國的農歷年被帶進越南,並且成為正式使用的一套曆法。因此,中國的農曆年亦可視為越南的過年。起初,它的範圍只有在官吏的家庭裡,但漸漸地,它成為越南社會的習俗且是古傳裡最大的節慶。那時,過年的期間自臘月23日到新年正月初七。臘月23日人們作洗犁儀式、休農事、送灶神回天上。到正月初七,人們做下旗竿儀式,結束過年,並做動土儀式開始一年新的生產。 (註:北屬時期,指越南被中國統治的時期)
後來生活越來越發展,經營生產的活動需求日漸高升。所以如同之前,過年延續14天不再合適。(拿農業來說,人們已經一年收成2-3次,而非從前的一年1次)。因此,自20世紀中,越南的過年只有4天,自臘月30日到正月3日。賀年的活動集中在新年的頭3天進行,但臘月23日送灶神回天的習俗仍然維持。
還劍湖過除夕的起源
自1955年到現在,河內有新的風俗是到還劍湖過除夕。之前除夕人們很少到外面去,還劍湖很冷清。1955年之後,一些南部人集結到北部,由於他們是一個人到河內,所以在30日的晚上,他們到湖邊找朋友、詢問消息,找一些同鄉的親情、一點相同背景的同理感覺。還劍湖因此熱鬧起來,漸漸成為慣例,許多河內人常到還劍湖邊過除夕。
現在,從有放煙火秀之後,越來越多河內人到還劍湖邊過除夕,他們一同看煙火並且互祝新年,那也是河內人一種體現節日的心智及美麗的風俗。
除夕夜的還劍湖
越南不可少的年菜
說到過年,首先要談到各樣年菜的準備工作,之前人們還很窮,所以只能在過年時才吃得飽一點,方型的年粽Bánh Chưng是過年不可缺少的食物。包粽子、蒸粽子,在粽子剛熟的時候嚐一口,是許多越南家庭幸福的表現。除此之外,在過年的餐桌上,不能少圓形的精肉團(Giò lụa),並一盤肉凍、一碗醃蔥。
精肉團(Giò lụa)
過年時候,人們穿新衣到親戚朋友家拜年,越南有句成語:Mùng một Tết cha, mùng hai Tết mẹ, mùng ba Tết thầy(初一父親年、初二母親年、初三老師年),全家分工到外婆、奶奶家賀歲,好不熱鬧。
北越現今的過年活動:
街頭花市:賞花市是越南春節重要活動之一。在河內,春節前約10天,花市就開始熱鬧起來。越南人使用的年花有劍蘭、大麗菊、金桔、桃花、梅花、水仙。北部人喜愛粉紅色的桃花、南部人喜愛黃色的梅花,這兩種花代表著財富及新年的氣象。路邊小販出售著各種氣球、彩燈、玩具、年畫、春聯、年曆等,把街道裝點得五彩繽紛,喜氣洋洋。
越南ông đồ
年初求字:每年春節初一的早晨,很多河內人會到文廟「請字」。希望學業進步,可以請「學」字,想健康可以請「康」字,想要幸福可以請「福」字等。不僅為自己請到喜愛的漢字,人們還送給親人、朋友、老師,意謂最誠摯的祝福。
談到「請字」,不能放過「ông đồ」,這是指越南古時專門從事教學的儒學者,他們學習漢字及儒學。越南古時候,「懂得漢字」意味著「懂得儒學和知識」。所以”ông đồ” 特別受到人們的尊敬,相當於老師的地位,亦稱作”thầy đồ”。
下人棋
下人棋比賽:春節初二至初四,北越城市或是鄉村的廟前,有「下人棋」比賽。將中國象棋的棋盤畫在地面上,人們手執刻有(車、馬、炮)的木牌,充當棋子坐在場中。棋子的走棋跟吃棋的規則與象棋相同。六十歲以上的長輩才能參與下人棋,棋子則是由年輕人擔任。
越南年粽Bánh Chưng、Bánh Dày的由來
千年前的雄王時代,第七代的雄王老邁,要挑選下一任的雄王,他正擔心此事時,一位臣子獻了一計。雄王將22個兒子召集,吩咐說:「誰若能找到世間上最好吃,且具有意義的食物來祭祖,我就將王位傳給他。」於是,22個兒子使出混身解數,上山下海,找尋山珍海味,只為博取父親的喜悅,爭得王位。
其 中,最小的兒子-郎遼,從小與平民一起生活,所以很貧窮。直到競賽的前三天,他仍不知該獻給父王什麼珍貴的食物,一天他睡覺夢見仙女指示,萬物之間最大的 是「天地」,最寶貴的就是「糯米」,只要用它做方形與圓形的食物就行了。醒來後,郎遼按照仙女的話,選最好的糯米、綠豆,用最好的豬肉,到園子裡選最大的 綠色樹葉。方形食物(Bánh Chưng)象微「地」,用綠豆、豬肉包在糯米裡,代表地上的萬物、禽獸草木;芭蕉葉包在外面,象徵父母擁抱孩子。把糯米煮過後,搗成糯米團,捏成圓形食物叫做 (Bánh dày),象徵「天」。
方形的 Bánh Chưng 與 圓形的 Giò lụa
Bánh dày 代表"天"
做 Bánh Chưng的原料
北越婦女身著傳統服飾做 Bánh Chưng
文/夏榮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