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星期六

大士爺的由來

背景說明:
農曆七月為台灣民間習稱的鬼月,陰間的鬼魅來到人間,百姓備豐盛的牲禮水果虔誠款待,稱之為普渡。在各式普渡的場合或是建醮活動中,在會場的大門中間常會有一紙糊人物站立其中,此乃大士爺。大士爺又稱為鬼王,青面獠牙、口吐長舌、身穿鎧甲,模樣十分猙獰。

相傳大士爺為唐代大學士,年老還鄉後,由其家人照顧。他為了獎勵送飯給他吃的孫兒,便每送飯一次發送一文錢,後來孫兒們為了搶爭那一文錢常生爭執。後來孫兒們的父母就告訴他們,爺爺死後也不會將錢給你們。沒想到此話一出便沒有人再送飯給他。後來大士爺聽了之後便非常生氣,便把他的積蓄都花盡,沒多久他就過世了。由於他的食量如生前一般非常大,常與其他餓死鬼搶食,因此惡死鬼們便央求觀世音菩薩幫忙,後來大士爺便被觀世音菩薩收服,並幫忙觀世音菩薩管理四方孤魂野鬼。大士爺並不是一般慈眉善目的神像,而是面目猙獰的兇神惡煞,頭頂上有一尊小型觀世音菩薩,造型特殊,代表大士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因要鎮壓鬼魂,所以以醜形鬼王示眾。在農曆七月中原普渡的場合中,都會有大士爺的出現,一方面可以在普渡時保護四方善男信女,一放面坐鎮會場,以防止孤魂野鬼們出來作亂。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1年7月29日星期五

中元節的由來

大家都知道中元普渡要拜拜,要準備三牲五禮祭拜好兄弟,但是為什麼會有中元節呢?原來這是源自於「目蓮救母」這個感人的故事。滿桌子貢品還有一桶又一桶的金銀財寶,這些祭品是要送給誰?有拜有保佑,但到底這中元普渡是在拜什麼?有人竟然不知道還說是祖先,有人說應該是紀念一些神明吧!

  不是拜神明,那是拜什麼?稍微有些概念的民眾則說,拜沒有地方去的飄飄,還有人說的直接,就說:「鬼這天吃最多,就讓他們吃飽一點,比較不會裝神弄鬼。」問到最後,到底知不知道中元節每次拜拜都有很多東西可以吃?答案是,因為目蓮救母!

  沒錯中元普渡就是要祭拜陰間的好兄弟,但為什麼選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其實有一個感人的佛教典故,從前從前有小和尚叫目蓮,他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不但毆打和尚還浪費食物,死後被打入18層地獄痛苦受罪。

  孝順的目蓮,準備了飯菜要到地獄救母親,但因為母親心存惡念,食物一到嘴邊,立刻化為火燄,根本吃不到讓目連好心疼,只好請求釋迦牟尼佛祖幫忙,佛祖說要讓母親吃到東西,必須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祭品,供養十方亡魂,為母親消惡障。後來才逐漸演變的民間的中元普渡,因此鬼月又被稱為孝親月。中國人怕鬼,中元普渡就在鬼月,讓民眾對中元節更加敬畏,但事實上中元節有更深一層的涵義,就是提醒是世人要孝順,千萬要牢記在心,不要拜拜吃完餅乾就忘的乾二淨!



(一)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 正月十五日 為上元, 七月十五日 為中元, 十月十五日 為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佈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二)中元節的傳說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最主要的有—閻羅王於每年 農曆七月初一 ,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 七月十五日 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這便是台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三)中元節的意義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四)與中元有關的活動

中元節的藝文活動最主要的有—

普渡拜拜— 七月十五日 下午,大家便開始準備黃昏的大拜拜。祭壇上各種牲醴及水果擺上幾百盤,殺豬幾十條甚或百多條,米穀整卡車,魚山、內山聳立著,極盡鋪張能事,與「做醮」相同。另請和尚或道士登壇作法誦經,引渡孤魂野鬼,回歸天地,有時也上演鍾旭道捉鬼等民間戲曲。

孟蘭盆法會— 七月十五日 是佛教所謂的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的法會中,和尚誦經,盆羅百味,供養僧眾,功德無量。

除了善渡拜拜、孟蘭法會外,還有「搶孤」、「放水燈」、「立燈蒿」等藝文活動。這些雖然並非各地年年舉辦,但仍是中元節頗受重視的藝文活動。

七月間節門、中元普渡,可說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認為孤魂野鬼無人祭祀,統一在每年中元節祭拜,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宜利用此一節日宣揚「博愛」、闡揚「追遠」、發揚「好施」的情懷,如此才具有實質的教育意義。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孝女虔誠繡佛像 登天為針神

據清代宣鼎所著的《夜雨秋燈錄》記載,東海晾網寺藏有一幀繡出的佛像,綾本,長二丈四尺,橫八尺。佛像面如滿月,胸前瓔珞像蛛網一樣垂下。佛像的姿態為:左手放在胸口,右手拿一柄羽毛扇,水紋袈裟下垂著,袒露著右臂,赤著雙腳,高高站立在龍頭上。大龜背上如有龍伏著,龍半身在海濤中,四隻腳在擺動,昂起頭張開嘴吐出白毫光,毫光升上空中化成樓閣台榭,日月山河。繡佛的下方則是各種眾生爭著前來向佛朝拜,形態各異。佛像的眼睛微微開視,正慈悲的看著眾生,流露很憐憫的神色。繡佛的頂部是佛教中一部佛經的全文,蠅頭小楷,清晰真切猶如人的眉毛。經末注道:嘉靖某年,信女弟子葉蘋香潔身清心發繡。繡幀左邊空隙處是她的親戚丁尚書寫的繡佛的始末情況,文章很長,只能記下個大概。

明代浙江人葉公大鐘,以翰林做侍御官,秉性鯁直嚴峻,時時上奏章彈劾當道權貴。宰相嚴嵩派人送他名貴書畫、古董,想取悅拉攏他,葉公斥責來人,堅決不收,彈劾奸臣更加起勁。沒多久禍難臨頭,被抓獲的海盜受人指使,扳牽誣告葉公曾經行過賄,葉公被革職,處以廷杖之刑,幾乎死去。後下詔將他收押刑部牢獄,等待斬決。

葉公的兩個兒子都束手無策。葉公的女兒蘋香,生性溫柔婉順,性情至孝,聽說父親陷入絕境,便日夜為父親祈禱,終於在冥冥中得到一種感應。她當時年齡只有十四歲,善於刺繡,就去買了一塊巨綾,剪下自己的長髮,用薄如稻芒的金刀把每根頭髮劈開,使之更細,以此在巨綾上繡出佛像與一部佛經的全文,歷時兩年才完成。完成的那天,他的父親也蒙受天恩,遇到大赦而出獄。從此官不做,退居養老,不再參與朝政。

蘋香自從繡佛像以後,視力衰竭,不久兩眼俱盲,當地無人肯與她成婚。葉公六十歲時病死,蘋香才只二十五歲。葉公彌留時涕淚交流,握著兩個兒子的手,諄諄囑咐好好照看瞎眼的妹妹,別讓她貧窮而流離失所。倆個兒子哭著接受父親教誨。不料兄弟倆雖開始還能遵行父親遺命,然而倆個嫂嫂卻經常在丈夫跟前讒言說小姑好吃懶做,漸漸的倆個嫂嫂膽子越來越大開始對蘋香惡言毒語的辱罵。蘋香日夜啼哭,倆個哥哥也開始對她深惡痛絕。

一天,忽然來了一位女郎,丫叉髻,綠夾褲,舉止嫻靜文雅,翩翩來到門前,對蘋香說:「姑姑眼睛生病,是由於過度耗費精神損害了肝肺,並非真盲。妹妹能盜來些天河水,為姑姑洗眼重見光明。只是治癒後用什麼酬謝妹妹的恩德?」蘋香說:「妹妹神靈,如果能使黑暗地獄裡的人重見天日,我一切都聽你的。」女郎說:「姑姑擅長刺繡,求你繡雙鳳,一紅一白。只是繡好後千萬不要忙於給鳳凰點睛,恐怕它會飛走。」蘋香說:「好的。」女郎從袖中取出金篦,稍稍刮了一下眼球表面,蘋香淚水淋淋像鉛水一般瀉下。然後女郎又從袖裡取一隻小玉瓶,其中盛著如人乳一樣的甘露,傾滴在蘋香眼眶中,囑她閉目靜坐。一頓飯左右的時間,蘋香雙目復明,且目光更加清澈。女郎又給蘋香服用神膏,蘋香覺的胸懷寧靜舒適,鬱悶怨憤頃刻消除。

第二天,女郎果然買來了巨綾,親眼看著蘋香在繡幀上刺繡,女郎每日來進行指點,五彩絲線綜合搭配,花樣翻新。雙鳳繡成那天,女郎就來為雙鳳點睛,雙鳳忽然栩栩活了起來,飛落在庭院當中,鼓動雙翼如在等待。女郎就攜著蘋香的手各騎在一隻鳳凰上,隨後乘雲向高空飛去。家裡人都仰頭呼叫「蘋姑」,沒有回應,只見女郎撥開雲層看著下面說:「下界人不必驚訝。蘋姑至孝,感動上蒼,天孫織女派人來迎接她,補天上針神的缺。從此化去,料想不再拖累嫂嫂照看了」。全城人都看見蘋香冉冉升上雲霄的景像,就如圖畫中的神仙一樣,大家紛紛焚香祈禱。倆個哥哥見此情景愧悔的無地自容。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1年7月28日星期四

難忘的功課

一天,一個年輕的大學生跟他的教授在外散步,教授很仁慈,他身邊的那年輕學生也是他的朋友,在散步的時候,他們看到路旁有一雙舊鞋子。

原來有一個人把鞋子留在那裡,每天他工作完畢,就會回來找回他的東西。眼看下工的時間快到了。

年輕學生突然和教授商議,想要跟那窮人開個玩笑,他提議把這雙鞋子藏起來,看看鞋子的主人回來,找不到鞋子時會有怎樣的反應。

教授回答:「我們不要以捉弄窮人為樂。你可以換個方式,為這人做一點好事,例如放些錢幣在每一隻鞋子裡,再看看他發現鞋子時將會如何。」

那學生決定照著教授的話去做,然後他們躲在樹林後,觀看那窮人會有甚麼反應。不久那窮人下工了,他回到路旁找到他的東西。

他一面穿上衣服,一面把腳穿進第一隻鞋子裡。

他立刻覺得有東西在鞋裡,待彎腰一看,發現有一枚銀幣在那隻鞋子裡面,他臉上顯出驚愕的表情,又把銀幣翻來覆去,看了又再看,同時又左右觀看,是否有人惡作劇。

但發現四周無人,於是他把銀幣放在口袋裡。

他繼續穿另外一隻鞋,竟又發現了另一枚銀幣,他臉上第二次出現驚喜的表情,高興之餘,便馬上跪下感恩禱告。

他謝謝神知道他的妻子生病,家裡也沒甚麼食物,他更感謝神,藉著不知何人的手使他絕處逢生。

那人離開後,年輕學生站在教授身旁,心中很受感動而淚水盈眶。

教授便問他:「你覺得你後來所做的,是不是比先前那壞主意更有意義?」

那年輕人答道:「是的,我上了一生難忘的寶貴功課,更學習到我從不明白的真理──施比受更為有福。」

-------------------------------

報長的話:
人的心是奇妙的,透過惡整別人,從別人的痛苦中獲得快樂,這樣的快樂是虛幻無法持久,且會像是吸毒一般,愈吸愈重,每次都需要更激烈的惡搞行為才能激盪出一點歡樂。

而行善助人從別人臉上的微笑獲得快樂,這樣的快樂卻是飽實持久,再大的空虛只要看到他人臉上露出那一抹輕輕的微笑,就足以填滿。

最幽默的人是開自己玩笑以娛眾人,最低俗的人則是捉弄他人以娛眾人,而最憾動人心的莫過於幫助他人時,對方臉上露出的那抹微笑。

找樂子不一定要惡整他人,默默行善更能讓人獲得快樂與滿足,而這種滿足是在惡整他人中所獲得不到的。  

PS:文章的結局雖是美好的,但社會卻是現實的,文章中,窮人在鞋中撿到錢又佔為己有的行為會觸犯到侵佔罪,若您在日常生活中有碰到這樣的事件,建議還是將錢交往警局以免觸犯法律。

而若您想用這種方式助人,也建議在其中留下一封捐贈的信件,讓獲得捐助的人能很清楚明白有人在默默的幫助他。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1年7月27日星期三

公車式的職場生涯



在大公司的職場生涯,像乘坐一台公車。




我們知道它有起點和終點,卻無法預知沿途的經歷。



有的人行程長,有的人行程短。



有的人很從容,可以欣賞窗外的景色。

有的人很窘迫,總處於推搡和擁擠之中。



然而與懸掛在車門上、隨時可能掉下去的人相比,似乎又感欣慰。



獲得舒適與優雅,座位是必不可少的機會,因此總被人們爭搶。



有的人很幸運,一上車就能落座。



有的人很倒楣,即使全車的人都坐下了,他還站著。



有時別處的座位不斷空出來,唯獨身邊這個毫無動靜。



而當你下定決心走向別處,剛才那個座位的人卻正好離開。



為了坐上或保住座位,有的人漠視良心,甚至傷害他人。



有的人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得不將到手的座位讓給他人。



有的人用了種種的方式,經歷了長長的等待,終於可以坐下。



但這時他已經到站了。



下車的一刻,他回顧車廂,也許會為區區一個座位而感慨,自以為大徹大悟。



其實即使重新來過,他依然會去爭搶,因為有時如果不坐下,連站的位置都沒有。



除非你永遠不上車,而這並不由自己決定。



到站的人下了,車上的人還在。



依然熙熙攘攘,依然上上下下~

-------------------------------------------------------

報長的話:

作者用搭公車來比擬職場生涯真的是蠻貼切的,上車,就像進入一間公司,司機就如同老闆或主管,而坐位則是輕鬆的工作、職務或優渥的薪資。

每位進公司的人心中都期待在公車上能有一個坐位是屬於自己的,但有些機會是自己爭取,有些卻是要靠運氣,運氣好的人或有特殊身份的人,一上車就能輕鬆坐下,運氣差或不敢爭取的人就只能站到自己下車為止。

PS:特殊身份:在公司,就是指老闆或主管的親友,在公車上就是指「博愛座」
這篇文章感覺上是以看待車上乘客上車下車,就如同一間公司裡的員工求職、離職的角度。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1年7月26日星期二

我老公不在家,快點上來

過節了,單位發了一箱橘橙和50斤蓮花米。

女同事MM力氣小,搬不動,叫男同事幫她送回去。

到樓下,她對男同事說:「你在樓下等等我,我上去看看,要是我老公在,我就叫他下來搬;若是他不在,那就得麻煩你幫我搬上去。」

過了一會兒,MM站在她家的陽臺上朝下叫:「你上來吧!我老公不在家,快點上來!」

此話一出,驚動了左鄰右舍,大家都跑到陽臺上來看。

搞得男同事在眾目睽睽下上也不是,走也不是。

MM以為對方沒有聽清楚,雙手做了一個喇叭狀放在嘴巴邊更大聲叫道:「聽到沒?我老公不在家,快點上來!」

聽到此言,男同事頓時覺得面紅耳赤,正想打電話給陽臺上的MM,剛剛掏出手機,MM雙手又做喇叭狀:「你不用給你老婆打電話,我把門打開了,完事就讓你走,抓緊時間,趕快!」

當時那羞愧的簡直氣血攻心,提起米就奔向樓梯,在進樓道最后一刻聽到樓上MM又喊了一聲,立刻昏死:「進門記得右邊是臥室,左邊是廚房,別走錯!」

------------------------------
報長的話:
哇…這真的是誤會大了…有些誤會還真是跳到黃河裡都洗不清呢,若這是真的情節改編的笑話,哈哈,不知這樣的誤會有沒有解開,不然那位女孩真的會被左右鄰居「點痣做記號了」。

這點也告誡我們,聽別人說話沒聽完整時總會誤會他人的意思,對別人的話不能用截長補短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去詮釋,以免造成許多誤會。

而,若那男同事,在聽到女孩這麼喊時,也跟著回應說:「好,那東西我就自己搬吧!」

那相信在別人心裡就不會產生太多的暇想了。
 
看這類型的笑話,不僅讓自己心情愉悅,我們也更應該設想若這種情節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應該如何化解,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智慧,為人處事更加圓滑。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五大菩薩由來

Photobucket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梵語「Maitreya Bodhisattva」,音譯「彌勒」,意譯為「無能勝」。有人說彌勒是姓,名字為阿逸多;或有人說,阿逸多是姓,彌勒是名。彌勒菩薩現生於兜率天的兜率內院,將繼釋迦牟尼佛之後遞補佛位。待兜率天壽四千歲滿,彌勒菩薩即將下生人間,現太子身,出家修行,最後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所以世人稱其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過去久遠劫前,在底沙佛住世時,彌勒菩薩與釋迦牟尼佛一同出家修行,當時釋迦牟尼佛尚是菩薩身。但是,因為釋迦牟尼菩薩先彌勒菩薩而發大乘心,願能普度眾生,依著這個因緣,釋迦牟尼菩薩才得以見到底沙佛入火光三昧大放光明,心生大歡喜,而以單腳站立七日,口誦讚佛偈,契入實相真理,所以比彌勒菩薩早至人間成佛度眾。

「慈氏」之名的由來:彌勒菩薩又被稱為「慈氏」,因為在過去無量無邊阿增祇劫的時候,有一世界名為勝華敷,有佛住世,名字叫做彌勒。當時有一位婆羅門,名為一切智光明,聽到彌勒古佛闡說《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心中信服,便發菩提心,持誦《慈三昧光經》,並誓願將來成佛名字亦叫彌勒。一切智光明婆羅門後來出家修行,精進不懈。某一天,值遇洪水暴漲,無法出外乞食,連著七天,不進粒米,生命垂危。當時有一對兔王母子,看到菩薩精進行持,為了護持正法久住,便投身火中,將自己的肉烤熟來供養菩薩。菩薩看到兔王母子捨身為法的精神,非常感動,即說偈言:「寧當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噉肉食眾生。如佛所說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滿足。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更發誓言,願我生生世世不起殺想,不食眾生肉,直到成佛,將更制斷肉戒。說完後,亦投入火中,與兔王母子共捨命而去。彌勒菩薩對一切眾生不起殺想、不食眾生肉的廣大慈心,即是慈氏之名的由來。

化身布袋和尚:傳說五代後梁時的布袋和尚,即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是浙江奉化人,自稱為契此,但是卻沒有人知道他確實的姓名。他長得矮矮胖胖的,整天笑容滿面,常以竹枝挑著大布袋在街上化緣,所以大家都稱他為布袋和尚。有一次,他睡臥在雪地上,起身時片雪不沾身,眾人都覺得很稀奇。此外,每次他向商家化緣某樣物品,該貨品一定立刻銷售一空,向人預示吉凶,也一定靈驗。如果天快下雨了,布袋和尚就會穿著濕草鞋快步急走;如果乾旱將至,他就穿著高腳木屐在橋上倒頭大睡。因此鄉民常以他的行徑,作為天氣預報的準則。有一天,他走到奉化岳林寺,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口中說著:「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世人皆不識。」說完後就安詳地往生了。從此之後,眾人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宋朝時,岳林寺依布袋和尚的形像塑造了彌勒菩薩像,自此天下佛寺山門也紛紛倣效,以笑口常開、大肚能容之彌勒菩薩像為鎮山之寶。

Photobucket

文殊菩薩

文殊師利是梵語「Man~jusri」的音譯,簡稱文殊,意譯為「妙德」或「妙吉祥」,因為他出生時家中出現了許多瑞相,故以此而得名。文殊是舍衛國婆羅門梵德長者之子,他的相貌莊嚴,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是智慧的化身,隨佛出家後,自然而然地便成為眾佛弟子中的上首,在菩薩眾中也堪稱為第一大士,其被視為如來法王之子,故又有「法王子」的尊稱。在大乘佛教裡,文殊常與普賢菩薩侍佛左右。文殊在左,代表智、慧、證;普賢侍右,代表理、定、行,二者共詮如來理智、定慧、行證的完備圓滿,而三者則共稱為「華嚴三聖」。一般常見的文殊菩薩相多為頭頂五髻的童子形貌,表示如來五智久已成就,但以本願因緣故,示作童真法王子形貌。此外,菩薩右手執持金剛寶劍,表示以智慧劍斷除一切無明煩惱,左手端握青色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不染諸法三昧,以心無所住故,即見實相。菩薩亦常以獅子為座騎,獅子表示智慧之力威猛無比;或以蓮花為台座,表示清淨無垢染;或乘金色孔雀,比喻飛揚自在。在中國,佛寺道場中的僧堂或戒壇,偶爾可以看到現出家僧貌的文殊相,僧形文殊主要是以弟子的身分,協助佛陀推行教化。

三世覺母:文殊菩薩雖現菩薩身,實則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當中皆已成佛,如過去世號為「龍種上尊王如來」,現在世則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世則號「普現佛」,以是之故文殊又被稱作「三世覺母」。在許多經典中,都推崇文殊為諸佛之師、諸佛之母,不僅因其智慧超群,更因其悲願深廣。文殊曾發誓言:「諸佛之中,若有一位,從初發心以至圓成佛道,非文殊之所勸發,文殊則不成佛。」由此可見其度眾悲願之廣大。在《佛說放缽經》中,釋迦牟尼佛亦曾說言:「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在《處胎經》中文殊也說:「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在過去世,文殊曾為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但是因為一個世界只能有一位法王教化,所以在此娑婆世界文殊只好權居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位。

智慧冠群品: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舉凡大乘法會文殊幾乎都參與其中,協助佛陀宣揚大乘教理。從經典中的記載,在在顯露出文殊菩薩的絕妙睿智與靈巧說機。例如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就是受到文殊的菩薩的鼓勵,立志學習大乘佛教的普賢行,因而南行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而在《妙法蓮華經》中,當佛眉間放白毫相光時,唯有文殊菩薩知佛深意,即請佛陀宣揚法音,倡導圓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礎。而在《維摩詰經》中,維摩詰生病,佛陀座下諸大弟子及大菩薩都不敢去探病,因為他們都曾經被維摩詰訶斥過,最後只有文殊當仁不讓,率領眾人前去,並和維摩詰暢論不二法門之理。除此之外,佛陀時代的許多小乘行者,也是得力於文殊的協助教化而回小向大。例如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在證得宿命通後,因為見到自己過去所造的種種重罪,而心生憂悔,不能更進一步了解無生法忍的道理。文殊為了教化眾人,於是手拿利劍逼向佛陀,佛陀即藉機開示:「一切法如幻如化,無我無人,為誰殺而受殃?」眾人聞法,當下悟知宿罪皆如幻化,也因此而體證無生法忍。

現身五台山:據《寶藏陀羅尼經》的記載,世尊曾告訴金剛密跡主:「我滅度以後,在南瞻部洲的東北方,有個國家名叫震旦,國中有座五頂山,文殊童子會在山中遊化,為諸眾生大說法要。」我國山西五台山,即是經中所謂的五頂山,亦即文殊菩薩應化現身的道場。傳說東漢明帝時,從西天來的摩騰、竺法蘭二位聖者,曾以天眼看到文殊菩薩住於此山。自古以來,五台山便是十方僧俗朝聖的地方,亦曾發生許多關於文殊菩薩現身的公案。南北朝時,文殊菩薩曾化身貧女,帶著二位童子侍者及其座下獅子化身的狗,去參加五台山一年一度的無遮齋會。貧女最初只拿到三份齋糧,吃完之後又去幫狗要了一份,最後還說肚子裡的小孩也該有一份。貧女不斷地索討食物,引起了分發齋糧信眾的不悅,不但面露惡色而且出言不遜。為了啟示大眾平等施食的真義,貧女便踴身空中,化現文殊菩薩形像,並說偈言:「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具捨棄,其如愛憎何?」只有從內心真正地恭敬供養每位眾生,才是真正的平等。之後,菩薩更留下髮舍利,讓眾生起塔供養,這座塔現在仍留存在五台山大塔院寺的東邊,作為菩薩教化眾生的功德見證。

化身寒山大士:唐朝時的寒山子,他獨居在五台山的一個寒巖幽窟當中,平常則和附近國清寺的豐干、拾得為伍。寒山的行逕極為怪誕,幾近於顛狂,他的衣著破舊不堪,臉色蒼白憔悴,每次來到國清寺,不是在廊下徐步慢走,就是對著天空大吼大叫。吟詩唱偈似乎是他最大的樂趣,他的詩偈也都深具意涵。有一次台州刺史閭丘胤身患重疾,群醫束手無策,幸蒙國清寺豐干禪師相救才得以痊癒。之後,豐干更要刺史到國清寺去禮拜文殊、普賢,並告誡刺史:「慎勿以貌取人,文殊、普賢兩位菩薩應化在世,然其外表不修邊幅、狂放不羈。您若是執著於外相,定會錯失良機。」刺史到了國清寺,看到寒山、拾得就跪地頂禮、口稱菩薩,兩人卻相視大笑,直呼:「豐干饒舌!豐干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然後就快步跑向後山的巖洞中,一瞬間就躲入巖壁中不見了蹤影,只有在巖洞附近的樹林間,還留有寒山、拾得所提的許多詩偈。刺史於是命人抄錄了三百多首,題為《寒山詩》。自此世人方知寒山為文殊菩薩之化身,而拾得與豐干則分別為普賢菩薩與彌陀佛的化身。

化身杜順和尚:唐朝杜順和尚,是為華嚴宗的初祖,他的神異事蹟很多。例如有一次他在慶州行化時,有位齋主請僧並設齋供眾。當天齋主準備了三百人份的齋糧,但近午時卻來了五百人,齋主正為齋糧不足而憂心,杜順和尚即時開示:「但心平等,無有不辦。」最後,不但齋食足備,而且五百人皆化為羅漢騰空而去。此外,杜順曾帶弟子到驪山住茅蓬,當要種菜時,弟子發現地多蟲蟻,無法耕種。於是杜順便劃界灑淨,只見蟲蟻紛紛遷徒他去,眾人因此得以耕墾無礙。有一次,他將鞋子放在城門邊的路口上,三天三夜鞋子都沒有被人拿走,村人皆認為不可思議,杜順於是告訴眾人:「我從無始劫來,不曾盜取他人一文錢,以是之故,別人也不會盜取我的東西。」杜順和尚有位弟子侍奉和尚三十幾年,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到五台山去朝禮文殊菩薩。有一天,弟子向和尚辭行,決定前往五台山去禮拜菩薩。和尚再三留他不得,只能在臨行前教示弟子:「遊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文殊祇這是,何處覓彌陀?」弟子到了五台山,至誠懇切地朝山禮拜。突然之間,眼前出現一位老者問弟子說:「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來做什麼?」弟子答道:「我從終南山來,來禮拜文殊菩薩。」沒想到老人卻說:「文殊不在這裡,終南山的杜順和尚即是文殊的化身。」弟子驚訝地叫道:「我事奉和尚三十多年了,從來不知道這件事情。」老人即說:「有眼不識本性!你趕快回去吧,如果今夜能趕回去,還有機會見到文殊;如果隔了一夜,恐怕就見不到面了。」弟子聽了老人的話,趕忙地收拾行囊,盡其所能地趕路。然而到家時仍然晚了一步,和尚已在前一夜圓寂了。從弟子口中,世人方知杜順和尚乃是文殊的化身。

Photobucket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普」,即願行遍一切處;「賢」,即妙善之義。意為菩薩以菩提心所起之願行,遍及一切處所、利及一切眾生,平等、慈悲且具備眾德,故名普賢,又作遍吉菩薩。普賢菩薩所持十種廣大願行分別為: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楞嚴經》中記載:普賢菩薩誓言,若於他方恆沙世界,有一眾生,心中發普賢行願者,我即時乘六牙白象,分身百界,到發心者面前,與之相見。假使彼因業障深重,未能見到我,我也會暗中為他摩頂,護持安慰,使他所願皆得成就。由此可知,從發願起,便能得到菩薩的加被。若人能以深信之心,受持大願,以如山之行持,時時刻刻依願而行,從事到理,從有為歸於無為,慢慢便能進入諸佛不思議解脫之境界。因此,修行學佛之人,若能以普賢十大願為因花,必能莊嚴未來大方廣之佛果。

華嚴三聖:普賢菩薩多以六牙白象為坐騎,與騎乘獅子的文殊菩薩,同為毘盧遮那佛之脅士,合稱為「華嚴三聖」。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象徵著普賢菩薩的篤實行履,恆以六度萬行的因花,莊嚴無上的佛果。是故,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藉由智慧契入佛法妙理,繼之以大行,而得證悟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所以「華嚴三聖」意謂著如來解行並重,定慧雙修的圓滿教法。

化身拾得大士:中國四川省峨嵋山,相傳曾有普賢菩薩在此示現說法,所以古來即被奉為普賢菩薩之道場。普賢菩薩的應化事蹟中,又以拾得大士最為著稱。相傳,唐朝天台國清寺的豐干禪師(世稱阿彌陀佛化身),一日路經赤道城,看見一個小兒在路旁啼哭,以為是個無家棄兒,就將他帶回國清寺撫養,取名「拾得」。後與寒山大士(世稱文殊菩薩化身)成為莫逆之交。春去秋來,寒暑交迭,轉眼間拾得已長成一氣宇宣昂的少年,負責寺中香燈及齋堂事務。一日,大眾過堂用齋,卻見拾得擅自登上大座,與佛像對面而食,並衝著憍陳如尊者的塑像說:只不過是個「小果聲聞」,說完,即旁若無人的哈哈大笑。拾得突如其來的怪異舉動,讓眾人看得瞠目結舌,隨即就將他趕出齋堂。於是,上座師只好改派他到廚房去服勞役、做些雜事。國清寺廚房裡的食物,常遭烏鴉偷啄食。一日,拾得一進廚房,看到滿地狼籍,知道又被烏鴉這個不速之客光顧了。於是,生氣地走到伽藍殿,指著伽藍護法神說:「你連廚房裡的食物都看不好,又如何保護好道場呢?」順手就用木杖鞭打伽藍神像。當天晚上,全寺的僧眾都夢見伽藍神告狀說:「拾得打我!」。第二天,大眾說起昨晚的怪夢都議論紛紛,個個迫不及待的來到伽藍殿一探究竟,入殿一看,果真伽藍神像身上有多處杖痕,不禁一陣嘩然:「人不可貌相,原來拾得不是普通人!」後因台州刺史閭丘胤,巧遇豐干禪師,問:「國清寺現在有沒有大修行的聖者?」禪師回答道:「寒山是文殊,拾得是普賢,你趕快去禮拜吧!」閭丘胤聞言,立即來到國清寺拜見寒山、拾得二位大士。二人一見刺史就說:「豐干多話!豐干多話!你連彌陀對面都不相識,來禮拜我們做什麼?」話一說完,兩人就連袂笑傲而去,從此不知所蹤。此時,大眾才恍然大悟,原來豐干、寒山、拾得皆是佛菩薩示現。

Photobucket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之本懷,救拔眾生離苦得樂。觀世音即觀聽世間音聲之意,如《妙法蓮華經.普門品》中所說:「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故知,「觀世音」實乃菩薩度化眾生的大悲願心。又《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記載:觀世音菩薩在因地上修行,即是修耳根圓通法門,藉由專注一心聽聞外在的音聲,而返聞內在的聞性,進而契悟自性成無上道。由於修行的功德力,故能遍聞世間一切有情的音聲。只要眾生有難,虔誠一心稱觀世音聖號,菩薩便即時尋聲救苦,解熱除惱。由此因緣,故稱「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昔唐朝玄奘大師,橫度大沙漠至印度取經時,一次,飲水用盡,歷經多日滴水未沾,口乾舌燥,舉身如焚,人馬皆奄奄一息地倒臥沙漠之中。此時,大師乃一心繫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心中默禱:弟子,此行不為個人名利,但為求無上大法,加惠眾生。素仰菩薩慈悲,尋聲救苦,弟子現在的危難,期望菩薩能慈悲救拔。在沙漠中,大師不斷地祈禱著,到了晚上,忽然吹起一陣涼風,身心無比舒暢,疲憊的身軀在不知不覺中,就矇矓入睡了。此時,忽見一身高數丈的護法神,手執戟,身著盔甲,大聲喝道:「為什麼不提起精神趕路,還臥倒在沙土中?」大師被突來的聲音驚醒,睜開眼睛一看,原來是南柯一夢。大師於是急忙起身,繼續趕路,大約走了十里路左右,馬兒突然不受控制,向前狂奔數里路,眼前出現方圓數畝的青草地及一池清水,仔細端詳茂密如茵的青草,葉嫩如洗,像似新生。大師心想,應是自己至誠的祈禱,感得觀世音菩薩慈悲救護,特為化現。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的悲願,誠不可思議。

馬郎婦觀音:觀世音菩薩千百億化身,如《普門品》所載: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其形象千變萬化,訴說不盡。例如中國隋唐時代及日本的觀音相,就多蓄鬍鬚,現男子身相。而今流傳民間的觀世音菩薩塑像,則都現女相,以其柔和愛語的母性特質,代表菩薩憫念眾生的慈悲心腸。《佛祖統紀》記載,唐朝憲宗時,陝西一帶人民,善於騎射,未曾聽聞三寶之名,觀世音菩薩即化現為馬郎之婦,以度化當地之居民,故稱「馬郎婦」。相傳,有一天,純樸寧靜的漁村,出現了一位賣魚姑娘。手裏挽著一個魚籃,籃裏放著幾條活魚,沿街叫賣。「賣魚啊!賣魚啊!」輕柔的叫賣聲,及秀麗端莊的容貌,吸引著一大群圍觀的人,紛紛一擁而上,爭相買魚。可是,姑娘卻說:「魚是賣給人放生用的,不是買來吃的。」大家聽了,都哄然大笑。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整個漁村,都知道這個特別的賣魚姑娘。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漁村裏一些單身的年輕人,對姑娘起了愛慕之情,每個人都向她提親。姑娘說:「我只有一個人,如何能嫁給你們這麼多人呢?不如這樣吧,我教你們誦《普門品》,有誰能一夜之間把它背熟,我就答應嫁給他。」於是,大家興高采烈的,一字一句的跟著念。到了天亮,能背誦的,居然有二十餘人。姑娘說:「一女只能配一夫,所以,今天我改教大家誦《金剛經》,同樣地,有誰能在一夜間背熟的,我就嫁給他。」結果能背誦的,仍然有十數人;於是,姑娘又教眾人誦《法華經》七卷,約定三日之內,若有人能背熟的,一定嫁給他為妻。三日期限到了,只有一位年輕人,大家都叫他「馬郎」能背誦。於是,馬郎滿心歡喜,張燈結綵的把姑娘迎娶入門。正在欣喜之際,不料剛娶進門的嬌妻,突然死了,身體很快就腐爛了,傷心的馬郎只好捨不得的把愛妻埋葬了。過了數日,一位身著紫色袈裟的老和尚,來到馬郎的家,告訴傷心的馬郎說:「你不要悲傷了,那位賣魚的姑娘,其實是觀世音菩薩,特別化現來此度化你們的。若不相信,何不撬開墳墓看看。」說完,人就凌空而去。馬郎聽完,心中半信半疑,馬上找人撬開棺一看,心中大驚,愛妻的屍體早也不知去向,只留下一副閃亮的金鎖,當下才恍然大悟。由於以上的典故,陝西一帶的人民都非常虔信佛法,而且自宋代以後,供奉馬郎觀音尤為盛行。因其,手提魚籃,故世人又稱之「魚籃觀音」。

蛤蜊觀音:觀世音菩薩廣大靈感,常隨眾生的因緣而示現,其中蛤蜊觀音,亦是大眾耳熟能詳的菩薩感應事蹟,因其端坐在蛤蜊中,所以名蛤蜊觀音。根據《佛祖統紀》記載,唐朝文宗皇帝,非常喜歡吃蛤蜊。一日,皇宮中的御廚,取來一顆又肥又大的蛤蜊,準備為皇帝烹煮時,任御廚怎麼用力敲打,就是無法打開蛤蜊的殼,御廚見此異相,急忙稟報皇帝。文帝即設香案,焚香至誠祈禱,就在此時,蛤蜊的殼自動打開,裡面赫然端坐一尊觀世音菩薩聖像,文帝當場即恭敬禮拜,並立即召請當時的惟政禪師入宮請疑。惟政禪師告訴文帝:「經上記載,眾生應以何身得度時,觀世音菩薩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此瑞相,即是菩薩為令陛下對佛法生信,慈悲所示現。」文帝聽完,心生歡喜,並告詔天下的寺院立觀音聖像供奉禮拜。

不肯去觀音院:《華嚴經》中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中所參訪的補陀洛山(今南印度海島)即是觀世音菩薩行化的道場。在中國,浙江省的普陀山,即相傳是觀世音菩薩化現之處。相傳,五代後梁時,有一日本僧人法名慧鍔。一日,到五臺山參禮,見一尊觀音菩薩妙相莊嚴,心想:若日本的同胞也能一睹菩薩聖像,進而禮拜供養,該是多麼殊勝!於是便私自攜走菩薩像,直奔下山。回日本的途中,船經普陀山時,突然浪濤洶湧,海中生出一朵朵的鐵蓮花,阻隔了去路。慧鍔見狀,即在聖像前禮拜懺悔,頓時風平浪靜,船駛近普陀山觀音洞時,安然靠岸,不再前進。慧鍔即上岸,在島上建了一座寺院供奉觀世音菩薩,島上居民稱此寺院為「不肯去觀音院」,此即普陀山成為我國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道場之由來。

娑婆三聖、西方三聖:《地藏菩薩本願經》:「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故知,觀世音菩薩與此方世界眾生特別有緣,也因如此,殿堂之中常見與地藏王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之左右脅侍,合稱娑婆三聖。又,觀世音菩薩亦與大勢至菩薩並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輔佐阿彌陀佛教化眾生,合稱為「西方三聖」。為了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觀世音菩薩現手持金剛蓮華的形象,其頭頂所立的化佛,一般則認為是阿彌陀佛。《悲華經》記載,將來阿彌陀佛入涅槃以後,觀世音菩薩將遞補佛位,名為「一切光明功德王如來」,其所化之土名為「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比現在的極樂世界,更加殊妙莊嚴。

Photobucket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蘗沙「Ksitigarbha」。「地」具有如同大地般安忍不動之意,而「藏」就代表深靜密慮之意,所以「地藏」就是代表具有如大地般廣大悲心的菩薩。當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宮說法時,曾付囑地藏菩薩,要在釋迦牟尼佛入滅後與彌勒佛降生前的無佛世界,留住世間,教化六道眾生。以是之故,菩薩常現身天上、人間及地獄等處,救度眾生,自誓必定度盡六道眾生,方乃成佛,誠如《地藏經》所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中國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薩形像極具特色。一般菩薩之造形多為頭戴寶冠、瓔珞裝飾、身披天衣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薩則為光頭圓頂或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手持錫杖的出家相。由於地藏菩薩發願在無佛的五濁惡世中,應化現身以濟度眾生,為了使眾生能深信因果、尊敬三寶,是以顯現出家之僧相。

「大願地藏王菩薩」之名的由來:地藏菩薩所以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是因為從久遠以至今日,其悲心大願就是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度化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反應了地藏菩薩的大悲願力。菩薩在過去生,就曾發此弘願。無量劫以前,有一佛土,其佛號「一切智成就佛」。一切智成就佛在未出家以前,是一個小國的國王,地藏菩薩則是其鄰國的小國王。二王相交甚篤,一齊學佛,同以十善,利益子民。然而附近其他國家的人民,心性倔強,多造惡業,不修善法。看到如此的景象,其中一王即發大願:「願我早成佛道,普度群生。」另一國王則發願:「若不先度盡罪苦眾生,令得安樂以至菩提,自己絕對不先證佛果。」不久,發願早成佛道的國王出了家,精進修行,速證佛果,號一切智成就如來。而發願度盡眾生方成佛道的國王,直到今日,仍是難行能行,本其初衷,不辭艱辛地度化難調難伏的眾生,他就是大願地藏王菩薩。

悅地利女、光目女救母:依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記載,久遠以前,在覺華定自在如來的年代,地藏菩薩曾為婆羅門女。她的母親名叫悅地利,不但不信因果,還修習邪門外道,顛倒是非,並造殺生業,所以死了之後立刻墮到地獄受大苦難。婆羅門女子非常孝順,不忍心見到母親在地獄受苦,於是變賣了所有的家宅財產,買了許多香燭花果,到各佛寺去布施供養。因為她至誠恭敬,一心稱念佛號,她的母親承孝女布施供養的功德力,故得以出離地獄的苦難,升天享福。另一記載,是在過去清淨蓮華目如來的年代,地藏菩薩也是一名孝女,名叫光目。她的母親生前貪吃小魚小鱉。光目知道母親因為殺生的緣故,所以死後一定是的三途惡道的果報。有一次,藉供僧的因緣,光目懇請應供的阿羅漢入定觀察,果然看到母親在地獄受苦。於是光目發大誓願:「從今以後至百千萬億劫,所有地獄及諸惡道的罪苦眾生,我都誓願救拔,直到他們盡皆成佛,然後我才成正等正覺。」由於光目廣大的願力,她的母親終於得以脫離惡道,並於往後無數劫中皆出生於無憂國土,最後也將圓成佛果,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地藏菩薩的大願、孝心及深信因果、仰敬佛法等行持,實為修行學佛者所當倣效之楷模。

九華山道場因緣:相傳唐高宗時,新羅國 (朝鮮) 僧人金喬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而安徽九華山則是地藏菩薩說法的道場。金喬覺,出生為新羅王族,相貌奇特,頂骨高聳,穎悟異常,後來剃髮出家為僧,法號地藏。地藏比丘出家以後,即攜帶白犬善聽,航海來華,看到九華山狀如蓮花,峰巒俊秀,山川幽奇,便選擇了一個平坦的巖洞,潛心修行。有一天,地方士紳諸葛節與一班村老,登山賞景遊樂。不期然地遇到巖洞中閉目禪坐的地藏。地藏生活清苦,僅以山中的白粉土充飢裹腹。諸葛節經詢問得知地藏原為新羅王子,遠來求法,深愧未盡地主之誼,於是發心倡議為地藏建造禪寺。當時九華山的土地多為閔讓和所擁有。閔公素信佛教,樂善好施,得知捐地建寺一事,即對地藏說言:「九子山頭的土地,隨您取用。」地藏卻說:「只要一袈裟的土地就足夠了。」說完,即將一領袈裟擲向空中,袈裟一展,遍覆九華群山。閔公見到這般景象,甚為歡喜,不但捐地建寺,而且還遣公子隨地藏出家修行。之後,閔公亦拜其子為師,出家為僧。地藏住錫九華,弘宗演教。於九十九歲之際,跏趺圓寂,肉身置於石函中,三年不壞,顏貌如生。後人迎其肉身入神光寶塔,一路上只聽到骨節動搖如金鎖撼鳴的聲音,誠如經中所記載的:「菩薩骨鎖,百骸鳴矣。」後人禮拜地藏肉身的功德,也如經中所示,不可思議。由此,世人認地藏比丘為地藏菩薩之應化無疑,廣塑雕像頂禮膜拜。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2011年7月25日星期一

本週(7/25-7/31)最夯幸運星星座

☆最有談甜蜜戀情機會的星座:天蠍座、射手座


天蠍座:發現有蠻多的異性會在自己的身邊出現。不過,可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如果不是自己喜歡的,那麼就不要去招惹。千萬不要一時興起,到時候惹麻煩上身。


射手座:在戀愛運上還不錯哦!而且可能會遇到和自己興趣相符合的對象,感覺上是一個具有「心靈默契」的組合。要注意的是:不要和以前分手的情人聯絡。

☆要注意人際關係的星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


雙子座:是一個必需和所有人保持良好關係的一週,就能有著「無限發展空間」的機緣出現。不論在財運、工作和事業上都是一致的。


巨蟹座:可能在工作及人際關係上有障礙,是需要克服的,不要把自己給藏起來了,要拿出強烈的改革心及高工作效率,去表現自己,如此才能重新得到別人的信任。


獅子座:在本週要特別注意週圍的人;因為,某些人可能是有目地的,甚至是要借你之手去做對別人不利的事,這些都要小心預防。省得引起別的誤會。


☆最要注意自身健康的星座:牡羊座、處女座


牡羊座:本週似乎不論身、心方面都有壓力,而且覺得累了。但,還好心情算蠻愉快,努力是有收穫。不過,老話一句,仍舊要注意身體的健康,紓解壓力。


處女座:是個有著壓力和困擾的週期。因此,一定要保持頭腦的清楚,不然會出錯的哦!這對向來嚴格要求自我的處女來說:會心情不好。


☆宜守不宜攻的星座:水瓶座


水瓶座:在本週你是一個不適變動的時間。最好把自己的事情由裡到外好好檢查一次,看有沒有沒做好的,把它完成。守住原有的成果,這才是上策。


☆有變動機會的星座:雙魚座


雙魚座:是一個可以衝刺的階段。因此,放下一切以前的情緒,去把握眼前的機會。當然,你一定要全心衝刺;因為,機會是變化快速。


☆最要主動出擊的星座:魔羯座


魔羯座:在本週遇到的每件事都要搶著去做,才能拿到發球權。當然,在努力及佈屬之後,就是等著看結果,千萬不要太過於心急了哦!


☆最有財運的星座:金牛座、天秤座


金牛座:本週是不論在事業或感情上都要採取主動的一週。尤其在工作上有很多不錯的想法,要主動的提出來,會有不錯的回收哦!!


天秤座:在工作場合是有機會出頭的哦!因此,所有心思必需要放在正事上。而且只要生活、工作都屬於穩定;那麼,自然會有帶財的機會出現。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兩隻老鼠

在一個遙遠的國家,有兩位非常出色的木匠,他們的手藝都很好,難以分出高下。

一天,國王突發奇想:「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好的木匠呢?不如我來辦一次比賽,然後封勝者為『全國第一木匠』。」

於是國王把兩位木匠找來,為他們舉辦了一次比賽,限時三天,看誰刻的老鼠最逼真,誰就是全國第一木匠;不但可以得到許多獎品,還可以得到冊封。

在那三天裡,兩個木匠都不眠不休地工作,到第三天,他們把雕刻好的老鼠獻給國王,國王把大臣全部找來,一起做本次的評審。

第一位木匠刻的老鼠栩栩如生、纖毫畢現,甚至連鼠鬚也會抽動。

第二位木匠的老鼠則只有老鼠的神態,卻沒有老鼠的形貌,遠看勉強是一隻老鼠,近看則只有三分像。

勝負即分,國王和大臣一致認為第一個木匠獲勝。

但第二個木匠當庭抗議,他說:「大王的評審不公平。」

木匠說:「要決定一隻老鼠是不是老鼠,應該由貓來決定,貓看老鼠的眼光比人還正確呀!」

國王想想,覺得道理,就叫人到後宮帶來幾隻貓,讓貓來決定哪一隻老鼠比較逼真。

沒想到,貓一放下,都不約而同地撲向那隻看起來並不像老鼠的『老鼠』,使勁的啃、咬、搶、奪,而那隻栩栩如生的老鼠卻完全被冷落了。

事實擺在眼前,國王只好把『全國第一』的冊封給了第二位木匠。

事後,國王把第二個木匠找來,問他:「你是用什麼方法讓貓也以為你刻的是老鼠呢?」

木匠說:「大王,其實很簡單,我只不過是用魚骨刻了隻老鼠罷了!貓在乎的根本不是像不像,而是那腥味呀!」

人生的競賽往往是這樣,獲勝者往往不是技巧最好的,而是最能接近對方的心。

---------------------------------------------
報長的話:
同樣的一篇故事,相信看完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吧,有人或許會覺得,第二個木匠言之有理,有人則會認為他是耍心機,而這都在於每個人的立場和觀念、甚至是利益衝突上而有所不同。

對,第一個木匠來說,評比誰是最厲害的木匠,比的是雕刻刻工,當然誰刻的最栩栩如生誰才是贏家,而第二個木匠卻耍心機,利用巧辯要求由貓來評比而贏得優勝,其實貓咪那分辯的出誰刻的好,貓咪眼裡看到的是吃食而已。

因為第一個木匠在這種情況下落敗,所以有些人會認為這才是不公平,對方太奸詐。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

四面佛由來

四面佛

根據佛經裡面記載,在十方佛、菩薩的世界哩,遍佈無量無數億的天上人間。四面佛「大梵天王」統御欲界、初禪天界及我們居身的世界。大梵天王不僅是人類的神,也是欲界、初禪天界的一切天神。阿修羅(妖魔鬼怪)及一切世界中財富的主宰。

大梵天王(四面佛)之出身,說法很多,但根據泰國神史書記載是,當宇宙洪荒時代,安達目蒲神(創造之神)擬造一切,遂先創造水,使地球上一片汪一洋;然後將植物播於水中,但植物卻長一隻金蛋,其後金蛋破裂,大梵天王就從蛋中出生。因大梵天王生於金蛋中,故又有「金胎」之稱。

其後,大梵天王自分為兩部分,一為男性、一為女性,然後誕生了大自在天王,韋力王、目努薩哇珍蒲王(人類始祖),亦即是第一位創造人類之神,於是人遂繁衍不息。可以說人類之在世界上出現,乃是大梵天王所創造者。又傳說大梵天王層創造一女子,名叫莎都芭,以協助創造動物人類、神仙、魔鬼與各種生靈。

大梵天王(四面佛)
而現今我們所參拜之大梵天王為佛身有四首、四面、八眼、八耳、八臂。一手持令旗、一手持佛經、一手持法螺、一手持唸珠、一手持明輪、一手持權杖、一手持甘露瓶、另一手打手印。其中,手執之法器與手印皆有其深長意義:令旗-代表萬能法力,佛經-代表智慧,法螺-代表賜福,唸珠-代表輪迴,
明輪-代表消災、降魔、驅除煩惱,權杖-代表至上成就,甘露瓶-代表有求必應,接胸手印-代表庇祐。天王之性情溫柔,充滿慈悲、仁愛、博愛、公正這四種正直性格。佛教稱之為婆羅門的「四梵行」,也就是佛教之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所以願降福及濟助一切天神及眾生。

「四梵行」四無量心代表之意義為:

慈無量心:與大梵天王的正面「密達」(METTA)相應,
願一切眾生皆得樂,四海之內皆兄弟,有福同享。
悲無量心:與大梵天王的右面「噶如喇」(KARUNA) 相應,
願一切眾生離苦,濟貧恤苦,拔一切眾生苦。
喜無量心:與大梵天王左面「摩達」(MUTHITA)相應,
見人行善離苦得樂生歡喜心,祝福眾生,有榮一同。
願一切眾生離苦皆得樂。
捨無量心:與大梵天王後面「無別迦」(UBEKKHA)相應,
修慈悲喜三梵行而不執著,恕親平等,不起愛憎,廣披澤恩。

在祈願後,應向四面佛說明,如願望達成時要如何酬神,酬神的方式很多,小願望達成時買束七色鮮花或以請泰國還願舞酬神,即能表達誠心的謝意;如是大願望或較難達成的願望,則認捐泰式木雕大象、守護神作為酬神,當是最大的敬意。因為「象」在泰國是財富和智慧的象徵,也是四面佛的「護佛象」。當然還有具特色的泰式還願舞和祈願舞,或中式歌舞及舞獅的表演,乃至於奉獻香油錢也都能表達誠敬的感恩心意,而且酬神的誠意愈大,往後四面佛加持的福報也會愈大。
大梵天王跟其他佛、菩薩或神明有一最大不同的地方,那便是當您在佛前許過願,事後諸事順利或達到願望時,一定要記得還願,否則四面佛可能會有許多方法,提醒你這善忘的祈福人。


四面佛,顧名思義這尊佛祖有各面,第一面求事業學業,接著求感情婚姻,第三面是保你偏財運,如果要健康就求第四面,據說相當靈驗。

信眾:「有時候求偏財運,有時候求工作不順來求工作,家裡有人生病也會來拜,你求什麼願望就要來還什麼願望,要不然很靈喔,就是會不好。」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