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6日星期六

你現在的擔憂焦慮程度


問題:很多人都有在車上打瞌睡的習慣,尤其遇上大塞車,最好莫過於睡一覺,總勝過坐著乾焦急。這早,你又如常乘坐公車上學、上班,又恰巧遇上塞車,坐在你對面的是一對陌生男女,顯然二人是豪不相識。男的正閱讀報紙,女的漸漸打起瞌睡來,而她的身體正慢慢倒向男的肩膊……這時候,你覺得那個男的會有何反應?

(1)不當一回事,繼續自顧自看報紙

(2)突閃開一邊,好讓女的驚醒

(3)咳幾聲,故意製造聲音弄醒她

(4)不知所措,只好立刻站起來

(5)表面裝作無可奈何,實際內心非常喜歡





---------------------------------------------------------



解答:

(1)不當一回事,繼續自顧自看報紙
你是個思想成熟、冷靜的人。

你目前的情緒很安定,亦懂得在遇麻煩時恰當地解決。

你的優點在於肯聽取旁人意見,所以焦慮不會常常出現在你身上。



(2)突閃開一邊,好讓女的驚醒

你的焦慮程度屬於一般,沒有過份擔心的必要,

一般活在大都市的人都會有你這種程度的憂慮。

偶爾有嚕囌,發點小脾氣也是人之常情,只要不變本加厲,問題不大。



(3)咳幾聲,故意製造聲音弄醒她

你的要求無疑是太高了!

你的焦慮常常因為你要求訂得太高,一旦做不到,你便認為自己不足而心煩氣燥。

其實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你又何必太執著呢?



(4)不知所措,只好立刻站起來

似乎你心目中有著各種各樣想做的事,

但由於想做的實在太多,不知從何入手引致非常焦慮。

請記住“三思而後行”是十分重要的,否則很容易鑄成大錯。

 

(5)表面裝作無可奈何,實際內心非常喜歡

如果你眼前堆著很多工作,你又未必會感到憂慮,或者說是沒有時間去憂慮。

可是一旦讓你空閒,你又奇奇怪怪的專挑些事情來耽心一番,可以說你有點點庸人自擾。

放鬆點吧!嘗試享受一下生活所帶給你的樂趣!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2年5月25日星期五

佛教中的動物


    佛教以慈悲為懷,視眾生平等,這其中也包括了動物。佛法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無二的,在本質上並無差別。但由於因緣果報的關系,所以現前的生命形態各有不同。而佛陀善於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說法,度其出輪回苦海。在佛陀的各種說法當中,譬喻說法是比較生動、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關動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時賦予了深刻的內涵,這也成為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個有效方式。
  下面就佛經中經常用到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龍,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在諸尊龍王中,以五大龍王及八大龍王最為著稱。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征,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記載,佛有八十種好,進止如象王,行步如鵝王,容儀如獅子王。《無量壽經》中記載,菩薩猶如象王,因其善調伏之故。
  白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種姓的象征,如釋迦牟尼佛。在《摩诃止觀》中,六牙白象代表菩薩的無漏六神通。象有大力,表法身能負荷;無有煩惱雜染,因而為白色。或言白象之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
  又因在動物中,龍與象分別是水上、陸上最有力者,因此經典中常將二者合用,以“龍象”比喻菩薩的威猛能力或威儀具足,後人引申為殊勝的禅定力量,或者用來贊揚威儀莊嚴的高僧大德為“法門龍象”。
  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在佛教的許多經論中,都用獅子來比喻佛陀的無畏與偉大。如《大智度論》記載,獅子在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種外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所以稱為人獅子。《略出經》中說:“於菩提樹下,獲得最勝無相一切智,勇猛釋師(獅)子。”佛陀以無畏音聲說法,如同獅子的吼叫,所以也稱佛陀說法為“獅子吼”。
  此外,諸佛菩薩攝化眾生的法門也稱“師子法門”,即以獅子王來彰顯諸佛菩薩的功德。《涅槃經》中,以獅子吼列舉21事,一一配以菩薩的法門。《寶雨經》則列出菩薩的10種善法,一一比喻獅子王。
  牛,在佛教中也象征高貴的動物,具足威儀與德行。在如來身相的八十種好之中,就有一項是“行步安平,猶如牛王”。佛陀的德號中也有以“人中牛王”來稱贊佛陀的德行廣大無邊。在《法華經》中則以牛車來比喻菩薩乘,以大白牛車來比喻佛乘——大乘妙法。此外,禅宗則以牛來比喻眾生的心,如著名的十牛圖,即以牧牛為主題來代表修行的十種境界。
  馬,佛的三十二相中,就有一相是馬陰藏相,又稱作陰馬藏相、馬王隱藏相,這個相好是代表佛陀已經超越男女之間的欲望,而現馬陰藏相。佛教的經典中,常以馬來比喻眾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馬”,即是指心意馳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馬。經典中還以馬比喻眾生的根機四種分別。《雜阿含經》就列舉四種馬,比喻四種人悟道的層次。
  驢,經典中以驢乳、牛乳來比喻似是而非者,就如同牛乳與驢乳,其顏色雖然相同,但是牛乳攢聚則成酥,驢乳攢聚則成糞。在禅宗中,驢通常被喻指那些根器下劣的人,除了用“驢前馬後”指斥學人只一味追從他人言行,而沒有自己獨特的機用者之外,還用“驢鞍橋”比喻愚昧、不辨真假法義的情形。
  駱駝,經典中,駱駝被用來比喻心性難以調伏,或者代表散亂的心思,指心念隨著六根追逐外境,無法安住一處。《摩诃止觀》中雲:“夫散心者,惡中之惡。如無鉤醉象,踏壞華池;穴鼻駱駝,翻倒負馱。”
  羊,在佛教的經典中,羊通常用以比喻凡夫不分辨世間法與修行,只是一味放任“貪、嗔、癡”三毒,貪著色、聲、香、味、觸五欲。在《法華經》中,以羊車比喻聲聞乘,在《大智度論》中,則以“牛羊眼”來比喻凡庸之眼。禅宗則以“觸鼻羊”來比喻不識法的昏昧學人。因為羊的眼睛不能分辨食物,凡是觸碰到鼻者即食之,因此有此比喻。
  豬,在佛法中,其代表的是生命的愚癡體性。
  狗,在佛法中,其代表的是貪、嗔二毒。
  貓,在禅宗公案中,貓用來比喻對佛法茫然無知的人。如“黧奴白牯”,黧奴,又作狸奴、貓類。意指無知的動物,多用以比喻不解佛法的人。
  鼠,佛經裡,常以黑、白二鼠來比喻時間,說明生命無常。
  猴子,由於其心性輕浮躁動,難捉難調,常捨一取一,故經典中常以其比喻凡夫的妄心。又以“猿”來比喻人的心識,謂眾生的心識如猿猴般無法安止。
  鹿,據《毗奈耶雜事》記載,佛陀於過去世曾為鹿王,為救群鹿而喪失生命,並於臨終時發誓願,當來得成無上正等覺,將諸鹿都能度脫生命羅網。佛陀於鹿苑初轉四谛法輪,即以鹿為輪法輪之三昧之形。
  兔,《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記載,在佛陀的本生中,也曾經為兔王,為使佛法能久住於世,兔王自願投身火中,供養仙人,仙人因而悲傷地發願再不食肉。佛經中也以兔毛來表示極微細的物質現象,如:“塵又有微塵、水塵、兔毛塵、羊毛塵……”佛經還以“龜毛兔角”來比喻了不可得之事。
  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游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游水與陸地。此外,佛經中以“龜藏六”來比喻學人應當守護六根,如同龜守護頭尾和四足一樣。龜藏六:1、藏頭,比喻眾生收攝眼根,不令觀色,則不為一切色塵所危害。2、藏前左足,比喻眾生收攝耳根,不令聞聲,則不為一切聲塵所危害。3、藏前右足,比喻眾生收攝鼻根,不令聞香,則不為一切香塵所危害。4、藏後左足,比喻眾生收攝舌根,不令嘗味,則不為一切味塵所危害。5、藏後右足,比喻眾生收攝身根,不令覺觸,則不為一切觸塵所危害。6、藏尾,比喻眾生收攝意根,不令知法,則不為一切法塵所危害。
  蛇,佛教中以蛇譬喻人身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金光明最勝王經》記載,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於一箧,地、水二蛇之性多沉下,風、火二蛇之性輕舉,四蛇若相互乖違,則眾病人。
  虱子,在佛經中,由於虱子的卵稱為虱虮,轉用為長度單位,為隙塵的七倍。《俱捨論》記載:“積七牛毛塵為隙游塵量,隙塵七為虮,七虮為一虱。”
  蠍子,由於其本身具有毒性,在藏密中被視為凶猛的象征,常用於降伏守護、破除障礙等意。
  豺、狼,佛教多用此兩種動物來比喻恐怖的地獄,如十六小地獄中,就有“豺狼地獄”。其中有豺狼競相咬罪人,使其肉墮骨傷,膿血流水,苦痛萬分。經中也以“貪狼”形容貪欲之深猶如狼的特性。
  孔雀因能啖食一切毒蟲,因此在佛教經典中常被象征本尊能啖盡眾生一切五毒煩惱。在《白寶口抄》中記載,孔雀尾表示息災,三莖之孔雀尾,表征拂去貪嗔癡毒使其證三部如來;五莖之孔雀尾,表拂去眾生眼、耳、鼻、舌、意之五識煩惱,令其得證如來五智圓覺之果。
  鵝,經典中常以鵝王來比喻佛陀行走時,安詳徐步的樣貌。如《央崛摩羅經》記載:“爾時,世尊猶如鵝王,庠行七步。”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則舉出天上的鵝王有五種功德:1、染合有時;2、呼鳴無畏;3、量宜求食;4、心無放逸;5、不受諸鳥谄佞言辭。
  雞在佛教的經典中,屬於十二獸之一。所謂十二獸,據《大方等大集經·淨目品》記載,即是指每十二日交替司職時辰,常於閻浮提內游行教化的十二獸。這十二獸乃是菩薩為度化眾生所示現,一日一夜常有一獸遍歷人間天上,教化眾生,其余則安住修慈,如是周而復始。
  佛典中也曾用金雞來比喻眾生本具的清淨自性。在《造像度量經》中,則以“雞子面”來形容菩薩的臉型。雞子,即雞蛋。
  鴿子也是佛教經典中經常見到的動物,如在顯示眾生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趣中,生死流轉不已的輪回圖像“五趣生死輪”即以鴿子代表貪心的煩惱。
  有時,鴿子也被用來比喻以姿色姣好而自傲者。
  雁,因佛陀又被尊稱為“雁王”,故佛門也稱雁門。在如來的三十二種相好之中,“手足指缦網相”,就是以雁王為比喻,又作指間雁王相,就是指佛的手足指間,都有缦網交互連絡的紋樣,如雁王張指則現,不張則不現。這種相好是由修四攝法、攝持眾生而有,能出沒自在無礙,表示遠離煩惱惡業、到達無為彼岸的高僧大德。
  由於雁行之不亂,佛門以此譬喻僧眾行列的整齊。住持堂上說法時,眾僧於法座前,分東西相對排列,稱為“雁行側立”。此外,眾僧在佛前整然並列,稱之為雁行班。
  鴛鴦,梵語音譯為叔迦婆鳥、斫迦邏婆迦。《翻譯名集》中雲:“斫迦邏婆,此雲鴛鴦,匹鳥也。此則相偶,飛則相雙。”由於其同游而不相離,所以佛經中常比喻常與無常、苦與樂、空與不空等事理之二法,常相即而不離。《大般若涅經疏》雲:“言雙游者,生死具常、無常,涅亦爾。在下在高,雙飛雙息。即事而理,即理而事;二谛即中,中即二谛;非二中而二中。是則雙游義成,雌雄亦成。”由於鴛鴦恩愛和合的物性,在密教中,也經常作為修懷愛法的象征。
  鹦鹉,在佛教經典中,有許多和鹦鹉有關的記載:如《正法念經》中載:夜摩天中有鹦鹉說法化導諸天的故事。《撰集百緣經》載:摩竭提國諸群鳥中有鹦鹉子王,請佛於林中說法晏坐。《雜寶藏經》中亦載有“鹦鹉孝行”的典故,指佛陀於因地為鹦鹉時的孝行。此外,佛陀也曾生為鹦鹉,與老鷹奮戰,終能解脫。另外佛經中也有鹦鹉供奉佛祖及鹦鹉聽法解脫的故事。
  鶴,《大般涅經》中記載:佛祖於印度娑羅樹木入滅之後,娑羅林乃垂覆寶床,遮蓋如來,娑羅樹慘然變白,猶如白鶴。因此,娑羅林又稱為白鶴林。又因世尊於此林入滅,所以“鶴林”一詞亦意指“佛涅槃”之意。
  在佛教的禅宗中,鶴被喻禅者之境界,悠然自在、無所障礙。《從容錄》中有:“滄海闊,白雲閒,伴鶴隨風得自由。”
  鷹,在佛經中,它被稱為“婆棲鳥”,即兀鷹。此鳥有秘身法,與烏、鹫、野干等皆圍繞於焰魔天之風曼荼羅中。而佛經中關於它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佛陀在國王菩薩本生時,割肉喂鷹的故事。據《賢愚經》記載:毗屍國王有一天遇一鷹追逐一鴿子。鴿子飛到國王的腋下,國王慈悲不忍鴿子被鷹食,於是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以代鴿子肉,最後鷹被感動,國王身體恢復如故。原來那鴿子是火神所變,鷹為帝釋天所變,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試探毗屍王的慈心。
  鹫,印度的靈鹫山,是佛教著名的聖地。傳說其由來是魔王化做大鹫來擾亂阿難,被佛陀降伏之後,即化成石鹫。而佛陀在此地宣講許多重要的佛教經典,如《法華經》、《大品般若經》、《無量壽經》等。
  經典中,以鹫來比喻自在高大的人,伏恃自己巨大,隨心所欲皆得自在,如同鹫食宿山林,去來自由。
  摩竭魚,又作摩伽羅魚,意為大體魚、鯨魚、巨鳌。為佛經中記載之大魚,用以比喻菩薩以愛念縛住眾生,不到圓滿成佛,終不放棄,如同摩竭大魚,張口吞噬一切,無一可免。
  修百丈清規中說,作魚形是晝夜精進義:“相傳雲,魚晝夜常醒,刻木象形擊之,所以警昏惰也。”
  從以上所介紹,可以看出動物在佛教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正是由於宇宙中充滿了這些形態各異的生命,相互影響、共生,才開創出這無邊幻化的法界眾相。而佛法對生命形態的分類和比擬,是在說明因緣業力的事實,與生命存有的實相,事實上各種生命形態,本質上是平等無別的。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2年5月24日星期四

供佛方位、供具表法、各佛菩薩的表法意義


   佛菩薩形象,一般建議供在上位,就是一開門一眼可以看到的位置。當然,實際情況可以按您實際擺設來靈活變通,佛法圓融,都是可以的。哪裡是上方?坐在這個座位,每一個門,人進來的時候你第一個看到,這個位置就是大位、就是上位。因為房子的建築方位不同,所以不拘哪個方向,我們供佛一定供在上位,不要去搞東南西北,這就對了。《》善財童子參訪都是向南方,南巡參訪,這個「南」絕對不是東南西北的南。如果說只有南方有善知識,而北方、東方、西方都沒有善知識嗎?為什麼善知識偏偏都到南方去?「南」是表法,代表光明,在五行裡面南方是火,火是代表光明,光明代表智慧。善知識是有智慧的人,他住在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叫「南方」,善知識是有福報的人,他住的地方也叫「福城」,所以福城、南方不是指一個方向、一個地區,我們要懂得佛法這個意思。我們只要虔誠恭敬供養佛菩薩、禮敬佛菩薩,就能消災免難,這個道理要懂。

供具表法:

供香:

    供香不是給佛菩薩吃的,也不是給佛菩薩聞的,是用來提醒自己,念念不忘佛菩薩的教誨,才不會做出錯事,令自己後悔的事情。人內有煩惱,外有誘惑,財令智迷,色令智昏,供香,是在提醒自己,待人處事做判斷的時候,要有佛菩薩的智慧,要有佛菩薩的心腸。你看看這一句裡頭的意思,「香」表戒定,的同學都知道,香贊裡面有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所以我們每天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燃香、燃燈,你要懂得它的意思,不是佛菩薩要的,「香燈」是提示我們自己。我們看到香的煙、聞到香的味道,就要想到戒定;看到佛菩薩前面供的燈,就要想到智慧。戒定慧是三寶,『具眾寶色』。

燃燈:

   燃燈,這是以智慧、光明供養大眾,幫助大眾破迷開悟。供香是幫助大眾轉惡為善。

供花、供果:

   佛前面供花、供果,這個很普遍,常常看到有人帶著香花水果到寺院去供佛、供菩薩。什麼意思?花代表的是因,果是表果報,花好,因好,果一定好;果好,因一定好,花跟果是代表因果的,讓你看到,常常想到種善因得善果。你要能想到這一點,光明照耀,你的心裡面放光!

    有人問,哪些花不能供佛菩薩?哪些果不能供佛菩薩?那這就是迷信。在佛法裡頭,無論什麼樣的花都能供,無論什麼樣的果也能供佛,為什麼?表法!看到花就知道修因,因是什麼?四攝六度。花代表四攝六度,在《華嚴經》裡面花代表十波羅蜜,果代表菩提涅盤。在淨宗裡面,果代表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就證果,這是供花、供果。

供水:

    我們最常見的供水,水在一切供養品裡面,表法當中是最重要的,供一杯水。水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為什麼?讓我們能看得見,這最好,它表法!

    水代表什麼?水代表我們的心,這杯水清淨沒有污染,表清淨心。水裡頭不起波浪,平的,代表平等心。

    所以這杯水供在那裡,讓我們看到了,我們常常想到我自己的心要清淨、要平等,表這個意思。

    水可以常供,花果、燈明也可以常供,教你無論在白天晚上、無論在什麼時候,看到就引起如來對我們的教誨,它在那個地方時時刻刻提醒我,是這個意思。

    唯獨供飯菜不能久放,因為供飯菜表法的意思少,報恩的意思多。

    我們每天吃三餐飯,吃飯的時候沒有忘記:我要供佛、要供養法界一切眾生,佛門叫出食,出食是布施一切鬼神眾,餐餐飯不忘。但是你要曉得,佛菩薩都是日中一食,所以早晚決定不能供飯菜,日中一食。

    中午供上,上供完之後就要撤下來;就好像你們請客請人吃飯一樣,飯吃完,當然飯菜剩下來的都要撤走,你總不能老放在客人面前。隨時用完了,隨時就撤走了。所以用飯菜供佛,供養完畢立刻就撤出。撤出之後供眾,先供佛、後供眾,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香花、水果是表法的,表法可以常常放在那裡。

    現在我們也有看到一些道場,它們的香、它們的燭都用電燈做的,做成蠟燭的樣子,上面是個紅色的電燈泡,我看到很多。香也是如此,那不是真的香,但是香的前端是小電燈泡,很小的電燈泡,你看到是紅色的光點。這個有形相,沒有香味,但是行,表法。讓你看到了,知道自己要怎麼樣修學。花果也供的是假花,假的果,這行,為什麼?它是表法,讓你常常看到想到,不會把它忘掉,意思在這裡。可以說道場、佛堂裡面,所有一切陳設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你要會看,你要能夠體會到,進去一句話不說,佛菩薩跟你講經說法就圓滿了,那真的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盡在莊嚴無語中,你細心去體會。

    香爐表什麼?香爐是燃香的,香代表信,信香;香代表戒定慧,戒定真香;香又表五分法身香,前面說過。所以你看到香煙缭繞,聞到香味,你就提醒:我要修戒定慧三學,我要修五分法身,那就是「光明照耀」。沒有燃香,你看的時候,香爐沒有香,你看到香爐,看到香爐就想到燃香。看到蠟燭,從前在佛菩薩形像面前供養燈明,供養油燈、蠟燭,那個表法非常明顯,就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現代說的捨己為人,犧牲奉獻的精神。現在都用電燈代替,是很省事又很乾淨,但是表法不太容易覺察到。所以你一定曉得,供具是教學的,必須要收到教學的效果。

各佛菩薩的表法: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現在造的像,一般是布袋和尚的造型,笑嘻嘻的,笑臉迎人。他是下任佛。彌勒的名字是梵文音譯,意思是慈氏,示現出來表達的是慈悲、寬容、快樂。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表法“孝”(詳見《地藏經》),而地藏的名號,說的就是心地寶藏,人人皆有,真要種福,從心地裡面種,也就是從孝開始種福,才能有真實收獲。孔子《孝經》雲:夫孝,德之本也。有本源,才有後面種種利益。佛也說,好好奉養父母,是三世諸佛,(成佛)淨業正因。(《觀》,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孝養父母。)


伽藍尊者(關公):
有的寺廟還有供伽藍尊者(關公),表法“忠”,忠是孝的落實,不是愚忠,忠,看字就知道,中道的信,心正,謂之忠,是你的心正,你的心不偏,你的心不斜,這叫忠;換句話說,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正知正見。

華嚴三聖:
大雄寶殿裡面,一般供奉的是華嚴三聖,普賢菩薩 釋迦牟尼佛 文殊菩薩。
一般一佛兩菩薩這樣的三聖組合,都是兩菩薩表行門和願門,也表大智和大行,佛表圓滿佛果,行願相資,有智有行,就能達至圓滿菩提的意思。
普賢菩薩表法“大願、大行”,《華嚴經》的最後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有願望就要有行動去落實,願望才能真實現。
文殊菩薩表法“大智”,一般持如意,如意頭是彎回來的,真有智慧,才懂得回頭,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從迷、邪、染中回頭,依靠覺、正、淨。回頭依靠,是為歸依(古文通假字作皈依)。有智(判斷)、有願(方向)、有行(實行),才能證究竟圓滿佛果。釋迦牟尼佛就是究竟圓滿佛。
釋迦牟尼是梵文音譯,意思是能仁、靜默。仁是不自私,「仁」是一個單人旁,這邊是二,是兩個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儒家說的,己欲立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則勿施於人。做到極處就是佛家說的“無我”,為什麼能夠做到這個程度,佛真清楚,真明白,你我本是一體,何來你?何來我?就是道家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也就是現代量子物理研究出來的“弦”,是構成所有人和一切的本質。靜默,就是清淨、清涼,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總是妄念紛飛,心裡面波濤洶湧,焦慮燥熱,弄得自己一刻不得安寧,而靜默的心,水平如鏡,清淨無染,清涼自在,能照一切山河大地,所謂山來見山,無所不見。


觀音菩薩
大雄寶殿後面一般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表法大慈大悲,慈者“予樂”,悲者“拔苦”。大者,無有分別,不論男女老幼,年齡國籍,信仰宗教,一律平等幫助救度。還有千手千眼觀音,表法眼到手到。看到了,立刻就加以幫助,表這個意思。


   其實佛菩薩的存心都是一樣的,例如地藏菩薩孝,觀音菩薩不孝麼?其實一樣孝。彌勒慈,觀音慈,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不慈麼?都是慈的。我們明白其實佛佛道同,佛菩薩在理上,存心都是一樣的,只是事上,為我們示現出不同的方面而已,看到佛菩薩形象,我們能提醒自己,念念不忘佛菩薩的教誨,放下妄想、執著、分別,心裡面獲得清淨清涼,那就好。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2年5月23日星期三

關於「綠帽子」之說


(一)

古時候,有一對夫妻,丈夫是一個生意人,要經常到外地去做生意;妻子平時在家裏做針線活,由於生得嬌豔美麗,因此常常有人慕名追求。

有一回,丈夫外出,妻子竟不守婦道,跟街市一個賣布的年輕小夥子相會。此後,丈夫若是回家後許久沒有外出,那個賣布的便天天在他們家附近打轉。

一天,丈夫騎著馬到城外打獵去了,經過街市,那賣布的見了非常高興,以為他又要外出做生意,便迫不及待地去幽會,萬萬沒想到,那丈夫當晚回來了,幾乎將他逮了個正著,只好哆嗦在人家的床底一整晚。

此事過後,妻子就向那賣布的要了一塊綠色的布料,做了一頂帽子給丈夫,並和賣布的約定,當你看見我丈夫戴上綠帽子外出的時候,你才可以來找我。

過了幾天,丈夫又要外出做生意了,妻子趕緊拿出那頂綠帽子對丈夫說:“外面的風沙大,戴上就不會弄髒了頭髮,這顏色讓你看起來很俊,以後你每次外出我都為你做一 頂,就像把我帶在身邊一樣,你就不用牽掛我了。”

丈夫聽了很開心,以為自己真的很俊,於是高高興興戴上那頂綠帽子,騎著馬穿過街市到外地做生意去了。於是,綠帽子的說法就這樣傳下來了。

* * *
(二)

在古時候,綠色本是從事賤業的標誌色,後演變為專門用來指妻子有不貞行為的男人。

古代漢民族是重色彩的民族,漢武帝之後,隨著儒家禮樂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尚色制度也逐漸建立起來,服飾的顏色成為區別貴賤、尊卑的一種手段。唐代官制規定,六品、七品官著綠服,八品、九品官穿青服。白居易被貶為江州郡司馬,官列九品,所以,《琵琶行》詩中用“青衫”代稱。他的《憶微之》詩雲:“折腰俱老綠衫中”形容仕途坎坷,人老白首仍屈身於低微的綠衫行列中。

元明兩代,樂人、妓女必須著綠服、青服、綠頭巾以標誌所從事的賤業。《元典章》規定:娼妓之家長和親屬男子裹著青頭巾。由此,“青頭巾”就與娼妓之男性親屬有了聯繫。由於青、綠二色比較接近,又同屬賤色,人們習慣於說“綠頭巾”。由於綠色與娼妓有關。後來,“綠頭巾”專用來指妻子有不貞行為的男人,並演變成了“綠帽子”。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2年5月22日星期二

魯班師徒的石香爐


有一年,山東的巧匠魯班,帶著他的小妹,到杭州來。他們在錢塘門邊租了兩間鋪面,掛出了“山東魯氏,鐵木石作”的牌子。牌子剛剛掛出,上門來拜師的就踏破了門檻,魯班挑挑揀揀,選了一百八十個心靈手巧的年輕後生,收留下來做徒弟。
魯班哥妹的手藝真是巧極了,可謂鬼斧神工:鑿成的石狗會管門,雕出的木貓會捉老鼠。一百八十個徒弟經他們一指點,個個很快都成了高手。
一天,魯班哥妹正在細心給徒弟們授藝,忽然一陣黑風刮過,頓時天上烏雲亂翻,原來有一個黑魚精到人間來作祟啦。黑魚精一頭鑽到西湖中央,一個三百六十丈的深 潭。它在深潭裏吹吹氣,杭州便滿城魚腥臭;它在深潭裏噴噴水,北山南山便下暴雨。就在這一天,湖邊的楊柳折斷了,花朵凋謝了,大水不斷上漲。
魯班哥妹帶著一百八十個徒弟,一齊爬上了寶石山。他們朝山下望望,只見前面一片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浸泡在水裏,男女老少都逃到了西湖四周的山頭上。湖中央, 轉動著一個巨大的漩渦,漩渦當中翹起一隻很闊很闊的魚嘴巴,魚嘴巴越翹越高,慢慢的露出整個大魚頭,魚頭往上一挺,驀地飛起一朵烏雲,升到天上。烏雲飄呀 飄呀,飄到寶石頂上,慢慢落下來,裏面鑽出了一個又黑又醜的後生。
醜後生滾動圓鼓鼓的鬥雞眼珠,盯上了魯妹,要魯妹嫁給它,若不從,就要再漲大水漫山崗。
魯妹就說:“嫁你不急,讓阿哥替我辦樣嫁妝。”“高高山上高高岩,我要叫阿哥把它鑿成一隻大香爐。”
醜後生同意了。魯班說:“東是水,西是水,怎麼辦呢?你先把大水落下去,我才好動手。”
醜後生張開爛嘴巴一吸,滿城的大水竟飛了起來,倒灌進它的肚皮裏去了。
水退後,躲避在四周山上的百姓便都回家去了,魯班師徒便爬上那倒掛著的懸崖。魯班掄起大榔頭,在懸崖上砸下第一錘,他那一百八十個徒弟,跟著砸了一百八十錘。只聽“轟隆”一聲巨響,懸崖翻下來了。從此以後,西湖邊的寶石山上便留下了一堵峭壁。
懸崖真大呀,怎麼把它鑿成滾圓滾圓的石香爐呢?魯班朝湖心的深潭掃了一眼,估摸好大小,就捏根長繩子,站在懸崖當中,叫妹妹拉緊繩子的另一頭,“啪嗒啪嗒” 繞著自已跑了一周,魯妹的腳印子便在懸崖上畫了一個圓圈圈。魯班先鑿了大樣,一百八十個徒弟按著樣子鑿。
鑿一天,又一天,一共鑿了七七四十九天,懸崖不見啦,變成一隻頂大頂大石香爐。圓鼓鼓的香爐底下,有三隻倒豎葫蘆形的尖腳;每個尖腳上,都有個三面透光的圓洞洞。
大石香爐鑿成了,魯班就朝醜後生說:“你看,你看,我妹妹的嫁妝已辦好,現在就請你搬下湖,然後再來抬花轎。”
醜後生一個轉身就往山下跑,它卷起的旋風,竟把那麼大的一個石香爐咕碌碌吸在後面滾。醜後生跑呀跑呀,跑到湖中央,變成黑魚,鑽進深潭;石香爐滾呀滾呀,滾到湖中央,在深潭旁邊的斜面一滑,一下子倒扣過來,把深潭罩得嚴嚴實實,不留一絲縫隙。
黑魚精被罩在石香爐下面,悶得透不過氣來;往上頂頂,石香爐紋絲不動;想刮一陣風,又轉不開身子,沒辦法,只好死命往下鑽。它越往下鑽,石香爐就越往下陷。
黑魚精終於被悶死在湖底了,石香爐也陷在湖底的爛泥裏,只在湖面露出三隻葫蘆形的腳。
從此,西湖便留下了一個奇妙的景觀:每年中秋節的夜晚,人們划船到湖中央,在爐腳上那三面透光的圓洞洞裏點燭火;燭光映在湖裏,就現出了好幾個月影。後來這地方便被百姓叫做“三潭印月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2年5月21日星期一

最珍貴的廢書


原文/袁國良

一天,收拾屋子,找出兩本佈滿塵土的小學課本,女友說還不扔了?我撫摸著書半晌沒說話。

書是我上高中時媽媽為我買的,媽媽是個一字不識的苗家婦女,家鄉有種風俗,一個女人在去世時,口裡必須含銀(或金)才能入土為安。

所以在貧困人家,攢錢置辦一件小小的銀飾便成了家庭生活的重要內容。

那一年,媽媽起早摸黑餵了兩口豬,終於置了一對銀手鐲。

在臨近高考的那段日子,媽媽時常進城給我送些吃的。

她知道我複習忙,每次都是匆匆來匆匆去。

有一天,媽媽去了不久卻又回來,拉我到僻靜處:「孩子,我替你買了兩本考大學的書。」

「什麼!」我心裡咯噔一下。

常聽人說學校外面時常有人用假書、假資料來騙那些來自山區一字不識的家長。

「人家說,只要用這書,考大學包中。」

「哪來的錢?」

「鐲子換的。」

我搶過書,撕去包裝,一陣巨大的絕望頓時襲上心頭:「兩本小學課本竟然就騙走了媽媽的鐲子!」

「孩子,行吧?」

望著滿懷期望的母親,我強壓下淚水和屈辱,「行,媽,行的!」

後來我考上了大學,媽媽高興極了,說是兩隻鐲子花得值。

她甚至想找賣給他書的人道謝!

「你媽後來知道真相了嗎?」女友問。

「沒有。我永遠都不會讓她知道。」

***********************************
報長的話:

本文 筆者第一個想到的不是媽媽被人所騙,而是想到母親愛己之情,為了子女所做的犧牲奉獻,不忍母親知道受騙時再傷心難過,所以寧願瞞著母親,只願母親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以為自己為兒子買到了好東西,更在日後當兒子考上大學時喜上加喜。

一般碰到這種情況,心急的人常會一語道破,讓對方知道他已經受騙,並安慰或斥責,但不管是安慰或斥責,當對方知道受騙,必定傷心欲絕,而心細之人則會不動聲色,事後悄悄的處理,不但能解決問題又能不傷當事人的心。

借由這篇文章我們也可以細思,有些事是一語道破,雖傷對方的心,卻能讓對方學到經驗較好?或是,隱瞞事實真相,事後再努力讓謊言成真較佳?倒底那種做法才是為人之道。

當然,事情沒有絕對,笑遊人間覺得要依當時的情況及對方的情況去判斷,若是年少之人,笑遊人間會選擇一語道破吧,人不受點挫折難以成長,而若是對方為年長之人,笑遊人間就會選擇隱瞞,只願他開心生活就好。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2年5月20日星期日

這才叫業務員


一個鄉下來的小夥子去應聘城裡大百貨公司的銷售員。

老闆問他:「你以前做過銷售員嗎?」

他回答說:「我以前是村子裡挨家挨戶推銷的小販子。」

對談之下,老闆蠻喜歡他的機靈:「你明天可以來上班了,下班的時候,我會來看一下。」

一天的光陰對這個鄉下來的窮小子來說太長了,而且還有些難熬。

但是年輕人還是熬到了5點,差不多該下班了。

老闆真的來了,問他說:「你今天做了幾單買賣?」

「一單」年輕人回答說。

只有一單?老闆很吃驚地說:「我們這兒的售貨員,一天基本上可以完成20到30單生意呢,那你賣了多少錢?」

「300,000美元」年輕人回答道。

你怎麼賣到那麼多錢的?老闆目瞪口呆,半晌才回過神來。

是這樣的,鄉下來的年輕人說:「一個男士進來買東西,我先賣給他一個小號的魚鉤,然後中號的魚鉤,最後大號的魚鉤,接著,我賣給他小號的魚線,中號的魚線,最後是大號的魚線。

我問他上哪兒釣魚。他說海邊。我建議他買條船,所以我帶他到賣船的專櫃,賣給他長20英尺有兩個發動機的縱帆船。然後他說他的大眾牌汽車可能拖不動這麼大的船。我於是帶他去汽車銷售區,賣給他一輛豐田新款豪華型巡洋艦。

老闆後退兩步,幾乎難以置信地問道:「一個顧客僅僅來買個魚鉤,你就能賣給他這麼多東西?」

「不是的。」鄉下來的年輕售貨員回答道:「他是來給他妻子買衛生棉的。我就告訴他~你的週末這下沒搞頭了,幹嘛不去釣魚呢?」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