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一個小和尚。
這個小和尚對自己的頭腦、學問、智慧還算比較自信,聰明人當然願意和聰明人交流,那確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而遇到學識淺薄、思維混亂、說話纏夾不清的師兄師弟,每每會氣急敗壞,大發脾氣,常常把一句:「你怎麼還不明白?你豬腦袋啊」掛在嘴邊。
師父為此批評了他很多次,他嘴上承認錯誤,但一遇到類似情況,仍然忍不住要發脾氣。
可是有一天,一次上山打柴的經歷讓他改變了看法。
這一天柴打得特別多,他的心情也很好。
回去的路上他累了,就放下柴擔到溪水邊喝點水,洗一把臉。
這時「小強」來了(小強是山裏的一隻小猴)
經常來這邊玩,也經常碰到上山打柴的小和尚。
日子久了,他們就成了好朋友。
小和尚洗完想拿汗巾擦臉,卻發現汗巾還掛在那邊的柴擔上,他確實很累了,於是就指著柴擔,示意讓小強替他去拿汗巾。
小強跑過去,從柴擔上抽了一支木柴,給小和尚拿了過來。
小和尚覺得很有趣,又讓小強去拿,並用手比劃呈方形,嘴裏說著:「汗巾、汗巾」。
小強又去,拿回來的還是木柴。小和尚笑得更開心了,這次他拿一塊石頭丟過去,正好丟到汗巾上,然後指給小強「看到了吧?拿那個汗巾」。
小強再去,拿回來的還是木柴,而且還是一副得意得意洋洋的表情,好像在說「你看,我多能幹!」
看著小強一副志得意滿的樣子,小和尚笑得前仰合。
回來以後,小和尚把這件有趣的事告訴了方丈。
於是方丈問他:「你跟師弟們講道理,他們聽不明白,你就會發脾氣。可是小強聽不明白,你為什麼反而覺得有趣?」
小和尚一愣,回答說:「小強聽不懂是很正常的,因為他是猴。可師弟他們是人,他們不應該聽不懂我說的道理。」
方丈說:「應該?什麼又叫做應該呢?首先每個人天生的悟性不同,悟性好的人,並不是他的功勞;悟性差的人,也不是他的過錯。
就算是悟性相同的,後天所處的環境又不一樣。出生在書香門第的人,並不是他的功勞;出生在走卒屠戶的人,也不是他的過錯。
就算是環境一樣的,能遇到的師父又不一樣,遇到一等和尚的,未必是他的功勞;遇到酒肉和尚的,未必是他的過錯。人與人有這樣大差異,你憑什麼說誰『應該能』怎麼樣呢?」
小和尚聽到這裏,低頭不說話了。
方丈接著說:「更何況,天道無常,人世無常,今天他比你差,你可以看不起他,明天他若比你強了呢?那時候他再來看不起你,你心裏感受卻又如何?」
聽到這小和尚感到慚愧。
方丈說:「錯在你沒有學著用佛的眼睛去看,用佛的心去想。」
小和尚忽然覺得,自己似乎就要領會到一些什麼東西了。
方丈微笑道:「你仔細想一想,同樣是不能理解你的意思,為什麼你對師弟就會發怒,對小強就會開懷大笑?他們是相同的,而變化的是你自己。所以問題並不出在他們身上,而出在你身上。
你不對小強發怒,是因為你是人,他是猴,你比他的智慧高得多,因此你就可以包容他的錯誤。
而你師弟他們是人,你也是人,你的智慧跟他們是同檔次,因此就包容不了他們的錯誤。
如果是佛呢?佛看到你師弟們的錯誤,他會發怒嗎?他當然不會,因為佛的智慧可以包容一切。」
「人最大的錯誤就在於,沒有試著用佛的眼光去觀察世人,用佛的慈悲去憐憫世人,用佛的智慧去包容世人。」
---------------------------------------------------------------
報長的話:
名師出高徒,但高徒未必會成為名師。
有些人天生聰穎,悟性十分的好,學東西超快,甚至可以無師自通,只需看別人做個幾次,自己再動手琢磨一下即可學會,像 笑遊人間的父親就是這類人。
笑遊人間心目中的父親是一位十分萬能的人,主業是鐵工、電焊,但他也會水電、土木工程、貼磁磚、裝潢、鋁門窗…等都難不倒他。
在他眼裡,這些工作都蠻簡單的,光是用看的就會了。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哇,笑遊的父親是萬能的,想必從父親手中學會了不少技術吧?
哈哈,答案是…一個都沒有 ^^"
並不是我笨或呆,學不會,而是父親太聰明,總覺得這些工作只要看了就會懂,那需要做什麼深入的指導,每當我做錯、做不好或不會做時,他就只會大聲的叫罵,並說…阿就這樣而已阿,這麼簡單也不會。
聰明的人看世界,總是覺得,事情明明都很簡單,一、二次就該會的東西,為什麼旁人總是學不會,教了幾次後就失去了耐心,卻不知思索,並非旁人笨拙,而是因為自己悟性本來就高於旁人,卻一味的將旁人的水準都拉升到與自己一樣程度,而陷入了教學的迷思裡。
有些人常說,學習應該抱持著空杯的心態,若心中的杯子已裝滿了水,又如何能裝進新的水呢?而教學又何嘗也不該也是如此呢?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since 200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