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3日星期六

黃金包發大發盤



Photobucket

在新春佳節時候有句俗話說『甜粿過年,發粿發錢,包仔包金,壽桃討喜』。
這發粿發盤的形狀像一朵花,而且發糕有「發財」的意思,而發盤里層層高的發糕意味著步步高升,財富越添越發的意義~壽桃就象征著福壽綿綿,金黃色的包仔就像黃澄澄的黃金球,而三個福袋里的鹽代表著海味,糖則代表著山珍,五谷米糧就代表了五谷豐登。

所以如此好意頭的發盤在喜氣洋洋的春節里~大家又怎么能不恭請一個回家給它“包發”一整年呢?

此黃金包發發盤數量有限,有意思的朋友就盡快的聯系本壇負責人:陳詠冠(012-709 7726)、潘坤龍(012-777 1260)。

恭祝大家新一年里財源茂盛,豐衣足食,四季平安,如意吉祥,包發久久。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元宵灯会


如果说大年是一台全民参与的民俗大戏,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是这部大戏的压轴节目。元宵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一年明月打头圆”,故称“元夕”、“元夜”。道教称元宵为上元节,还将它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元节”,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节日。



庆赏元宵图
  元宵典型的节俗是灯会,因此元宵又被称为“灯节”。元宵起源说法不一,一般来说它有两个源头,一是中国本土的正月上旬的祭祀传统,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到甘泉寺燃灯祭祀太一神,灯火彻夜不熄。这种习俗后来移到正月十五。另外一个源头跟佛教有关,西域摩揭陀国每年十二月底(相当于中国夏历的正月十五),要在城内做燃灯法会,纪念佛祖。随着汉明帝迎经白马寺,佛教合法进入中土,正月十五燃灯表佛的习俗也逐渐为人们所习用。灯彩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对于营造节日气氛来说,它与春节的爆竹有异曲同工之妙。

  兴盛发展
  元宵灯会的兴盛从隋唐开始,历代相沿。隋炀帝杨广是一个爱热闹的人,每年元宵他都要在都城洛阳举行盛大的灯会,招待外国使者,以夸耀中国的富庶。唐朝是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元宵张灯风气更盛。八十尺高的百枝灯树,竖立高山之上,百里都能见到。二十丈幅的灯轮,“衣以锦绣,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朝皇帝为了举国同乐,将以前正月十五一夜的灯会,延长到三夜,规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官家放假三日,为了人们通宵观灯游赏,节日期间取消平时的宵禁,即所谓“金吾不禁”。唐初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序中说:“ 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火之会,金吾驰禁,贵戚及下里工贾,无不夜游。”接着苏味道咏赞了唐代元宵的灯火盛况与游乐场景,“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宋朝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灯火更为兴盛。帝王为了粉饰太平,“ 与民同乐”,元宵节亲登御楼宴饮观灯,“ 山楼上下,灯烛有数十万盏”。张灯的时间也由三夜扩展到五夜。新增的十七、十八两夜,最初限于京师开封府,据说是由两浙钱王进献给皇上的浙灯。后来地方州郡纷纷效法,成为通例,所以民间流传钱王买了两夜灯的说法。宋朝跟元宵灯会有两则逸事,一则是州官放火的典故,据《老学庵笔记》记载:田登在做州官时,忌讳说与自己名字同音的“ 灯”字,元宵节放灯是官民俗习,他也躲不过,但在其辖区内贴出的告示是:“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来人们以“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批评官员的霸道与专横。另一则故事是批评官员以娱乐粉饰政治的不良做法。蔡君谟在任福州太守时,上元节下令民间,每家张灯七盏。当时有一位读书人,做了一盏丈余长的大灯,灯上题诗一首,“ 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蔡太守十分羞愧,只好下令罢灯。

  宋元易代之后,元宵依然传承,不过灯节如其他聚众娱乐的节日一样受到限制。明代全面复兴宋制,元宵放灯节俗在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从正月十一开始,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民间观灯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江南才子唐寅《元宵》一诗,写出了元宵灯月相映之妙。“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绕月下月如银。”明代中期以后城市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作为市井生活重彩的元宵节更加热闹。
  北方灯会
  北方以京城为代表,唐宋时期的京城灯会一般三夜、五夜,明朝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正月八日至十八日,在东华门外,形成灯市,卖灯的商贩、买灯的顾客、观灯的游客络绎不绝,人物齐凑,热闹非凡。明代灯市十六更盛,“天下繁华,咸萃于此。勋戚内眷登楼玩看,了不畏人。”妇女身着白绫衫,结伴夜游,名为“ 走桥”,也称“ 走百病”,说元宵夜走一走没有腰腿病。人们到各城门偷摸门钉,以祈子嗣,名为“ 摸门钉儿”。太平鼓彻夜喧闹,有跳百索的、有耍大头和尚的、有猜谜语的,不分男女聚观游乐。

元宵灯会

  民间观灯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京郊乡村人在十一日至十六日,用秫秆布置灯阵,人们进入稍不小心,就会迷路,称为“ 黄河九曲灯”。十三日,各家用小盏一百零八枚,夜晚点亮后,遍置井、灶、门、户、砧石之间,称为“散灯”。富裕人家点四晚,穷人点一晚,赤贫者也就不点灯了。直到今天,北京房山人还保持元宵散灯花民俗,在正月十五晚上九到十点钟左右,吃完元宵后,家家户户开始散灯花。“灯花”由各家用“ 红、黄、蓝、白、黑”五色纸自制而成,制作灯花的过程又叫捻灯花。灯花在白天制作,制作完成后摆放在大盘子里(一般是茶盘),蘸上几滴香油或其他食用的植物油等晚上用。每家只做一盘灯花。散灯花需要两个人,一个人端着灯花;另一个人一手拿着点燃的蜡烛,一手拿着筷子夹灯花,并用蜡烛点燃。散灯花是有讲究的,按照先从正房里屋到外屋,然后到院子里,再到院外的顺序散灯花。在屋里时紧贴墙根,约一尺放一个灯花,到院里后灯花的距离远一些,沿着院子东、北、西、南的顺序散到院子大门外的路上,灯花撒完为止。有的人家散完灯花后还要放鞭炮。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散灯花的人,到处都闪烁着灯光,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过去人们认为散灯花可以驱灾避邪。现在年轻人散灯花的很少了,一些老年人还沿袭着散灯花的习俗。

  清代的元宵灯市依旧热闹,只是张灯的时间有所减少,一般为五夜,十五日为正灯。北京元宵的灯火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其次是工部、兵部,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 亦稍有可观”。花灯以纱绢、玻璃制作,上绘古今故事,“以资玩赏”。冰灯是清代的特殊灯品,由满人自关外带来。这些冰灯“ 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极具观赏性。放烟火是清代北京元宵灯会的项目之一。圆明园宫门内,正月十五按例放烟火盒子,烟火盒子悬在大架上,每盒三层:第一层“天下太平”四大字;二层鸽雀无数群飞,取放生之意;三层小儿四人击秧歌鼓,唱秧歌,唱“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中驾六龙”一首。北京烟花品类繁多,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盆落月等,“竞巧争奇”,焰火施放时呈现出一派“银花火树,光彩照人”的艳丽场景。天津上元日,号为灯节,“ 通衢张灯结彩,放花炬,遍地歌舞”。山西民间同样“架鳌山,烧旺火,张灯放花,群相宴饮”,名之为“闹元宵”。

  南方灯会
  明代南方元宵灯会同样热闹,福建人尤其重视灯会,明人谢肇淛说:“ 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闽方言以灯为丁,每添设一灯,则俗称为“添丁”。有人自十一夜开始燃灯,至十三日晚,则家家灯火,光照如同白昼。“ 富贵之家,曲房燕寝,无不张设,殆以千计,重门洞开,纵人游玩。市上则每家门首悬灯二架,十家则一彩棚。其灯上自彩珠,下至纸画,鱼龙果树,无所不有。游人士女,车马喧阗,竟夜乃散。”直至二十外,薄暮,市上儿童即连臂喧呼,名为“ 求饶灯”,大约至二十二夜灯火方息。福建元宵如同京师有十夜灯会。富人家庭的妇女乘轿出行,贫者步行,从数桥上经过,谓之“转三桥”。

  浙江杭州亦是南方明代元宵灯会繁盛之区,张瀚说除京师外,“ 若民俗最盛于杭”。杭州正月十五前后张灯五夜,在元宵前,灯市即开,出售各色华灯,其像生人物,则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之属;花草则有栀子、葡萄、杨梅、柿橘之属; 禽虫则有鹿、鹤、鱼、虾、走马之属;其奇巧则琉璃毬、云母屏、水晶帘之属。而豪家富室,则有料丝、鱼魫、彩珠、命角,镂画羊皮、流苏宝带;品目岁殊,难以枚举。元宵节时,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或祭赛神庙,则有社伙鳌山,台阁戏剧,滚灯烟火,无论通衢委巷,星布珠悬,皎如白日,喧阗彻旦。明人张岱记述龙山放灯的情景:“ 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

  绍兴元宵灯景在明代知名海内,因为这里竹贱、灯贱、烛贱。贱,所以家家都能置灯;贱,所以家家以不能设灯为耻,“故自庄达以至穷檐曲巷,无不灯,无不棚者。”十字街搭木棚,挂一大灯,俗曰“呆灯”,上面画有《四书》、《千家诗故事》,或者写灯谜,供人猜赏。城中妇女多相率步行,往闹处看灯;或者大家小户杂坐门前,吃瓜子糖豆,看往来士女,午夜方散。乡村夫妇,多在白天进城,东穿西走,“ 钻灯棚”、“ 走灯桥”,四处看灯。由此可见当时江南灯会之盛。

  清代南方元宵灯会依然兴盛,苏州灯在宋代就著称于世,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清代苏州灯市货郎出售的各色花灯,“ 精奇百出”,品类如同明代杭州。“今俗,市上所卖诸灯未改古制,而乡镇别邑,又皆买自郡中,以是元宵前后,喧盛尤昔。”苏州元宵用松枝竹叶在通衢扎棚,白天悬彩,晚上燃灯,阊门之内,“ 灯彩遍张,不见天日”。除街道张灯结彩外,家户店铺、神祠会馆都燃灯庆祝,平民人家在中堂点燃两根大蜡烛,安排宴席,互相观赏。当时“华灯万盏,谓之灯宴”。游人以看灯为名,结伴闲游,通宵不绝。苏州也有放烟火的节目,各乡社庙放烟火,集数十架于庭,次第燃放。
  猜灯谜是苏州元宵节俗之一,人们将谜语粘贴在灯上,“ 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猜中者可获得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奖品。城中悬灯谜之处,常常是人群集中之地,“ 连肩挨背,夜夜汗漫”,时人有诗为证:“ 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传统“狂欢节”
  元宵的声响与色彩共同烘托着元宵节日的气氛,元宵的月亮悄然俯视着人间的灯火。元宵的热闹吸引着乡村、城市的居民,他们纷纷走出家门,看戏、逛灯、猜灯谜,走百病、闹夜,连平日隐藏深闺的女子这时也有了难得的出游机会。“男妇嬉游”是元宵特别的人文景观。司马光是有名的礼法之士,他的夫人在元宵夜打扮着准备出门看灯,司马光说:“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说:“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是鬼耶?!”“看人”,的确是宋明以后传统社会中稀见的机会,平时限制在各自的封闭时空中的人们,难得有聚会的日子。正月元宵是一年中唯一的“狂欢”节,人们在这一阶段打破日常秩序的约束,实现着本性的感官的愉悦,人们祈求婚姻的美满、子嗣绵延、身体的康健与年岁的丰收。有人说元宵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似乎有几分道理。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3年2月22日星期五

您了解元宵的来历吗?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是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



  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 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于后代的炸元宵。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只是应节食品较唐朝更为丰富。

  及至南宋,就有所谓“乳糖圆子”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到了明朝,人们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清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闻名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渐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高粱面、黄米面和包谷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的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以解馋。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3年2月21日星期四

您知道元宵节的起源吗?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该习俗始于宋朝。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历史。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3年2月20日星期三

春节为什么要发压岁钱?


压岁钱,又称“押岁钱”、“守岁钱”等,是年俗的节物之一。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胜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儿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不过最早的压岁钱的“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专门铸成钱币的吉利品或避邪品,是小儿身上带的护身符。因为“祟”与岁谐音,所以压岁钱有“厌胜鬼祟”的巫术作用。 宋代以来,人们用现实流通钱币作为压岁钱,明清时代广泛流行。明清时代的压岁钱,由长辈用红线将铜钱串起来,吃过年夜饭后直接给予晚辈,或者在晚辈睡下后放置在床脚或枕边。如果贪睡的小孩已入梦乡,长辈则要留一份,压在其枕边底下。

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后从枕下翻出,一番惊喜。 使用钞票后,家长们则喜欢选用号码相连(相联)的新钞票,因为“联”与“连”谐音,预兆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生”。而红纸包钞票,这种压岁钱称为“吉利红包”压岁不仅用钱,跟压岁有关的还有压岁盘,压岁果子等。 压岁钱数多少不一,但能给小儿带来自主消费的喜悦。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数量与日俱增,通常视家庭经济情况而论,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几千。这一方面给儿童带来了年节的欢喜,但同时也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压岁钱越来越多,儿童本身不能理性支配如此大数目的钱财,应该怎样合理的利用呢?有的年轻人一味追求钱的多少,互相攀比。如果对压岁钱管理不当,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总之,不论压岁钱采用何种形式,压岁钱都是喜庆的贺岁之礼,也是长辈给予晚辈以保护的力量。直到今天人们仍保持着给压岁钱这一传统。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3年2月19日星期二

过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鞭炮的起源很早。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
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

过新年,放鞭炮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

唐初,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唐代称爆竹为“爆竿”。来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引《壶天录》说:“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鄣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丞,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沿类然也。”清朝谢文翘《教门新年词》中的:“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反映了当时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爆竹的品种相当丰富,最为普遍的是“单响”、“双响”和“鞭”三大类。大个的单响爆竹也叫“麻雷子”,双响也叫“二踢脚”。双响爆竹的纸筒内分两层安放火药,下层火药的作用是将爆竹送上天空,上层火药凌空爆响。在双响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多响爆竹,清朝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飞天十响。”飞天十响今已演变为“闪光雷”——一长纸筒,内装若干药弹,点燃后依次射出药弹,凌空爆炸,并伴有银白闪光,故名闪光雷。因其火力强硬,易伤人。故自1987年春节始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均禁止燃放闪光雷。

鞭炮的名目也很多。钢鞭——用牛皮纸密裹火药,爆响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钢铁。钢鞭一响为一头,“霸王鞭”可多至万头。在一挂鞭中定点加入特殊爆竹则称 “节鞭”,通常是十响夹带一个麻雷子。燃放时即可出现响声节奏。南方城镇流行用彩纸裹药的“花鞭”,燃放时被火药崩碎的彩纸纷纷飘落,十分好看。如用粉红色纸裹药即名“遍地桃花”,用淡黄色纸则称“落英缤纷”,用金黄色则名“洒金鞭”。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3年2月18日星期一

年花代表的意義


依据中国10大名花的排行:
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茶花、荷花、桂花、水仙


1、梅花

傲风雪、斗严寒.-“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它给世界带来生机,给春天带来信息,给人们带来希望和鼓舞。梅花这种以傲霜斗雪的精神为人称颂,历来被用以象征人们刚强的意志和高洁的情操。


2、牡丹

表示荣华富贵.-牡丹万花之王 统领群芳,地位尊贵。
一直被国人视为"富贵吉祥,繁荣幸福;"的象征。


3、菊花

菊花--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
因为它以 临霜开放 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才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它象征清丽高洁。


4、兰花

花形多彩多姿,雅俗共赏,空谷佳人;
给人以极高洁、清雅,芳香的优美形象,象征贤士雅客,高尚情操,浩然正气.

 
5、月季

花开花落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
花容秀美,千姿百色,艳丽奔放,四时常开;四季花开不断,它象征永远胜利。
 
玫瑰-被视为爱情,温馨,幸福的象征。
在国际上被公认是和平美好、幸福吉祥、真诚友谊、团结胜利的象征;
故它又有“和平使者”的美誉。


6、杜鹃(映山红)

灿烂如锦色鲜艳,殷红欲燃杜鹃花。
杜鹃花遍山生长,开花时灿烂夺目,像灼灼火焰,铺满山岗,
一片深情,气势壮观,惹人喜爱;它象征深情思乡--相思。
人们也以杜鹃花为吉祥如意和幸福美好的象征。


7、茶花

惟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
富丽堂皇,花期较长,它象征英勇顽强。
开花时色彩夺目,象征“战斗胜利,”被誉为“胜利之花”。


8、荷花

花大色艳,亭亭玉立,清新脱俗 ,水仙美女;
荷花喻纯洁;“出淤泥而不染”是高尚品德的象征。
它象征高洁无邪。


9、桂花

“金风送爽,十里飘香”
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
花中仙客,花气芬芳,遍地生香,终年常绿,开花时浓香四溢,
自古被看成是吉祥、高洁、被视为光荣的象征;
喻异香深远;友好、和平、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10、水仙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凌波玉立;凌波仙子 ;莹韵,清郁,幽雅,芳香而著称.
象征高雅,圣洁.它象征恬静幽洁。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3年2月17日星期日

春節食品

年糕


年糕「年年高」,年糕是農曆新年一種傳統食品,年糕與「年高」諧音,有年年高的意思,象徵收入、職位或小孩子都一年比一年高。年糕早期是在年夜用來祭神及供奉祖先,其後漸漸成為一種春節食品。年糕通常用糯米磨粉製成,而不同地區製作的年糕各有分別,可能會加入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顏色。

過年吃年糕的習俗,據傳從周代開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由於禾穀成熟一次稱為一年,所以過年吃年糕,就含有祝賀五穀豐登的意思。吃年糕還有取其「年糕」長壽之意。

年糕常用糯米磨粉製成,在中國不同地區製作的年糕各有分別;年糕傳至週邊國家後,也依其飲食習慣而延伸出不同的製作方法及風味。

北方的年糕可蒸或炸,以甜味為主。北京年糕包括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及白年糕。山西則習慣以黃米粉(晉語稱之為糕麵),以油炸,並可以豆沙或棗泥作饀。河北習慣在在年糕中加入小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山東年糕以紅棗及米蒸成。東北年糕則主要由粘高粱米加上豆類蒸製而成。

長江下遊一帶的年糕呈白色,屬淡味,由粳米跟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製成,可根據個人喜好調整兩者比例,喜歡吃軟的可提高糯米的比例,喜歡吃硬的則相反,煮法可蒸、炸、切片炒或煮湯。其中寧波慈城的年糕最有名,常見做法有雪菜肉絲湯年糕、齋菜炒年糕等。上海排骨年糕別具特色。江南的部份農村更利用腳踏的方法製年糕,並名為「腳踏糕」。

閩南地區的福建年糕即粘糕,為天然琥珀,由糯米、芋頭製成,通常切片煎熟食用,亦可裏蛋汁、或太白粉(玉米粉)或番薯粉煎食。

台灣的傳統年糕閩南語俗稱甜(即黏糕),客家語俗稱甜粄。

台式年糕受晚期中國大陸移民影響較多,有花生年糕、紅糖年糕及紅豆年糕,均以糯米磨漿後壓乾去除多餘水分後加入花生、紅糖或是紅豆等材料蒸熟。

廣東及香港的年糕是橙紅色黏糕,屬甜味,由糯米、片糖及豬油或花生油製成,通常切片用慢火將年糕煎軟才食,比較油膩。也可以將已煎軟之年糕沾蛋漿再煎至金黃色食用。
香港還有一種年糕「椰汁年糕」,以椰汁和白糖取代片糖,呈現白色的外觀。

日本年糕又稱鏡餅。日式年糕是白色淡味,傳統是飯放在大木桶中,以子不斷擊打而製成。

韓國年糕有很多種,在高麗時代不僅適用於上流階層的禮儀活動,在普通百姓中也以珍貴食品廣泛普及。

蘿蔔糕
 
蘿蔔糕最常見於粵式茶樓的點心,也是廣東人每逢過年時入備的賀年糕點之一。除在廣東以外,蘿蔔糕在台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地亦甚為普遍,當地華人以閩南、潮汕稱之為菜頭粿,客家稱之為蘿蔔粄或菜頭粄。
傳統粵式的蘿蔔糕製作方法,一般以白蘿蔔切絲,混入米粉和玉米粉製成的粉漿,加入切碎的冬菇、蝦米、臘腸和臘肉後蒸煮而成。

而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菜頭粿」以炒蘿蔔糕方式為主。做法是將蒸煮好的蘿蔔糕切成小塊,再加甜醬油、蔥花、雞蛋、蒜粒一起放到鍋中炒熱。而一些新興的粵式茶樓亦同時加入這種炒蘿蔔糕作為點心,做法一般以XO醬炒製而成。

台灣的客家蘿蔔糕,以蘿蔔的味道為主。做法是在來米泡水隔夜去水磨漿,加燜煮過的蘿蔔絲,調味後蒸熟,可沾食醬油、桔子醬等沾料。

馬蹄糕與蘿蔔糕、芋頭糕都是中國南方春節期間不可缺少的賀年糕點。馬蹄糕象徵「馬到功成、步步高陞」的喻意。

煎堆

煎堆又叫麻團、珍袋,在廣東是指拳頭大小、油炸糯粉團,表面滿是芝麻的食品。是用糯米粉加糖、油炸花生碎、芝麻等,放到鍋裡用油煎成,風味獨特。色澤金黃,外形渾圓中空,口感芳香酥脆體積膨大滾圓,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軟粘連,饀又香甜可口,有團圓甜蜜之意。

明末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有記載:「廣州之俗,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爆谷,為煎堆心饀。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清末民初的一首<羊城竹枝詞>也有「珠盒描金紅絡索,饋年呼婢送煎堆」之句,可見當時已有把煎堆作為年宵禮品之俗。

唐人王梵志有詩曰:「貪他油煎追,愛若菠蘿蜜。」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在煎堆「家族」中,品種眾多,有石岐煎堆、有江煎堆、空心煎堆等,但當以龍江煎堆為上品。龍江煎堆呈球形(寓團圓之意),有「碌得起」的吉祥意蘊),糯米粉做皮,炸至金黃,表皮勻布芝麻,爆谷饀甘蜜味濃,皮酥脆異常,為新春送禮佳品。

油角

油角取其諧音「有角」,取其「今年吃油角,來年露頭角之意。」,寓意即是指可以出人頭地,因其形狀很多人都認為可能是北方餃子的變種。而油角的陷料,可以有鹹甜兩種風味,但多以甜食為主,內有砂糖、花生、椰蓉、芝麻等,甜味十足之餘又香口。

笑口棗

賀年小食笑口棗又名「開口笑」,因為在炸笑口棗時,粉團自己會裂開,代表吃後全年笑口常開,是新春的好意頭食品。

全盒
 
全盒是中國人在喜慶場合時專門用作盛載各式小吃的器皿。最常見的全盒是春節時使用的賀年全盒。另外在婚禮等喜慶場合亦會使用。

>全盒可以是以紙張、木或塑膠製造,一般都是作圓形,亦有是八角形、長方形的。顏色多數是像徵喜慶的紅色,上有各種裝飾圖案。全盒內以間隔分成數個格,各放不同的糖果小吃。

按照習俗,每家人在新春期間都會準備一個全盒。有人拜年到訪時用作款客之用。有些人的全盒內除了各式糖果外多數還放有一封利市及一個大桔,意思是大吉大利。

常見全盒糖果

瓜子、糖冬瓜、糖椰絲、糖蓮子 (象徵年生貴子)、糖蓮藕、糖柑桔、油角、其他糖果、果仁。

瓜子
瓜子的種類較多:有葵花子、海瓜子、白瓜子、吊瓜子、西瓜子、黃瓜子、絲瓜子等。葵花子是向日葵的果實,不但可以作為零食,而且還可以作為製作糕點的原料,同時也是重要的榨油原料,是高檔健康的油脂來源。海瓜子是一種海水特產,其特點是肉質鮮嫩、清爽可口。白瓜子炒熟後可直接食用,也可加料製成多味瓜子,味道香美。吊瓜子炒熟後味道潤綿、脆香特異、其外觀褐色艷麗、籽仁飽滿,被譽為「瓜子之王」,是食用瓜籽中的上品。

瓜子本身營養就蠻高,維生素、蛋白質、油類含量都屬佼佼者。(每天吃一把瓜子對安定情緒、防止老化、預防成人疾病有益;能治失眠、增強記憶力;預防癌症、高血壓、心髒病等疾病)。

「嗑」更讓人受益頗多,畢竟能增強消化功能,這是因為瓜子的香味刺激了舌頭上的「味蕾」,使它呈興奮狀態,傳至消化器官,各種消化酶的唾液、胃液等的分泌相應地旺盛起來,無疑利於消食化滯。飯前嗑,促進食慾;飯後嗑,促進消化食物。尤其是在吃了油膩的食物後嗑一把瓜子,好處更大。

葵瓜子
菊科草本植物向日葵的種子。又稱葵花子、葵子。向日葵又名丈菊、向陽花、葵花。我國各地均有栽培。秋季將花托摘下,收集成熟的瘦果(種子),曬乾。

南瓜子
葫蘆科藤本植物南瓜的種子。南瓜又名番瓜、飯瓜。我國各地均有 栽培。夏、秋季採成熟果實,剖瓜、收集種子,除去瓤膜,曬乾或焙乾。食用時多除去種殼,稱南瓜子仁。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