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3日星期六

除夕夜習俗

年 夜 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守   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 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各生肖運程

為方便善信們查找2010年生肖運程所以把全部運程鏈接貼于此

以下為2010年各生肖運程鏈接:



鼠(Rat)

牛(Ox)

虎(Tiger)

兔(Rabbit)

龍(Dragon)

蛇(Snake)

馬(Horse)

羊(Goat)

猴(Monkey)

雞(Rooster)

狗(Dog)

豬(Pig)


Chinese Horoscope 2010 the Year of the Tiger

2010年12生肖短片篇



Real time visitors:






read more...

安太歲的由來與典故

相傳太歲是殷商時代的元帥,也就是紂王的兒子殷郊。紂王之妻姜氏產下一團肉球,於是寵妃妲己像紂王進讒,說正宮皇后生出了怪物,於是紂王便下令將此不祥之物丟棄在荒郊野外,任其自生自滅。奇怪的是,郊外的烏鴉竟自動聚集起來幫忙遮蔽日曬,白鹿也輪流供奶給這團肉球。

不久,正巧金鼎真人經過見到這個奇異的狀況,便用劍將肉球剖開,原來裡面竟包裹了一個嬰兒。金鼎真人將嬰兒抱回水濂洞,交付賀仙姑哺育扶養,並給他取名「金哪吒」。又因為他被丟棄在郊外,乳名就叫做殷郊。
殷郊七歲時,賀仙姑將這件事情的經過及他的身世一五一十的告訴殷郊,而他的母親,早因為妲己的陷害跳樓身亡。

殷郊知道事情真相後,既悲傷又痛苦,於是請求金鼎真人准許他為母報仇,隨後便取了八寶洞中的斧鉞金鐘,前往牧野協助周武王伐紂。

適逢紂王營中將士陣前倒戈,自相殘殺,殷郊趁亂趕到摘星樓活捉妲己,將她抓了去見周武王,接獲命令後,隨即把妲巳劈死。玉皇大帝見到殷郊孝節忠義,而且英勇斬妖,於是封他為太歲殷元帥。

古人發現木星由西向東十二年繞天一周,所以用來紀年。這就是歲星紀年法。但是歲星運行的軌道和人們熟悉的十二星辰的方向和順序正好相反,歲星紀年法應用起來很不方便,因此,古代天文學家便設想出一個假歲星喚做「太歲」,和真的歲星背道而馳,這樣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順序一致,用以紀年,就成了「太歲紀年法」。這假想的歲星後來被神化了,而且成了眾神之魁。在中國傳統的擇吉術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此可知沿襲已久太歲的禁忌是由一顆虛構的歲星發展出來的一套虛構的神煞系統,因此今日我們應從研究民俗的立場,而非崇信的角度來看待太歲;然而趨吉避凶是人之情常,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是如此,但是我們更該記得一句古諺:「避凶不如趨吉,擇日不如選時,選時莫若積德。」

太歲神煞系統中有善神與惡神,但是善神只有奏書、博士、歲德、歲德合、歲干合、歲枝德六位。這幾位善神所值的時辰,所臨之方位,基本上是有宜無忌,萬事大吉。但是其力量大小和側重的方向不同。

歲德的力量最大,據《會門經》所言:歲德「所理之地,萬福咸集,眾殃自避,應有修營並獲福祐。」歲德主剛,歲德合則主柔,二者雖然同屬上吉德神,因其有剛柔之不同,用時應該注意內事、外事的區別,以進行擇日。

歲枝德,據《神樞經》說:「歲枝德者,歲中德神也。德者得也,得福之謂也。主救危而濟貧。所理之方,利興造動土眾務。」似乎是太歲門下唯一濟貧扶弱的神靈。

奏書和博士,一個在太歲門下掌管書記,一個管檔案。向祂們祭祀求福,褒進賢能,尤其容易如願。

除此之外,所有的神煞,都是惡神。在它們所值的時辰,所理的方位,一般都不能興工動土,其它如嫁娶、遷移遠行,開市等大事、吉事,最好也要迴避。例如:
力士:主瘟疾。
喪門:主盜賊、遺亡及死喪之事。
官符:主有獄訟之事。
畜官:主損六畜及傷財。
白虎:主有服喪之災。
黃幡:主有損亡。
豹尾:主破財物、損人口。
病符:主災病。
死符:主死亡。
大耗(歲破):主錢財破散。
勢煞:主有劫盜傷殺之事。
災煞:也主病患。
歲煞:主傷子孫六畜。
伏兵大禍:主有兵傷刑戮之咎。
歲刑:主有爭訟。
大煞:主有刑殺。
金神: 尤其凶險,主管兵戈、喪亂、水旱、瘟疫,不但個人遭災,還會殃及整個社會。
小耗: 為禍較小,但是也會有虛驚之事,讓人心神不寧。
吊客: 輪值之時辰或方位,不能興造,連同求醫、弔孝、送喪之事也不能做。

歲破是「太歲所沖之辰」,又稱大耗,意思就是被太歲沖擊而破散。

大將軍是太歲手下的大將,「統御威武,總領戰伐」,二者所當之方位都不能興造遷徙嫁娶遠行。但是倘若命將出師,攻城征伐,卻很吉利。不過,要注意的是歲破可向不可沖,大將軍可背不可向,要是搞錯了方向,也會招致禍殃。


這個傳說源自漢代,傳到後世愈禁愈嚴,愈來愈繁瑣,凡是太歲所在的方位及相反的方位,都不可以動土營造,凡是違反這個禁忌的人,就會招來災禍,遭到惡運。後來就慢慢轉變為比喻觸犯凶惡的人,以致於遭到禍殃的成語,

其實不可動土營造和凶惡不講理,這兩點分別描述了民俗傳說中太歲星君的性格;中國傳統的選擇術(擇日)也把太歲納入趨避的考量之中,仔細翻翻黃曆就可以看到太歲和太歲旗下的各個神煞的身影。

太歲又名『歲神』,一般我們稱為『歲君』,祂是所有的神之中最有權力的神,又有『年中天子』之稱。太歲神以六十甲年而分總共有六十位,從甲子年的『金赤太歲』到癸亥年的『虞程太歲』,依照著我們六十甲子年輪流當值,就像颱風一樣,所以,當值的被稱之為『值年太歲』。

  在民間,對於太歲卻有兩種『犯沖』的說法,一種叫『年沖』,另一種為『對沖』。所謂年沖是指『生肖之年』,譬如:屬鼠的遇到鼠年,屬牛的遇到牛年,屬虎的遇到虎年等,就會沖到值年的太歲君,那麼就如民間俗云:『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太歲年令來,無病恐破財』。所以一般年沖到的人,都會安太歲以期待『逢凶化吉』,年令平安。而所謂『對沖』之說,是指自己的生肖,再加上六年,例如屬鼠的遇到馬年,屬牛的遇到羊年,屬蛇的遇到豬年等,也必須要安太歲,才會諸事順利。

   由於太歲神位高權重,所以人們都對祂敬畏有加,深怕觸怒了太歲君會對自己不利,所以,為了避免得罪太歲神,善男信女們在生年遇到與太歲『相沖或對沖』之年,都會安奉太歲神,以求一整年都平安順利。

  事實上,安太歲又叫『鎮太歲』,也就是利用太歲符咒去安鎮太歲神,這方法有利有弊,因為,安太歲就如用『金鐘罩』把自己蓋住,雖然有『百毒不侵』之功效,卻也有『百利不近』的缺憾,每個人的太歲之年,不一定都是霉運當頭,有時候運勢不錯的人,還是會有不錯的發展,可是卻由於『安了太歲』,雖然『百毒』不侵卻也『好運』無法接近。



Real time visitors:






read more...

2010年2月12日星期五

2010虎年12生肖運勢短片

所謂日日月月花相同,歲歲年年運大不同~虎年里12生肖的朋友運勢又如何呢??

**此短片僅供參考**

此篇12生肖短片是小格制作并分享發布于Facebook & 慈仙壇天地,由于小格嘗試制作~歡迎大家指點評論

新春里也歡迎大家到慈仙壇廟里參與虎虎生威~2010年蓮花轉運祈福燈會



虎年鼠運程



虎年牛運程




虎年虎運程



虎年兔運程



虎年龍運程



虎年蛇運程



虎年馬運程



虎年羊運程



虎年猴運程



虎年雞運程



虎年狗運程



虎年豬運程



----------------------------------------

慈仙壇:歡迎轉貼,請注明出處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如何拜五路財神?



什麼是五路財神?

民間信仰的“五路財神”,是以『武財神』-『趙公明』為首。大多來自於【封神演義】的傳說。

趙玄壇,姓趙名朗,字公明,是道教中的大尊財神,「玄壇」是指道教的齋壇,也有護法的之意,故稱祂為趙玄壇,其流傳事蹟頗多且廣,在坊間信奉很多,以求多財多祿。

趙公明催快財

趙公明是一位神通廣大的武財神,有驅邪斬妖,除瘟剪瘧、催財進寶等等的功能。而且祂的個性強悍而急,辦事效率特別快,加上祂手下有四名招財進寶使者,可謂神強馬壯,托祂們「辦事」效應會特別快速,因此最合做生意或渴望改善經濟環境的人仕奉祀。

坊間所奉的趙武財神像造型很多,現今大多黑面濃鬚,粗眉大眼,形態威武,頭戴盔冠,身披甲袍,腳穿長靴,右手執鞭,左手捧聚寶盆盛載元寶、寶珠、珊瑚等奇珍財寶,端坐虎背之上。有畫像、金製、銅製、瓷製或用其它材料製造,亦有很多人求取「趙玄壇財神符」貼在神案恭奉。

趙玄壇神誕(農曆): 三月十五日 九月十五日

趙公元帥浩氣長存,玉帝嘉其為人,封其聖號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真君”合四路財神兄弟稱為『五路財神』。

『五路財神』為

天官中路武財神『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趙公明,

天官東路武財神『招寶天尊』-蕭升,

天官西路武財神『納珍天尊』-曹寶,

天官南路武財神『招財使者』-陳九公,

天官北路武財神『利巿仙官』-姚少司。

『五路財神』掌管天下四方財庫,買賣求財;『五路財神』能宜利和合,但求公平公正。其為司財和與人致富的功德,深為世人商賈最崇信的神明。

為什麼要拜五路財神?

誠心祭拜祈求五路財神爺,望能保佑祈求者財源廣進、利路亨通、大發利市、好處多多,但切莫忘記自身還需多行善事。

如何拜五路財神?

祭拜時間: 正月初五

準備供品:三牲、水果3樣、酒三杯、糖果、壽金、刈金、土地公金、五路財神金。

祭拜方法:

通常由店家或公司自己選一個吉時開張,若店裡或公司有供奉財神就與一般拜神方式相同,或者可以另外放一個桌子擺供品。如果沒有,那就像一般拜土地公的方式,向門外拜即可。

手持三炷香

口唸:焚香虔誠奉請五路財神,到下界弟子OOO家住OO縣OO市OO路OO號O樓,接受弟子祭拜,如果五路財神已經到位,請賜下界弟子OOO金杯一杯……如果無杯?重新再請一次,直到有金杯為止‧

之後向五路財神稟明

奉請五路財神,今日下界弟子OOO家住OO縣OO市OO路OO號O樓,在此準備了三牲水果、金銀財寶,虔誠恭請五路財神爺享用,並且能夠保佑弟子OOO,財源廣進,事事順利,四時無災,八節有慶,弟子OOO感恩不盡。

再一次擲杯請示五路財神,問祂是否歡喜願意保佑‧直到五路財神允杯為止。斟酒三巡後,擲杯問五路財神是否可以出去〝燒化金銀財寶變化為黃金,當五路財神有賜杯應允時,再將紙錢燒化即可。

拜完之後,燃放鞭炮,可以讓生意一開張就喜氣洋洋,而且氣勢不凡。



Real time visitors:






read more...

2010年2月11日星期四

除夕「守歲」的習俗和傳說

在歲末,最大的節日就是除夕和新年了。除夕是指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民間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它與中國新年(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有舊歲至此而除,迎接來年新歲的意思。

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如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夢梁錄》捲云:「十二月盡,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家不論大小戶,俱灑掃門,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萬歷嘉興府志》:「臘月,鄉人以朱墨圖面,跳舞於市,行古禮。除夕,易門神、桃符、春貼,井皆封,爆竹、紫,設酒果聚歡,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除夕守歲,始自南北朝。守歲俗稱「熬夜」,即在除夕之夜,達旦不眠。據傳說,遠古時侯有一種兇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臘月的最後一天夜裡出來吞食人畜。後來,人們發現它怕火光和爆竹聲,於是人們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燒青竹,使其發出爆響,使年這個怪物不敢出來為非作歹。這就是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習俗的來源。在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之夜,尚有「辭歲」,置、送「壓歲錢」之習俗。《燕京歲時記》:「凡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除夕「守歲」的習俗和傳說

在中國傳統新年的習俗中,有除夕守歲一說,即「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大年三十除夕夜,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然後點起油燈,圍坐火爐旁閒聊,通宵守夜,等著新年到來。


 據史料記載,這種除夕守歲的年俗最早見於魏晉南北朝,西晉周處的《風土志》說: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也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的記載,之後,守歲風俗日盛,到唐代,太宗還賦詩「守歲」: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守歲意味著辭舊迎新,讓燈火將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預示著來年吉祥如意。而在古時,老年人守歲有「辭舊歲」之意,年輕人守歲則可為家中長者添壽。所以這是中國人很重視的風俗,人們一定要在大年三十趕回家團圓,這種年俗一直流傳至今。


 「熬年」是守歲的另一個稱呼,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很久以前,上天感念人間疾苦,便在大年三十打開天門向人間散發金銀,屆時地上的石頭回變成金銀,但要求人們不能貪心,要將見到的金銀放置屋內,且天亮才可開門。


  
在一個村莊中住著兄弟倆,哥哥心術貪婪刻薄,弟弟則忠厚善良。這年除夕,兄弟倆都在家中等待天門開。等了很久,哥哥十分不耐煩,心想:「最好我能多弄一些金子。」便起身到院中將很多石塊搬到門口,準備天門一開,便搬進屋內。而弟弟則心平氣和地等待。


  
終於天門開了,院中的石塊果然變成了金子銀子,哥哥衝出房門,將大多數金銀搬到自己房中,而弟弟只是搬了一些而已,放入籃子。哥哥在房中看著滿屋的金銀,心花怒放,便開始盼著天亮。盼著盼著,天總是不亮。哥哥等得不耐煩,便不顧「天亮才可開門」的規矩,跑到院子裡看天,等他回到房中,發現所有的金銀又變回了石塊。而弟弟則等到天亮了,打開籃子,滿籃的金銀爍爍閃光。


  
後來,人的道德開始下滑,像哥哥一樣貪婪的人越來越多,上天為了懲戒人,便再也不開天門了,但人們總是存著僥倖心理,癡心地「熬年」等待著。漸漸的,人們便將其作為一種習俗繼承下來。


  
傳說畢竟是傳說,但由此可見,人只有心存善念,方可得到上天的眷顧。



農業社會的過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俗稱「入年關」是大致上從十二月廿四日開始至正月初五。


  
到了臘月廿四日送灶後 , 過年的氣氛更是一天比一天濃 。 似乎空氣中就可以嗅出絲絲興奮的氣息 。 到了除夕這一天 , 分散各地的遊子一定會風塵僕僕的趕回家來團聚。在家的成員也一定要等會全家都到齊了,才能開動。



在過年前我們常看到很多地方新春揮毫寫春聯,免費分送給民眾,或是現場還提供文房四寶,有興趣的民眾也可以當場獻藝,揮毫寫下對新年的祈福春聯,為年節討個好彩頭。台灣各地都有辦新春揮毫送春聯活動,竭誠歡迎大家前來體驗一場與眾不同的迎春饗宴。


  
但最熱鬧的時候是在過年前兩個星期;到除夕前一天。通常家裡的婆婆媽媽會利用這些這過年前的兩週時間去採買家中的年貨所需,因應過年期間一些店家歇業的困擾。從農曆 12 月中開始 , 家家戶戶便準備過年 。



過年有許多傳說 , 但是其主要任務是除舊佈新來迎接新的一年 , 因此在送灶神回天上後 , 就得準備大掃除把環境整理 大人小孩都有得忙, 將過年時所需要的各種民生用品 , 並且還要在居家內外貼新的一幅春聯 、 門簽及年畫 、 佈置廳堂 , 以增加新春的喜氣 。


  
關於過年的一些習俗和由來和故事相傳從前深山住一隻年獸,每年最後一天都會下山來吃人,有一年,年獸又下山作怪,村民紛紛走避,那時剛好有有位大嬸在廚房燒柴火,燒到竹子,竹子因內部構造的緣故,燃燒時產生﹂碰!碰﹁的爆裂聲,年獸聽見,嚇的跑回深山。



於是人們每年在年中最後一天子時都會燃放鞭炮來嚇走年獸,並且整夜不睡、守歲,以防年獸回頭,保護村民安全。


  
除夕是到底是什麼,除夕要做什麼,除夕又有神麼意義嗎,為什麼要叫除夕呢?跟大家來簡介所謂「除夕」由來,其中「除」字代表「去」、「交替」的意思,所以除夕夜人們皆要除舊佈新,將舊歲除去,換上來年的新歲。除夕當日午後,各家張燈結綵,每家備牲醴、菜碗、粿類祭祀祖先和神明, ... 除夕有很多傳統民俗的活動 。



除了祭祖先 、 拜天公 、 吃年夜飯 、 給壓歲錢外 , 有些臺灣家庭 , 在吃過年夜飯後 , 除夕 是一年的最後一天 , 具感恩及全家團圓的重要意義 。 當天下午 , 家家戶戶都要辭年 , 以感謝祖先 ...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具感恩及全家團圓的意義。當天下午,家家戶戶都要辭年。以感謝祖先及神明的這一年來的保佑。除夕夜,異鄉遊子一定會趕回家團聚,吃完年夜飯,是小朋友最期盼的時後,因為可以拿長輩分賞的壓歲錢。



Real time visitors:






read more...

2010年2月10日星期三

 春 节 的 禁 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 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
  语言方面:

  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行为方面:
  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上两句吉祥的顺口溜(如"缶(瓷器)开嘴,大富贵"等)来弥补。

  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 断炊之虞。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因为潮汕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士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与此同时,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岂不意味着财气外流?近年来由于用上了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因此,盖井禁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认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择。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一、 過年除夕夜晚上不能曬衣服、掛濕的衣物、內衣褲,第一是對天公不敬,第二是會給厝內財運不佳。

二、 過年除夕團圓夜,打破碗盤時,都得用紅紙包起來,代表歲歲平安,待初四後再丟棄即可。

三、 除夕夜睡覺,禁止小朋友踩踏到床上的枕頭,會帶給睡那個枕頭的人年運不佳,萬一有此事發生,請勿打罵小孩,將枕頭拿到自家門口外,用一支梳子在枕頭上下各梳七次,便可化解。

四、 除夕夜睡覺時,無論天氣多冷,建議一定要將窗戶打開一些,讓空氣流通,此為讓穢氣送出、接入鮮氣,如此才能真正達到「除舊迎新」的習俗。

五、 新春期間,任何一個門的門檻都不能踩,尤其到親友家拜訪絕對不能踩到,對親友或是自己的氣勢都不好。

六、 農曆元月初一至初四,習俗上掃地要由外往內掃,不要把財氣掃出門。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9日星期二

什麼是<初五 隔開>開張 迎財神?

民間習俗正月初五,是撤供的日子,俗稱「隔開」。因為從這天開始要把除夕時拜年用的供祭品如春飯、年糕、柑仔等撤去,開始恢復正常生活狀態,不再用甜料、甜茶招待客人。據說盛春飯的碗底,如果有濕氣,今年將會多雨;如果碗底乾乾的,今年不但雨水不多,恐怕還會有乾旱。而將春飯炒油保存,據說可以治療小孩痢疾和氣喘病。而從初一累積下來的垃圾,也可以從屋內清掃到屋外。總之,正月初五須完成除舊佈新的工作,隔絕年節,這天農人下田,商家開店,故稱「隔開」。..............以上摘錄民間習俗.........................



但『隔開』真的只是這個意思嗎?另一首民歌稱『初五人隔開』,這裡加了一個人字,這可了不得,意思不一樣了,是人要隔開,跟誰隔開,看來是跟鬼神隔開。昨天初四說到接神,其實接神是在夜間,尤其接財神,因此正月初五為牛日,俗稱財神日。看來隔開原本意義是迎神要眾人迴避,在古時接神是神聖秘密的事,眾神明下降,陰重的人承受不起,要隔開,煞重的人,神明不喜要隔開,而且從臘月二十四送神到正月初四接神,共 11 天內人神不分,所以初五也要人與神隔開,過正常的日子了。



另外還有些地區有『送窮』的習俗,初五日將家中垃圾掃起,剪一紙人做婦人狀,手持小掃,肩負紙袋,內盛糇糧,放入箕內,稱之『五窮娘』,一起送至路上。這習俗有意思,又來了,看接財神後,要將家裡污穢的東西,不吉利的東西,通通掃一掃送出門,把窮送走,把財迎進,前面民間習俗要從內掃到外,要除舊佈新,的習俗就有意義了,所以當然是隔開,隔開貧窮與不吉。



這樣就可看出做完這些儀式後,店家要開張做生意,開始回復正常的日子,因此就以初五這天為界線全國各商店及公司行號從初五開始到二十,選擇黃道吉日,在鞭炮聲中陸續開始營業(開市或開工)。開張是商店的一件大事,商家往往會在招牌上繫上紅綵,張貼用紅紙書寫的如「開市大吉」、「招財進寶」、「生意興隆」之類的吉祥字句,有時還會來個新春大減價以招徠生意,或發放員工紅包慶祝,或設筵招待親友和老主顧。開張、開工時,照例要供奉牲禮、焚香、燒金紙、放鞭炮(爆竹要越長越好,因為爆竹越長越能大發利市)祭拜一番,慶祝開張(開工) 大吉。



另外商店、工廠之所以選在大年初五這天作為開市、開工的好日子,跟今天是「五路財神(偏財神)」的生日有關,財神分五福;分別是「福、祿、壽、喜、財」。



看來初五主要是商家開店及上工的日子,農人要下田就看過年時的節氣及處在甚麼地方了,以今年為例,年過的晚,立春後 13 天才過年,初二就雨水了,所以在南方,初五下田也是著時,但若過年在二月初(明年),一月中,那還冷的很,農人下田做甚麼呢,在北方,過年時節天寒地凍,那就更不必下田了,看來初五下田是南方的習俗啦。



Real time visitors:






read more...

2010年2月8日星期一

春節的食俗

春節在以往可說是一年中飲食最不虞匱乏的時候了,因此春節的飲食習俗除了追求食品的美味之外,更重要的意義在祈福驅邪。除了家人之間相互飲酒祝福外,也會擇日邀請親戚朋友前來「喝春酒」,共同沾染春節的喜氣。春節期間不管招待客人或是自己享用的食品,都要討個好彩頭,在此這段期間吃的菜都有相對應的吉利話。例如;


吃年糕代表年年高昇;

吃菜頭代表好彩頭;

吃魚代表年年有餘;

吃長年菜代表長壽;

吃餃子象徵財源廣進;

吃湯圓表團圓;

吃鳳梨象徵旺旺來等等。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7日星期日

春節的習俗

我國各地的春節習俗,基本上大致相同,偶爾有日期上的差異。一般而言,從初一到初五,所有的商店都休市五天,農民也不下田耕作。為了求取新年的好兆頭,從初一到初五人們要遵守許多的禁忌。例如:小孩不准哭鬧,如果小孩犯了錯,也不能加以打罵。不准打破碗盤,萬一不小心打破了,要趕快說「碎碎(歲歲)平安」來化解凶災。新春期間也不準動刀剪(代表凶殺及口舌之爭)。不准掃地、到垃圾,以免將一年的財富都掃出去。

中國人喜歡熱鬧,逢年過節更是喜氣洋洋。許多民俗遊藝,便依附在節日的喜慶和迎神賽會中,其中最常見的算是舞龍與舞獅。踩高蹺、噴春及跳財神,皆是具有傳統特色的賀喜活動。

(一)貼春聯

春聯又名「對聯」、「門對」、「對子」等,是春節時貼在門上或楹柱上的吉祥語,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它是中國獨創的一種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無不貼春聯慶賀。鮮紅的春聯,抒發了人們美好的願望,點綴出一派盎然春色。

春聯起源於「桃符」。最初是用桃木雕刻出「神荼」、「鬱壘」這兩個神像,掛在大門上,用來鎮妖避邪。 後來,大概由於雕刻神像太費時,就用兩塊木板,畫上神像來代替,叫做「桃板」。再以後進一步簡化,只在桃板上寫上「神荼」、「鬱壘」的名字,往門上一掛就完事,叫做「桃符」。這種春節掛「桃符」的習俗從戰國延續到唐代。到了五代,桃符仁才出現春聯語,代替原來的「神荼」、「鬱壘」的字樣。

桃符改稱為「春聯」和用紅紙寫春聯,都是開始於明代。因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歡春聯 ,所以朱元璋大力提倡,及後春節貼春聯便成為一種風俗,流傅至今。

(二)放鞭炮、燃焰火

春節期間,無論是繁華的城鎮,還是偏僻的鄉村,「辟辟叭叭」 的爆竹聲此起彼伏,給節日增添熱鬧的氣氛。

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放鞭炮慶賀春節,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鞭炮起源於 "庭燎" 。所謂 "庭燎" 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火把,由於竹節?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就會發出「辟辟叭叭」的響聲,古人稱之為「爆竹」 。初初燃放爆竹是為了驅逐山臊惡鬼的。後來,人們為了過一個平安年,便於 「正月初一」 ,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
稱為「平安爆竹」。

(三)貼年畫

按照中國古老的風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精心美化自己的住舍,除了在屋內牆壁上貼嶄新的年畫,給人以春意融融、喜氣洋洋的感覺。

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繒畫藝術,它是伴隨春慶祈年和驅兇避邪的活動而產生的。年畫起源於門畫與桃符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門畫最初的題是門神,據南朝《荊楚歲時記》中記 :「正月一日,繒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眾所周知,世界上本來就沒鬼,然而人們通過年畫來祈求全家平安吉利的願望卻是可以理解的。

(四)舞龍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是漢民族傳統的舞蹈形式之一。
每逢喜慶節日,各地都有舞龍的習俗。

舞龍起源於漢代,經歷代而不衰。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 。到了唐宋時代 , 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現形式。

關於舞龍的來歷,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藥物都吃了,仍不見效。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大夫摸脈後甚覺奇異,問道:「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藥,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向大夫說:「只要照我的樣子紮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人們便以為龍能興雲佈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並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五)舞獅

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它與舞龍一樣,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又是一種春節的慶典活動。

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

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獅子的造型、式樣、顏色多與北方獅不同。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密妞扣的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舞獅者全身。舞獅要使出渾身解數。

人們為甚麼特別喜歡在春節時舞獅呢?相傳明代初年,廣東佛山出現一頭怪獸,每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後來,有人建議用獅舞來嚇唬怪獸,果然奏效,那怪獸逃之夭夭。當地百姓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節便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消災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總之,春節是一個象徵興旺發達、催人發奮圖強的節日,是一個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節目。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