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6日星期四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臭氧层保护日,是在1995年1月23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并确立的,其目的是为了纪念“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署,并以此来唤醒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的来历

氧层被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距地球表面25公里的上空的臭氧层,能吸收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是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伞。但是,科学家近年发现,对地球上的生物极为重要的臭氧层已“漏洞百出”。80年代中期,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在冬季和春季会出现严重损耗,形成所谓的“空洞 ”。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对臭氧层的破坏加剧。一般来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最大的时间是一年中的9、10月份。1998年9月人们观测到的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为2720万平方公里,2000年9月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公里,这相当于美国领土面积的3倍。

南极情况如此严重,北极情况也不妙。2000年1月,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云集瑞典探索北极上空臭氧层变薄的原因。目前,欧洲上空臭氧层臭氧含量比1980 年时减少了6%,北极以及英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北部、丹麦、瑞典南部和波罗的海三国上空臭氧层臭氧含量降到了创记录的程度。在加拿大,有关部门发现该国上空臭氧层臭氧含量比正常值低7. 5%,紫外线的辐射量增加9%。臭氧层发生空洞和变薄,对人类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科学家普遍认为,臭氧层被破坏直接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一些科学家指出,臭氧层损耗1%,皮肤癌患者就会增加3%。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 月16日为“国际臭氧层”。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相关知识

什么是臭氧

臭氧,又名三原子氧,因其类似鱼腥味的臭味而得名。其分子式为O3 ,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具有它自身的独特性质:

1.在自然条件下,一般它是淡蓝色的气体,用氧气源人工制取高浓度时,臭氧为炽白色;
2.它有一种类似雷电后的腥臭味;
3.在标准压力和常温下,它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氧气的13倍;
4.臭氧比空气重,是空气的1.658倍;
5.臭氧有很强的氧化力,是已知最强的氧化剂之一;
6.正常情况下,臭氧极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氧气;
7.臭氧分子是逆磁性的,易结合一个电子成为负离子分子;
8.臭氧在空气中的半衰期一般为20-50分钟,随温度与湿度的增高而加快;
9.臭氧在水中半衰期约为35分钟随水质与水温的不同而异;
10.臭氧在冰中极为稳定,其半衰期为2000年。

臭氧层的三个作用

①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0 μm以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μm)和全部的UV—B(波长<290μm=,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②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

③具有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