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9日星期五

中元節的由來

大家都知道中元普渡要拜拜,要準備三牲五禮祭拜好兄弟,但是為什麼會有中元節呢?原來這是源自於「目蓮救母」這個感人的故事。滿桌子貢品還有一桶又一桶的金銀財寶,這些祭品是要送給誰?有拜有保佑,但到底這中元普渡是在拜什麼?有人竟然不知道還說是祖先,有人說應該是紀念一些神明吧!

  不是拜神明,那是拜什麼?稍微有些概念的民眾則說,拜沒有地方去的飄飄,還有人說的直接,就說:「鬼這天吃最多,就讓他們吃飽一點,比較不會裝神弄鬼。」問到最後,到底知不知道中元節每次拜拜都有很多東西可以吃?答案是,因為目蓮救母!

  沒錯中元普渡就是要祭拜陰間的好兄弟,但為什麼選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其實有一個感人的佛教典故,從前從前有小和尚叫目蓮,他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不但毆打和尚還浪費食物,死後被打入18層地獄痛苦受罪。

  孝順的目蓮,準備了飯菜要到地獄救母親,但因為母親心存惡念,食物一到嘴邊,立刻化為火燄,根本吃不到讓目連好心疼,只好請求釋迦牟尼佛祖幫忙,佛祖說要讓母親吃到東西,必須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祭品,供養十方亡魂,為母親消惡障。後來才逐漸演變的民間的中元普渡,因此鬼月又被稱為孝親月。中國人怕鬼,中元普渡就在鬼月,讓民眾對中元節更加敬畏,但事實上中元節有更深一層的涵義,就是提醒是世人要孝順,千萬要牢記在心,不要拜拜吃完餅乾就忘的乾二淨!



(一)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 正月十五日 為上元, 七月十五日 為中元, 十月十五日 為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佈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二)中元節的傳說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最主要的有—閻羅王於每年 農曆七月初一 ,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 七月十五日 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這便是台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三)中元節的意義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四)與中元有關的活動

中元節的藝文活動最主要的有—

普渡拜拜— 七月十五日 下午,大家便開始準備黃昏的大拜拜。祭壇上各種牲醴及水果擺上幾百盤,殺豬幾十條甚或百多條,米穀整卡車,魚山、內山聳立著,極盡鋪張能事,與「做醮」相同。另請和尚或道士登壇作法誦經,引渡孤魂野鬼,回歸天地,有時也上演鍾旭道捉鬼等民間戲曲。

孟蘭盆法會— 七月十五日 是佛教所謂的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的法會中,和尚誦經,盆羅百味,供養僧眾,功德無量。

除了善渡拜拜、孟蘭法會外,還有「搶孤」、「放水燈」、「立燈蒿」等藝文活動。這些雖然並非各地年年舉辦,但仍是中元節頗受重視的藝文活動。

七月間節門、中元普渡,可說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認為孤魂野鬼無人祭祀,統一在每年中元節祭拜,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宜利用此一節日宣揚「博愛」、闡揚「追遠」、發揚「好施」的情懷,如此才具有實質的教育意義。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