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這故事……
要從這幾天吉米參加的幾個客戶尾牙開始說起,最近各行各業都在舉辦尾牙,當然不可免俗的就是,尾牙舉辦中,一定會有抽獎活動,抽獎顧名思義,就是從一堆的名單中,抽出那個幸運兒,最後抱得大獎回家……對吧?
這天吉米參加的客戶公司,很讚。老闆提供了非常多的獎項,幾乎人人有獎,而且他說,員工不喜歡收到「獎品」喜歡現金,所以獎項九成都是現金紅包。
抽呀抽呀……漸漸的,節目接近尾聲……
當吉米正在跟老闆聊天時,台上主持人跟大家宣布,最後剩下兩位員工還沒抽到,請這兩位員工上台。
而當然講台上僅剩兩個紅包,一個是大獎十萬元現金,另外一個是兩萬元現金。
這兩位員工,當然又緊張,又很開心。
因為距離拿到大獎十萬元只剩下一步之隔而已,而且競爭對手也只有站在旁邊的那位同事,台下員工鼓譟著氣氛實在high到不行……
主持人正準備拿抽獎箱給他們自己摸的時候,老闆站起來說話了:「A小姐、B小姐你們考慮清楚,要不要平分獎金?這是你們自己可以做的另外一個決定。」
請問各位夥伴?你會怎麼做?
A小姐毫不猶豫:「不需要,我最近運氣很好,沒在怕的。」
B小姐也信心滿滿:「沒關係,謝謝。」
這時候主持人說了,那你們兩個猜拳,猜贏的那個,先來抽出20,000元獎金的得主。
結果揭曉……
A小姐猜拳勝出,負責抽那個中20,000元的倒楣蛋。
A小姐很慎重的將右手伸入摸彩箱,撈啊撈,左手食指扣在中指上面祈禱自己可以抽中大獎。
說時遲那時快,右手抽出摸彩箱的那一剎那……
A小姐哭了出來……現場落下一句:「B小姐,你給我記住……,然後就衝下台了。」
whatwillyoudo?你認為你一定會贏嗎?
100,000元,跟20,000元,這是50%的機率,你有可能得到100,000元,當然也可能得到20,000元,是你會怎麼做?
在這個人生中,沒有人從頭到尾都是贏家,若你從出生,到現在,都是贏家,所有事情都順你意,都如你願,吉米建議你,你未來遇到挫折的機會更大,也請小心你具備有面對挫折的能力。
相反的,若你從出生到現在,見過大風大浪,看過世面,吃過虧,面對過失敗,甚至因為失敗付出過代價,那你應該更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我們平分吧……」
60,000元,是個100%穩贏的策略,若你真的抽到100,000元,其實你需要更多運氣,而不只是50%的機率。若你不幸抽到20,000元,那你不是更嘔?
但我覺得通常抽到兩萬的機率最高,若是吉米去抽獎,那鐵定100%會抽到兩萬的,因為我根本沒有偏財運。
所以,跟對方提出個建議,我們平分吧……
不只是你自己買到了保障,對方也是買到了保障,這絕對是雙贏策略,讓你買到了保險,又買到了同事情誼。
我知道每個人都希望贏多一點,甚至覺得自己一定是必勝的那一個,事實上,贏了,又如何?
如本故事中的例子,這兩個小姐在公司,看狀況應該未來會有不少紛爭或是狀況出現,何必呢?
這時候,這公司的老闆跟吉米講了個故事,二十年前,我也遇到這樣的狀況,那時候他在一家加工出口公司,在尾牙上,也是摸彩……他當時擔任業務,台上摸彩摸到最後,也是剩下他,以及另外一個擔任生產線上面的組裝員大嬸,最終大獎是100,000元,由他們兩個其中一個獲得,當彩球停下的那一剎那,那位大嬸哭了……
她從兩百位作業員中,脫穎而出,來爭奪這個50%機率的最高獎金。
吉米這個朋友,當下立即將十萬獎金送給這位大嬸,並且跟這位大嬸說,外加我的年終獎金20,000元也送你。
他說,這個十萬,與年終兩萬,對他來說再賺就有,但是這個大嬸可不一樣,這可能是他的希望,他工作好多年才能存下來的大數目,會後,老闆找他到辦公室問他:「你真的很了不起,你是當老闆的料,我非常佩服你,我私底下另外給你六萬元紅包如何?」
吉米的朋友婉拒了,他說沒關係啦,我再努力就好了。
從這天開始,吉米的朋友當他有訂單,需要請工廠幫忙趕工的時候,這位大嬸總是跳出來號召大家:「先趕他的單,其他的先緩一緩」
有紅豆湯、有肉粽、有什麼好康的時候,大嬸也會叫他過去跟大夥一起享用,吉米的朋友說:他真的好像瞬間多了好幾個乾媽一樣,大家都當一家人在交陪。
後來他跟吉米說,他也沒想到,接下來的一年,公司的業績,8成都是他做出來的,而且都靠大嬸與她的team。
他也沒想到,當初一閃而過的念頭,把愛分享出去,結果他獲得的,反而更是巨大……
甚至連他後來自己開公司時,臨時遇到大單缺工時,打電話給大嬸,大嬸當天就幫他找來30個朋友一起來幫他的忙。
他說,這個故事,他一輩子都記得……
這時候看看台上發生的狀況,吉米再問你一次,你要不要平分?
唯有寬廣的視野,才能改變我們的格局思維與想法才能不斷突破自己。
---------------------------------------------------
報長的話:
凡事不一定只有輸與贏,若細心一點是可以找到雙贏的方式,但當然,這也必需要雙方都認同才有辦法達到,若一方仍是堅持和我們一賭…那就只能各憑運氣了。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