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0日星期一

清明节食俗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 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 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 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当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國曆的四月五日是民族掃墓節,也就是清明節。在遠地工作的人都會趕回家鄉祭 祖掃墓﹝培墓﹞。掃墓時,是到祖先的墳地,將雜草雜樹清理乾淨,放上新土, 並在墳墓四周放上黃色掛紙,再用豐盛的食品祭拜。其中最常用的供品是發糕﹝ 粿﹞和糖豆,拜發糕﹝粿﹞的意思是氣球子孫年年「發」。拜糖豆是取其諧音「 拜糖豆,吃到老老老。」,長壽不老。
清明節剛好在春天,天氣常會陰雨綿綿,加上掃墓的人憶及以過世的親人,不禁 讓人想起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 遙指杏花村。」
read more...

清明寒食食物

禁火寒食期间所吃的食物,除一些果品之外,主要是预先做好的熟食,且以美食为多。熟食不用烧就可吃。寒食期间,想吃就可以拿了就吃。宋代,有“寒食十八顿 ”之谚,意思就是说,寒食期间,吃东西不计顿数,一天吃到晚。又有谚云:“馋妇思寒食,懒妇思正月。”寒食期间,美食特多,所以那些好吃的馋妇,就格外希 望寒食节早些到来;正月期间,禁忌特多,妇女不能做针线活,所以,那些懒惰的妇女,就特别希望正月早些到来。

  古代寒食节期间的美食,主要有:

  1、子推。所谓子推,即是枣饼或枣糕。据说,这是寒食节的重要节日食品,当年,人们就是用这种食品,来祭祀介子推的。正象端午节的粽子,起源于对屈原 的祭祀一样。(宋金盈之《醉翁谈录》卷三)人们还把这种“子推”,用杨柳枝条穿起来,插在门楣上,人微言轻寒食节期间门口的饰物。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卷七中,称之为“子推燕”。“子推”而又称“燕”,很是费解,或与春燕到来的节候有关。柳条穿枣糕枣饼,以象燕之飞于绿柳枝间。宋代俗,以为这种“子推 ”,风干后放到明年,就有能治愈口疮的功效。见庄季裕《鸡胁编》卷上。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所云清明“以柳条穿蒸点,至立夏日油煎与小儿食之,谓不 ‘疰夏’”。此俗犹有宋人“子推”之遗义。

  2、糯米团。制法和当代的糯米团大致一样,但不入水煮,而是用蒸笼蒸。入笼时,每个糯米团下,垫艾叶一张。蒸熟出笼的糯米团,会有一阵特殊的清香。

  3、蒸饼。蒸饼是用酵糟发酵后,和面制成的。蒸熟后,皮就裂开。实际上就是馒头。将这种蒸熟的蒸饼,去皮后,挂在阴凉干燥处风干。以后用时,用水浸 胀,擂烂,滤过,就能给消化不良的病人服用。据说,它有和脾胃三焦的功能。如果病人刚服了药再服此物,此物又能帮助脾胃消化、吸收病人所服的药。

  4、大馍。洛川等地,民国间尚有这样的风俗:清明日,不动烟火,家家吃荞麦凉粉等冷食。且预蒸大馍,俗称为“罐儿”。馍的四周,作成鸟蛇之形。民间俗 传,说是介子推当年在绵山被烧死时,有鸟、蛇前去保护过他,故在大馍上做上鸟、蛇的造型,作为纪念。馍的顶上,做一大盘的形状。大盘中的造型,又有几种, 那是有讲究的。这种馍,全家每人一个,再加若干个祭馍,那是用作祭祀的。给男子的馍,馍顶上盘中,做的是文具、耕具之类男子所用器物的造型,意思是说,男 子靠用这些器物创业、吃饭,吃下了这些器物,就能使本领大大提高:吃下了文具,文思大进,读书聪明;吃下了耕具,就能成为干庄稼活的好把式。给女子的馍, 馍顶盘中,做的是剪刀之类的造型。剪刀是做女红的工具,此俗有祝女子做女红心灵手巧的意思在。祭馍顶上的盘中,是麦、豆之类的造型,寓有祈求玫、豆丰收的 意义在。非常明显,这清明日禁火、吃这种大馍的风俗,是从寒食节来的。

  5、茸母糕饼。古代北方寒食俗,采茸母草,和上面粉或米粉,做成糕饼一类的食物。宋徽宗有诗云:“茸母初生认禁烟。”

  6、冬凌粥。唐代洛阳名厨张手美所开的食品店中,每逢寒食前后,出售冬凌粥。其制未详。见《月令辑要》。

  7、桃花粥。古代洛阳风俗,每逢寒食,有吃桃花粥之俗。桃花粥,其制未详,大概和南方某些少数民族那样煮桃花饭那样,以桃花和米,煮成粥。桃花粥或即就是“冬凌粥”。桃花有药物作用,食加了桃花煮的粥,或有益于身体健康。

  8、姜豉。把猪肉煮得极烂,夜间放在露天,让它冷冻成冻状。吃的时候,或用勺子剜,或用小刀裁切。以姜豉为调料,故名姜豉。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

夢說:這應該是中國相關的習俗食品~本地應該沒有這類的食物。
read more...

清明节:你绝对不能忽视的25个禁忌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英文名称:Tomb-sweeping Day Pure Brightness)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

清 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国人对自己祖先表达敬意与感谢之意的节日!然 而,在清明扫墓的期间,有些禁忌与忌讳是你该避免的。下面,郑博士说说清明拜山的相关问题,为您沥青如何避开煞气、挡抵厄运!

1、 清明祭祀为何说“清明拜山”

此处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故称为拜山。
北 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含义都是一样的,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 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在中国,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2、 清明节扫墓有民族之分吗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因此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也有些民族会在其他日子里进行类似活动。

3、 清明拜山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
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这就是风水。

扫 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 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此后围坐聚餐饮酒;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 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 炮送别…

4、 清明拜山越早越好吗

不是,需要根据自己情况,最好是在5-7点,即寅时。古代历法中,为一。当然,现在通常不会那么早,但是,郑博士提醒朋友们,最好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动,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5、 怀孕的妇女能清明节去拜山吗
通常来说怀孕的妇女要避开清明拜山活动,不仅如此。严格说来,女性来例假,最好也不要参加此类活动,特别是不能在下午三点后参加清明拜山活动。

6、 清明节可以在家拜祖先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食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关词语。然后,再烧纸钱祭祀。

7、 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合适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

8、 清明节早上为何要看看自己的额头
扫墓的当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镜看自己的额头,看看有没有乌黑的气色,如有则表示时运较低,尽量当日避开扫墓为宜;若一定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古玉效应更好),以作化解。

9、 扫墓之前需禁食吗
扫墓之前最好禁食: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著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10、 扫墓为何需要奉香给山神土地

扫墓时,除了将带来的香烛冥镪、鲜花果品、纸钱、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东西 (祭祀礼品多寡随意),摆放在墓前外,还要燃点香烛,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护神。此后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献花,然后燃 烧冥镪,奠酒(即将酒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礼毕,可以聚餐饮酒,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11、扫墓时为何不得嘻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到一身麻烦回家。

12、为何要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郑博士特别提醒朋友们: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否则,你的运势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13、清明节什么情况 “烧包袱”
“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一种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 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 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 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 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

14、清明节忌讳探视朋友亲人吗

最好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

15、选择清明时期结婚好吗
同上理,结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开选择清明节时期结婚。当然,结婚的择日讲究还很多

16、清明节可以出去旅游吗

清明节的重要活动就是去踏青,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无可厚非。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别人祭扫比较多的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晚上活动要谨慎。因此清明节休假出去旅游不能说是对不起列祖列宗。

17、清明节穿衣配饰有讲究吗
有,特别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另外,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

18、清明节拜祭辈分有讲究吗
当然需要讲究,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最后当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19、清明节拜祭会将阴气带回家吗
很不好说清这个问题,当然我们可以佩戴一些佛像、护身符。其实只要你做人厚道,同时怀着尊敬先人的心情,对四周的亡者亦予以尊重,应当不会有问题。拜祭回家后,必要时可以进行过火盆仪式,可除去因时运势较低时,拜祭所招惹回来的气场入宅。

20、丈夫去世妻子能去扫墓吗
坊间有一说法: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扫墓。这个是习俗问题,郑博士认为只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即可,如果当地有此习俗,那么,最好回避之,否则日后会带来诸多的心理麻烦。如果当地没有此习俗,则无关此禁忌。

21、能陪朋友去扫墓吗

因为各种原因,许多人可能会碰到是否陪同朋友去扫墓的问题,比如女友陪男友去扫墓吗,下属陪同 上司去扫墓,甚至生意场上陪同客户去扫墓。郑博士认为外人最好不要陪同去扫墓,因为各自的气场是不一样的。如果实在不能避免,那么这需要佩戴避邪吉祥物, 如桃木手珠等,否则会犯了禁忌。

22、为何清明节前会梦到逝去的先人
一些人几乎每年清明节前一段时间总会梦到自己已经逝去的亲人或者朋友,甚至在梦中还跟他说话聊天。其实,这已经很明显地告诉你该去给他们扫墓了。

23、为何清明节前忌买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节过生日,因此有时难免就在清明节买双鞋。岂不知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时买鞋。真有需要也要错开时间购买。你只要留意鞋店为何清明节生意不好就明白了。

24、老寿星清明节忌过生日吗
如果恰巧是老寿星在清明节过生日,那么禁忌会更多。比如当日不要接受鲜花,同时生日蛋糕自己不可以当天吃。坊间认为,这样老寿星一定会过一个平安吉祥的年,会更加长命百岁。

25、清明节祭扫的具体日期如何确定
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综上所述,郑博士所说的25条清明拜山禁忌,是为了让朋友们更好的过好清明节。因为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 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 教育的好形式。
至于清明时期踏青的相关注意,郑博士请朋友们务必参看我的相关博文,免得出差错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文章轉自:網絡






read more...

清明祭品推陳出新



經濟不景氣,清明節祖先親友拜祭品卻不能少,神料已開始熱買,商家更推陳出新,推出法拉利名車、歐元祭品,讓人間靈界共享福貴。

雖經濟不景氣,惟人民講究對祖先的孝敬及祈求保佑,神料銷量與去年無異。

由于顧及目前經濟狀況,神料業者不敢貿然起價,加上去年大部分貨品已漲價,所以今年清明節的拜祭品不再漲價。

要省也不能少

據神料業者,他們指出,雖然經濟不景氣,惟沒因此降低消費者拜祭祖先的孝心,反之,更多人熱衷祈求祖先保佑,讓他們度過經濟困境。

他們說,大部分華裔都非常注重清明節,即使節省開銷,也不會減少購買拜祭品。

記者走訪時,也發現不少消費者購買許多拜祭品,除了基本的元寶蜡燭,還選擇不同貨品,包括汽車、皮包和衣物。

此外,業者指出,廠商每年都會推出許多新款拜祭品,滿足消費者需求。

跑車房車 最搶手

神料業者指出,目前最搶手的拜祭品,是新推出的法拉利跑車和大型房車。

他們指出,今年更推出新式鈔票,即歐元鈔票,設計非常精致,也和現今的歐元像似。

同時,業者推出女性名牌皮包和球鞋,設計更媲美真實物品,成功吸引顧客購買。

銷量有增無減

華裔仍注重清明節,為求祖先保佑他們的子孫,經濟不景氣時,他們更需要祖先的“協助”,討取好兆頭。

因此,拜祭品銷量有增無減,都會保持以往的購買量。

神料價錢方面也未起價,去年大部分貨品已漲價,而今年的貨品也照去年的價格售買。

顧客考慮少買

目前經濟低迷,顧客購買神料祭拜祖先時,會考慮減少購買,以簡單形式祭拜,並認為有心祭拜祖先已足夠,使今年行情較淡。

價格方面,去年大部分貨品漲價,目前各神料已不會再漲價,同時為避免貨品過剩,我本身已減少進10%貨品。

傳統祭品最好

一般上,傳統清明節都是10天前后掃墓,如果是新墳(剛逝世者),就可以提早去掃墓。

最傳統的祭品都是衣服、鞋襪、金銀條及往生錢等,雖然現在也出產新紙札品,如電視、電腦、電話和汽車等,不過這些都是看心意,傳統祭品才是最好的。

還是傳統的好

不同籍貫的華人,有不同祭拜方法,不過,一般上都少不了金銀冥紙,還有一些衣服鞋襪。

雖然現在出現很多新科技紙札祭品,如電話、電腦及電視等,惟下面有沒有用到就不得而知,這些祭品也是見仁見智。

因此,最好還是用回傳統祭品,好讓九泉之下的祖先能用得上。

每年都有新款

生意已開始轉好,顧客都非常講究清明節,這是對祖先盡孝的節日,他們都不會為節省開銷,減少買拜祭品。

清明節每年都會推出新拜祭品,最搶手的是大型房車和新款球鞋。

轉自:網絡


read more...

清明節的習俗

1. 掛紙

掛紙」在臺灣的習俗中稱為「壓墓紙」。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至於傳統的客家人掛紙時比較慎重,先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並把帶來一疊滴有雞血的黃紙,用草皮壓在墳上,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除了掛墓紙的目的外,還有血祭的象徵。

2. 培墓

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即「掛紙」及「培墓」。「培墓」也就是「掃墓」,又叫墓祭、祭掃或上墳,就是修墓與祭拜。一般俗信,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其他則視情況而定。「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則必須用銀重新加以描寫,使其煥然一新。

祖墳整修完畢後,開始祭拜。祭拜時,在墓前供奉(三牲或五) 金、壽金、燭等、或十二道菜蔬(如韭菜、魷魚、春、甜菜、甜芋、肉脯、蒿菜,蓮子、棗子、竹筍、豬腸、)粿(紅龜粿、鼠麴粿或草仔粿)金、銀紙、往生錢、燭等;若是新墳,則必須供奉五(如豬頭、雞、鴨蛋、麵粿、紅龜粿),祭品擺好後,點香向后土(墳墓的守護神)祭拜,婦人要在新墳前哭號,禮拜完畢,先燒金、壽金給后土,再燒銀紙等給祖靈,紙錢燒完後,在紙灰上灑酒(稱為奠酒)最後鳴炮禮成。

在收供品離開前,要將雞蛋、鴨蛋在墓碑上打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示新陳代謝。從前,還有將紅龜粿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稱為「揖墓粿(又稱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臺灣民間習俗若是家有長子如娶媳婦、添丁生子或置產等,一定要培墓,往昔在培墓時都要點「姓氏燈」,在祭拜之前於墓前燃燭祭祀後,不要熄火,將它小心的放在燈罩內,沿途不可使其熄滅,一到家裡,立刻把燈放在祖先的靈桌前,相傳這種小燈,具有「添丁發財」的含義,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則表示子孫繁茂的吉祥徵兆。

現在一般的掃墓方式已經較以前簡化,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上香鞠躬,禮節簡單隆重。

3. 踏青(起源於唐代)

踏青也叫行青、探春、尋春、郊遊。清明節正當早春三月,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為了不辜負這良辰美景,於是大家帶著野餐,車水馬龍,擁向郊外,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在清明節日,婦女穿新鞋(踏青鞋),出行到郊外,稱為「踏青」,因為古時的婦女平日不可隨便出遊,趁此機會到郊外領略一下大自然的景色。

4. 秋千(鞦韆)

秋千以前叫做「鞦韆」,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早在原始社會,先民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樹,這就是秋千的雛形。秋千最初叫做千秋,是春秋時期北方的山所創,據說是齊桓公北征山戎時,把秋千帶入中原。開始時只有一條繩子,用手抓住繩子去,後來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到了漢武帝時,因千秋在漢語包含有人雖死去但永垂不朽的意思,為了避諱,所以把千秋改為秋千;到唐代,秋千已經十分普遍,並且成為寒食節及清明節的一項重要的活動,甚至被唐玄宗稱為「半仙之戲」。正因為在清明時節到處有人在玩秋千,所以便有人將它稱之為「鞦韆節」。

5. 鬥雞:

鬥雞也是清明時節的應景遊戲,而且正如春節的賭博一般,是必須拿錢作為輸贏的。鬥雞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到唐朝時,十分盛行,不僅在民間設有鬥雞場,讓群雞相戶攻鬥,就連皇上也喜歡玩鬥雞。據說唐明皇十分喜愛鬥雞,曾經不惜重金,在宮廷中設置一個豪華的雞坊,還派人專門養雞,作為鬥雞之用,可見唐代宮廷中鬥雞風氣之盛。至宋朝之後,鬥雞的風俗才逐漸式微,但是目前臺灣仍尚有鬥雞的風尚。臺灣民間飼養一種黑色而體大的鬥雞,俗稱「軍雞」,這種雞原產於印度及馬來西亞,曾在臺灣掀起一陣蓄養鬥雞及賭勝的風氣,現今每逢清明、端午中南部地區鄉間亦有鬥雞比賽的民間習俗。

6. 插柳:

民間在清明節有插戴柳枝的習俗。在祭墓踏青時,人們往往還折幾枝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或用柳枝編成柳帽戴在頭上,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便黃狗」,似乎說明了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因為清明是中國的三大鬼節之一,為了防止鬼的侵擾迫害,再加上正值柳枝發芽的時節,於是人們紛紛戴柳條以辟邪了。

關於插柳的習俗由來,還有許多不同的傳說,有的說是紀念介之推。介之推被燒死和埋怨在柳樹旁,第二年寒食節,晉文公率領臣子來祭拜之推的時候,只見那棵被燒毀的柳樹竟然死而復活,晉文公情不自禁地折了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以後群臣紛紛仿相沿成襲;有的說是唐高宗在渭水舉行祭祀儀式時,曾把柳枝編成圓環送給群臣,說是可以辟邪,於是相沿成襲;更有人說是宋朝著名詞人柳永生前留戀於秦樓楚館為與不少歌結下不解之緣,深受歌愛戴,柳永死後,每年清明節都有不少歌來到墳前祭掃,祭拜完後在路邊折柳插簪髮,以為悼念,於是成為後世插柳之俗

7. 賜火

古人四季用不同的木材鑽木取火,春天取稱柳之火,夏天取棗,稱杏之火,秋天取,稱之火,冬天取槐,稱檀之火。也就是說,換季之時,新取的火叫做「新火」,前一季節的火就叫做「舊火」。因為寒食節全國禁火寒食,把所有的火種都熄滅了,所以到了清明要重新鑽木取火。唐代皇帝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賜火儀式,把新火賜給群臣,以示對大臣的寵愛,據說每年參加鑽火的人很多,誰若能先鑽得火,把火種獻給皇帝,就可以得到皇帝的賞賜。

8. 拔河:

拔河發明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叫做「牽」。主要使用的設備是一條粗麻繩,兩頭還分有許多小麻繩,在古代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視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過中線(代表河流)就算是勝利。拔河的目的是為了增強體質,最初是在軍隊中盛行,後來才流行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此以後,清明拔河遂成習俗。

9. 潤餅:

台灣有吃潤餅的習俗,潤餅是以麵粉做成薄皮,內包豆芽菜、紅蘿蔔絲、筍絲及 肉絲、豆干絲及蛋皮等,灑上花生粉及糖粉,捲成圓筒狀即可食用,昰相當可口的。

清明前後往往細雨飄飄,和風拂拂,所謂「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此時春色如畫,踏青春遊,掃墓祭祖,是傳統習俗。唐代詩人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名句是清明生動的寫照。

文章轉自:網絡


read more...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 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 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 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 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 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 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 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禦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 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 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 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 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 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糰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 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文章轉自:網絡




read more...

清明詩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週;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read more...

清明節簡介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 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 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 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 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文章轉自:網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