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0日星期六

正月初七 人日

大年初七 人寿年丰



初七是人日(根源於道家的說法,到漢朝已非常流行),亦稱為七元。東方朔的占書云:「歲後八日,正月初一占雞,二日占犬(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穀…」,故初七稱為人日。

「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兩漢魏晉時,人日是一個重要的日子,用彩紙或金箔紙剪成人形,貼在屏風上可保人口平安,也有人把它戴在髮間,既是裝飾也可以避邪。

人們相信正月初七,如果天晴,則表示人丁興旺。臺灣地區的人家在神祇前點七支蠟燭,供奉生果三至五包,以麵線為祭品,祭祖拜神,祈求一家人都能長壽,以「芹菜、薺菜、菠菜、青蔥、大蒜、蒿菜、芥菜」等七種蔬菜在人日混食,可袪病避邪,此即所謂過七元。

這種在漢以後才發展出來的七草羹儀式,並沒有廣泛地流傳下來,到唐時可能已演變成五辛盤,選五種有辛辣味的生菜切細絲來吃;而七草的儀式傳到了日本變成七草粥,到今天仍是重要的慶典。

又有傳說:人日多陰。好像天穿了洞,要幫它補一補,以免天雨成災,所以要煎些鹹的或甜的(如年糕)去祀神,叫做「補天穿」。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19日星期五

正月初六 挹肥



初六是馬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開正以來,廁所中的糞便累積,直到今天才可以清除,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無此俗。

另外,初六係「清水祖師」的祭日,清水祖師又稱黑面祖師或落鼻祖師(因當地有災禍時,清水祖師就顯聖落鼻);每年正月初六日萬華的祖師廟便舉行盛大的慶典。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18日星期四

正月初五 隔開 開張 迎財神





正月初五為牛日,俗稱財神日,春節的氣氛漸淡。初五亦稱「隔開」,從初一到初四已經整整放了四天假,元旦以來的熱鬧與遊興應到此告一段落,到初五又要回到原先的工作崗位,因此就以初五這天為界線全國各商店及公司行號從初五開始到二十,選擇黃道吉日,在鞭炮聲中陸續開始營業(開市或開工)。

開張是商店的一件大事,商家往往會在招牌上繫上紅綵,張貼用紅紙書寫的如「開市大吉」、「招財進寶」、「生意興隆」之類的吉祥字句,有時還會來個新春大減價以招徠生意,或發放員工紅包慶祝,或設筵招待親友和老主顧。開張、開工時,照例要供奉牲禮、焚香、燒金紙、放鞭炮(爆竹要越長越好,因為爆竹越長越能大發利市)祭拜一番,慶祝開張(開工)大吉。

目前,雖然社會型態在改變再加上經濟不景氣,但是開張大吉的習俗仍受到重視;有些商家或工廠會先在此日來個象徵性的儀式,過兩天再正式開工或營業,至於許多公家機關則多利用今天舉行「團拜」。

商店、工廠之所以選在大年初五這天作為開市、開工的好日子,大概跟今天是「五路財神(偏財神)」的生日有關罷!試問?古今中外,有哪一個人是不喜歡發財的?身為掌管財帛的財神爺也就成了大家競相供奉的對象了。甚至於在初五這一天,有人扮成財神到各商家去討紅包呢!(總不能把財神爺給趕出去吧!)。

傳說中的財神,不止一位,不但有文財神,也有武財神。屬於文財神的有比干(被妲己所害,因為無心所以不會偏心)、陶朱公范蠡、文昌帝君(主管考選人才,被祂點中的,便有升官發財的機會,所以當官的人拜文昌帝君為財神);武財神則有關聖帝君關羽(傳說發明生意人記得帳冊,而且為人重義輕利,所以順理成章成為商界的財神爺)和趙光明,而其中趙光明和祂的四位部屬,則合稱為「五路財神」(指封神榜書中所指的「玄檀真君」趙光明、「招寶天曹」蕭昇、「納珍天曹」曹寶、「招財使者」鄧九公和「利市天官」姚少司等五人,祂們主管迎拜納福,追捕逃亡,所以被尊為財神);另外土地公、財帛星君和明初擁有「聚寶盆」的沈萬山也被視為財神之一。

正月初五,是撤供的日子,俗稱「隔開」。因為從這天開始要把除夕時拜年用的供祭品如春飯、年糕、柑仔等撤去,開始恢復正常生活狀態,不再用甜料、甜茶招待客人。據說盛春飯的碗底,如果有濕氣,今年將會多雨;如果碗底乾乾的,今年不但雨水不多,恐怕還會有乾旱。而將春飯炒油保存,據說可以治療小孩痢疾和氣喘病(台語叫嘎龜)。而從初一累積下來的垃圾,也可以從屋內清掃到屋外。總之,正月初五須完成除舊佈新的工作,隔絕年節,故稱「隔開」。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17日星期三

正月初四 接神



正月出四為「接神」的日子,自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送諸神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善惡後,須於今日回到人間繼續享受香火,並執行及考核人類的禍福、善惡。

初四日下午,家家以牲禮(雞、鴨、魚肉)及水果供於廳堂內之神像前,恭候神明大駕光臨,為請神,須先燒印有甲馬(印有馬形的金紙,唐宋以來即有此習俗,派天兵神馬請神,並護駕眾神下界)迎神,在行燒香祭拜,拜好了才燒壽金、四方金(刈金),並燃放鞭炮,迎接眾家神回到人間。而寺廟內的籤筒送神後都被封存,至初五日以後始能使用。俗諺說:「送神早,接神遲」,其意謂送神儀式要在大清早舉行,接神則於下午或夜間舉行。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16日星期二

老鼠娶親的故事


read more...

正月初三 (赤狗日 - 老鼠娶親)





初三稱為「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祂的人一定會不吉利,故初三為「凶日」,不宜外出。據說在初三跟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貧」的意思,所以民間也不在這天宴客,會沖犯「赤狗」,帶來貧窮。

民間亦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也有人說入夜提早熄燈是為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至於。「老鼠娶親」故事的來源,可能是因為初三是赤狗日,諸事不宜,為了避凶,所以為提早就寢所找的藉口;再者,從過年到初一、初二也忙了一陣了,若不早些休息,恐會體力不繼,無法辦完其他的行事;至於過年謠中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飽」,就是說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連幾天的忙碌,到了初三,總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補補前兩天的睡眠,長保健康。

前清時代,閩南人有「出郊展墓」的習俗。出郊展墓就是到郊外祖先墳地去省視一番,並以年糕、甜料來祭拜。這種習俗現在逐漸消逝,現今客家人大多於元宵節掃墓,閩南人則延至清明節去祭掃一番,表達對祖先的尊崇與孝思。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15日星期一

正月初二 做客




在農曆初二這一天,要做首次的「牙祭」叫做「頭牙」,準備三牲,敬拜土地公,祈求平安。除此外無所事事,所以大家往往利用這個時候賭博玩樂,也有人繼續到親友家拜年;中國北方在大年初二,用公雞及鯉魚祭財神,並且吃形似元寶的餛飩叫做「元寶湯」。

本省及閩南習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兒在今天必須和身為半子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親,稱為「做客」(即歸寧);客家人則稱為「轉嫁妹」。有句俗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斗擔擔」意思是說:娘家父母還健在的媳婦,初二、初三一定會有人前來接回去「做客」,娘家沒有父母的媳婦,只好繼續留在婆家做活,幫忙親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擔子。其實做客的時間並沒有固定(所以過年謠中有「十一請女婿,十二查某仔返來拜」的記載),但多在正月中;因為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娘家,會導致娘家變窮,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才回去;換個角度想:大年初一開正後,婆家忙著各項過年的行事及接待拜年的訪客。作為媳婦理當體諒,如果只顧回門,未免說不過去。

歸寧時隨手攜帶禮物稱為「伴手」。回到娘家先向尊長拜年,再分送紅包給他們,有些長輩也會分贈紅包給帶來的外孫。如果娘家有幼小的弟、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都要相互贈送紅包賀年。若是女兒第一次帶子女歸寧拜見外公、外婆,則外公、外婆必須送雞腿,並且用紅絨線繫銅錢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稱為「結彩帶」。

中午大家一起吃團圓飯後,再敘敘舊,約在下午三時以後就可以離開娘家了。娘家要準備二枝「掛尾蔗」及二隻活的「帶路雞」給女兒和女婿帶回家種植與飼養。所謂「掛尾蔗」就是紅甘蔗,前有蔗葉,後有蔗頭莖,並用紅帶子綁住兩枝甘蔗,以祝女兒女婿同甘共苦、永浴愛河,直到白頭偕老。至於那兩隻帶頭雞,則希望其女兒和女婿像雞一樣多子多孫。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2010年2月14日星期日

正月初一 開正

正月初一拜年



(1) 開正:

新年的序幕是由「開正」的儀式開始的。「開正」又叫做「開春」,「開正」的時辰,每年都不相同,是依照天干和地支來決定的,大約都在清晨以前,只要翻一翻曆書就可以知道。「開正」的時刻一到,家家戶戶必須準備香燭、應時的水果、成疊的柑橘、插上「飯春花」的甜粿和發粿,供奉清茶與甜料(一般指生仁、冬瓜糖、紅棗等)、以及紮著紅的麵線,祭拜神靈與祖先。並且焚燒壽金(印上壽字的金箔紙)與刈金(印著財子壽字樣的金箔紙,又稱四方金),燃放鞭炮。

拜祖先時,加用菜碗(素菜)、壽金、刈金、小銀等,素菜中有人用菠菜及連根帶尾的大蒜,因為認為拜菠菜,可以飛天(菠字閩南語音近似飛);拜大蒜,子孫可以「頭毛嘴鬚白」(蒜本身就有像長鬚的樣子),而祭祖的儀式和祭拜神明的方式大約相同。

(2)開財門:

「開正」的典禮完成,這時天剛微明,全家人換穿新衣,由一家之主燃香開啟大門,稱為「開財門」。選擇「喜神方」(喜神每年的方向不同,必須查對曆書)揖拜,然後把香放置在門角。燃放大串的鞭炮,稱為「開門爆仗」,表示除舊佈新,康祥迎吉。

開財門後,大家要互相拜年。拜年的時候,先由晚輩向長輩跪拜,祝福尊長健康、快樂。而長輩通常會準備紅包,賞賜給小孩。由於「開正」的時刻大多在半夜的「子時」(大約深夜十一點到一點),所以大家從「過年暝」,開始守歲,聊天、打牌、看電視…,全家大小一起熬夜,直到「開正」、「拜年」完畢,才去就寢。

(3)出行、行春:

早上起來梳洗完畢,全家一同吃早餐,平時早餐都是吃稀飯,但是在新年期間,不論貧富,都要吃乾飯或吃麵線(含有延壽的意思),而這些乾飯還都是除夕夜裡剩下的「過年飯」。甚至早餐所配的菜,都是些素菜(因為一般相信年初一吃素,就可以表示一年都吃素)。吃完早飯後,大家穿新衣、戴新帽,新鞋,準備「出行」(出行時,必須配合自己的生辰八字,找出吉時與吉位)。

從前「出行」多會到近郊的寺廟或風景區遊山玩水,所以也叫做「行春」。現在因為交通發達,有名的風景區往往人滿為患,至於都市中的百貨公司、電影院已成為年輕人的最愛。

(4)拜正:

年初一這天,多到長輩或朋友家拜年,稱為「賀正」。現代人因為事務繁忙,多流行電話拜年,可以節省時間。政府機關則提倡團拜,各機關團體集中在一個地方拜年;當親密的朋友或親戚來家賀年時,主人就拿出甜料(以前多為紅棗、土豆、冬瓜、瓜子等,現在多以精緻的糖果代替)、甜茶,招呼客人食用,稱為「食甜」,表示圓滿親蜜的意思。客人吃後,要說些如「食紅棗,年年好」、「恭喜大賺錢」、「食甜甜,乎你快大漢」、「食甜甜,乎你生後生」等吉利話。另外,賀客如果帶有小孩,必須贈送紅包,作為新年的見面禮。

(5)行香:

新年期間是男女老幼穿新衣,攜帶牲禮、金紙、香燭,到各個寺廟禮佛拜神,祈求一家大小平安,而各個寺廟也會準備光明燈、平安燈,甚至禮斗,讓信徒拈香祈願。俗信以為正月初一開天門,燒頭炷香祈願特別靈驗,所以一些比較著名的廟宇(如行天宮),當年關一過,子時之際,就會立刻湧入人潮,以素食淨果,焚香禱告。

(6)拜公媽:

大年初一的正午,每戶人家都準備牲禮、菜飯,內盛供品,祭祀祖先,俗稱「拜公媽」。有些家庭比較隆重須連續祭祀五天,一直拜到初五才停止,有的只祭拜一天而已。

(7)請春酒:

以前,自大年初一到十五,家家戶戶都利用年節時準備現成的飯菜,宴請親朋好友,以連絡彼此的感情,叫做「請春酒」(據說宜蘭地區較為盛),現在則較不盛行,但是商人多會利用這時候,款待顧客,以便擴展生意。

(8)玩樂:

春節期間,政府機關,公司行號都放假,大家除了吃吃喝喝,無所事事,於是大家聚在一起,以種種的遊戲或賭博來消耗時間。

(9)禁忌:

春節期間,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著種種的希望,卻也有不少的禁忌,如:

忌掃地、倒垃圾、糞便,以免把家裡的財富和福氣都帶走;忌殺生、忌用刀類,因為刀為兇器,意味著凶與破;忌打破碗盤器物,恐怕今年會有破運,如不慎打破,要趕緊說「歲歲(碎碎)平安」,以化凶為吉;忌正月初一午睡,深信若是男人在這天武睡,那麼「田岸會倒」(田畦就會崩潰),女子若在這天午睡,那麼她的灶腳(廚房)會崩….等等。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

西洋情人節由來



西洋情人節流傳著許多不同的版本,最早期可追朔到羅馬牧神的宗教節慶。當時的羅馬郊外,有許多成群的野狼在鄰近的森林裡危害遊走,給人畜帶來不少威脅。

當時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認為牧神盧波庫斯(Lupercus)能保護牧羊人和羊群,而牧神節也就定在二月十五日來慶祝了,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祭典來慶祝牧神節。

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神(faunos),它類似古希臘的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pan),是掌管畜牧和農業的。

而在牧神節的前夕,也就是二月十四日當晚,羅馬女孩子的名字會被寫在一張小紙籤上放在盒子裡,再由男孩子抽出那女孩的名字,這一年那女孩就成為那男孩的情人。

而為何後來二月十五日的牧神節,演變成二月十四日的聖范倫坦斯日(St. Valentine's Day),紀念基督教的殉道者范倫坦斯?是因為到了公元二百七十年羅馬反對基督教,許多基督徒遭受迫害致死。

當時皇帝克勞多斯(claudius)禁止士兵婚嫁,而有個基督徒范倫坦斯不僅反抗皇上禁令,拒絕敬拜羅馬神祗,並且秘密的替未婚男女舉行婚禮,因此被逮捕,入獄,並於二月十四日被砍頭。

許多年過後,羅馬成為基督教國家,當時為信仰殉道的范倫坦斯基督徒,成為人們景仰的聖徒。而二月十四日就不再慶祝牧神節,改紀念殉道者聖范倫坦斯。
而在西方演變成二月十四日這天寄卡片或送禮物給所愛的人,並且不限於情人,父母、兄弟姊妹、朋友、老師…都可以的。

而傳入東方的西洋情人節,印象中似乎就只有年輕男女與所愛的情人共度浪漫的節日。那大家免不了會送花,玫瑰花成了帶有特殊意義的花語,巧克力也可代替花朵送禮,加上特別考究的花朵數量,都令小倆口感到萬般的甜蜜。

記得跟先生談戀愛的時候,在情人節的前夕送上一個手縫的小袋子,裡面放著兩顆相思豆,還有一段王維的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雖沒有過度包裝,但那段濃情至今仍難以忘懷。

其實,不管如何度過情人節,只要有情人陪伴就是最幸福的了。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