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6日星期三

木魚的由來


木魚的由來

木魚作為一種擊打樂器,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如在民族音樂特別是廣東音樂中,木魚還是其樂隊組成中的一件重要樂器。
但是,木魚卻是由佛教中轉引過來的,它原是由漢傳佛教創造並推廣使用的法器。在佛教的典故中,關於木魚的傳說有很多;在佛教的贊誦活動中,木魚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木魚的傳說
木魚始於什麼時候,它為什麼要采取這樣的形制,它的意義是什麼?對於這些問題,在佛教中有著各種不同的說法。
在佛經中,有一個著名的“魚腹兒”的故事,說的是:在印度的一個婆羅門家族裡,有個孩子叫做薄拘羅,在他很小的時候,生母就去世了。他的後母非常刻薄,經常虐待他。有一次,後母趁他的父親不在家,把他扔進了河裡,被一條大魚吞進了腹中。這條大魚被一個漁夫捕撈了上來,拿到市場中去售賣。恰好薄拘羅的父親買下了這條大魚,拿回家中,准備烹煮。正要用刀剖魚的時候,薄拘羅在魚腹中唱言:“願父安祥,勿令傷兒!”他的父親趕緊輕輕割開魚腹,把他救了出來。據說,薄拘羅後來歷盡種種磨難,終於成為了釋迦牟尼的弟子,享年一百六十歲,成為世界“長壽第一”。
這個故事傳到中國以後,被演繹成了另一種版本。故事的情節基本一樣,只不過說成是:唐代高僧玄奘大師從西域取經歸來時,途經蜀地,遇一長者,到其家化齋。長者之子被後母陷害,扔進了河裡,被一條大魚吞食。恰好那天玄奘大師偏要吃魚,長者只好出去買回了一條大魚。在剖魚的時候,從魚腹中救出了自己的孩兒。玄奘大師說:“這正是此兒夙願把持佛律中不殺戒的因果報應,所以雖被魚吞,卻得不死。”長者說:“那怎麼樣才能報答魚恩呢?”玄奘大帥告訴說:“魚為救孩而犧牲,應該用木雕成魚形,懸於佛寺之中,每逢齋飯時敲擊,以此可報大魚之德。”據說,這就是中國佛寺中使用木魚的由來。
在中國佛教中,關於木魚的來源還有一個版本。《增修教苑清規·法器門》中記載,古時有一比丘,違背師訓,毀壇戒法,所以死後不僅轉生為魚,而且在魚背上還長了一棵樹。海水中,波濤滾滾,魚背上樹搖不止,皮肉撕裂,鮮血湧流,這條魚終日痛苦不堪。後來他的師父渡海時,他興風作浪,並對師父說:“以前你不教導我,才使我得到了墮生為魚的報應,所以我今天要報此怨。”帥父問他姓名,魚答後,師傅恍然大悟,知道了此事的因果緣由,勸其忏悔,並為他設水陸追拔法會。後來師傅夢見此魚,稱依仗法會功德,已脫魚身,囑將魚身上的樹術供養僧眾,以親近三寶。師父醒後,果然在海邊看見魚屍上的樹木,隨即將其刻成魚形,懸掛於寺院之中,按時敲擊以警示眾人。
這些傳說都很有警示意義,不過木魚的真實意義,還應依據《百丈清規》中所說的那樣:“相傳雲,魚晝夜常醒,刻木像形擊之,所以警昏惰也。”也就是說,佛教僧眾在誦經時之所以要敲打木魚,原因就是因為一切魚類的眼睛都是終日睜著不閉的,所以出家人取此義以示精進,不敢稍有懈怠而已。
不管怎樣,木魚的產生,是佛教用來警示僧眾勤習佛法,日夜誦經,消釋懈惰,以覺悟成道的重要法器。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