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的人,穴居野處,死無衣衾棺槨以喪,只以茅草覆蓋在死者身上,屍首置於荒郊野外,往往會遭野獸咬食,故孝子會張弓護葬守喪。「弔」問終者,是由張弓拉弦守葬的意境衍生而來的。自古即存在著倫理思想的社會感情,這也是遠古喪禮的源始。
至殷商始用木葬,而後才用棺,用棺後始有棺殮,殮前需浴身沐頭,口含飯,以布束尸,按服斬衰,古代帝王並以人殉葬,以明器、實物伴葬。此種種喪儀、喪服、喪制加上儒家的思想啟發。則發展成為一大套完整而繁複的喪禮。
我國較完整的葬喪禮俗,源自於周禮。周武王時就有「木主」〈神主牌位〉的製作,武王將文王的木主立於宗廟與神明共同祭拜,木主為祖先神靈的依附之所,文王的木主為正方形,諸候以下則為長方形。
論語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也。」養生送死是為人子女應盡的孝道,也是我國故有倫理道德的真諦。
殷商時代的人,相信人死後靈魂升天就會升格為神,所以祖先的靈魂能左右子孫的災禍與幸福。而殷人也相信靈魂也和活人一樣會有食衣住行上的需求,所以才有各種祭拜禮品及儀式的產生,子孫們都希望去世的親長在另外一個世界,生活也不會有匱乏,祭拜儀式也是一種盡孝的表現方式。
道教認為人有三魂七魄,「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陽和之氣也。一名爽靈,陰氣之變也。一名幽情,陰氣之雜也‧‧‧‧。人身有七魄,一名尸狗,二名伏矢,三名雀陰,四名容賊,五名非毒,六名除穢,七名臭肺,此七魄者身中之濁鬼也。」世人因為相信有靈魂之說,並相對靈魂不滅;人是魂與魄的結合,去世時魄會隨著身體回到土裏,而魂則離開肉體飄盪於另外一個空間,並且會保護疪佑子孫,因此世人對於靈魂充滿了好奇與敬畏。
由於對死亡後的世界,無法了解與接觸,所以世人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因為恐懼產生了許多趨吉避凶的禁忌行為,也因為這些禁忌而衍生出了一些葬喪禮俗,靠這些行事,讓我們的心理得到宣洩與安撫,並告慰死者在天之靈,讓死者的靈魂能早日到安息。
人死而為鬼,死而歸天,鬼者的原始含意也就是「歸」還大自然,故「鬼」與「歸」是同義的。
小戴禮記中的祭法指出,當時拜天的方式為「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燔柴就是堆薪於壇上,而取玉帛及牲畜置於柴上焚燒,使氣達於上天。官方祭天規模浩大,人民祭祖即將規模縮小,一樣可以與神和祖先的靈魂溝通。
周禮說:「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煙祀,祀昊天上帝」意思是說:用吉祥的禮物侍奉鬼神,用煙氣、煙熅,以幣帛和牲醴加在柴薪上面燔之,升煙以拜左右國家吉凶,偉大的天上的上帝。祭拜就是用煙氣來侍奉天上的鬼神。
牲禮的意思就是拜上帝時,放在柴火上熅烤的牛羊豬等「牲」,為祭拜的「禮」品。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