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4日星期日

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

关爱健康.珍惜生命:

关注“11.14”——世界糖尿病日

(World Diabetes Day' WDD)

一年一度的世界糖尿病日于今日到来!


“11月14日”是著名的加拿大科学家糖尿病专家班廷(BATING)的生日,是他于1921年第一个把胰岛素用于糖尿病人,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为了纪念他的伟大业绩,199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确定每年的11月14日为世界糖尿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在这一天广泛开展糖尿病宣传、教育和防治工作,以推动国际糖尿病防治事业的开展。


联合国于2006年底通过决议,从2007年起,将“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将专家、学术行为上升为各国的政府行为,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危害。首届“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宣传主题为“糖尿病和儿童和青少年”, 这是一个目标人群更为明确、形势也更为严峻的主题。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以及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对人们健康危害极大,如果长期不能把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多个系统脏器的损害,合并许多其他的疾病,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肾脏病、肝脏病、神经系统及眼底病等,严重地影响着病人健康,并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糖尿病危害巨大,主要是其严重的并发症和高死亡率。资料显示,糖尿病是造成下肢截肢和成人新发失明的首要病因,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脑卒中、尿毒症、失明的危险性高出普通人数倍,据数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较非糖尿病人高出11倍。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好发于年青人)和2型糖尿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两型,其中95%以上为2型糖尿病。


有糖尿病家族史、长期高热量饮食、肥胖的人和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疾病的人均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人群。


由于遗传、高热量饮食的摄入、吸烟、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紧张焦虑是2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国际糖尿病联盟把心理、饮食、运动、药物和监测等五项内容作为控制糖尿病的最佳方案。


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必须明白,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是若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还是可以控制的。


临床上经常可见许多患者,从未接受过血糖检查,等到出现其它疾病需进行血糖检测时,才发现血糖值高出正常范围许多,控制也变得更为困难。经询问后发现,这些患者即使长期以来就已经出现视力变差、疲累、频尿等症状,却都将其当作老化解释,完全不知自己罹患了糖尿病,因而未接受完善的治疗及血糖控制。


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实施教育等综合防治措施,可预防、降低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预防的关键在于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懂得必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适当的体力活动,避免超重、肥胖和过度精神紧张,这样才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


爱心提醒,糖尿病初期往往没有症状,不知不觉中就影响了身体其它器官,引起更严重的合并症。因此建议只要四十五岁以上民众,或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病史者都为高危险群,至少每年都应前往接受筛检,防患于未然。


让我们共同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更好地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人群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性的认识,让社会更加关心糖尿病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唤起全社会对糖尿病防治事业的关注......。



历年糖尿病日主题一览:


  1992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一个与所有国家所有人有关的健康问题

  1993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儿童与成长

  1994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与老年

  1995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和教育,降低无知的代价

  1996年糖尿病日主题--胰岛素与生命

  1997年糖尿病日主题--全球的觉醒:改善生命的关键

  1998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人的权利

  1999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的代价

  2000年糖尿病日主题--新千年糖尿病和生活方式

  2001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与社会负担

  2002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与您的眼睛: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2003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损害肾脏

  2004年糖尿病日主题--糖尿病与肥胖

  2005年主题:糖尿病与足部护理

  2006年——糖尿病与脆弱人群

  2007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

  2007年11月14日 联合国已经将世界糖尿病日 升为联合国糖尿病日

2008年——儿童与青少年的糖尿病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