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下老人又稱「月老」、「月老公」,是我國神話傳說中專管婚姻的媒神,是有情人曾虔心寄託自己美好姻緣的幸運之神。俗諺:「千里姻緣一線牽,無緣對門不相 識」。每個人一生中最大的幸福,無非是討個好老婆,或是有個貼心又溫柔的另一半。不過,僅管如此,這世上還是有不少曠男怨女,在苦苦地尋找另一半,因此月 下老人廟就應運而生了,有時它是間獨立的廟宇,有時則附屬在一些廟的側殿。
杭州西湖白云庵的月下老人祠的廟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
唐代李復言的《續幽怪錄˙定婚店》中描述,唐朝時有一位名叫韋固的 公子,有天夜裡遇到一位白髮白鬚的奇異老人,依著一只布袋,坐在月光下看書。韋固好奇,就走過去問老人說:「借問您在看什麼書?」老人回答:「我在核對天 下男女婚姻的姻緣簿」。韋固又問老人那袋子裡裝的是什麼東西?老人回答:「袋內都是紅繩,用來繫住夫婦之足。雖仇敵之家,貧富懸殊,天涯海角,吳楚異鄉, 此繩一繫,就定終身。」。此亦是「千里姻緣一線牽」的出處。
韋固一聽,連忙請老人幫他查詢未來的妻子。老人翻書一查,告訴他 說:未來的妻子是北邊一位瞎眼老太太陳氏的女兒。韋固聽後就前往查看,見到此女才三歲,鼻涕滿面,滿身髒垢藍縷,心中很不高興,推了小女孩一下,結果女孩 跌倒傷了眉心。十四年後,韋固當了武將,刺吏王泰很欣賞他,就把女兒嫁給了他。這位姑娘秀麗非常,只是眉間有一道疤痕,韋固詢問後才知道這位姑娘就是十四 年前被他推跌的那個女孩,十四年來刺吏撫養她,把他當成了親閨女。韋固這才知天命不可違,而跟這位小姑姐相親相愛,后來二人所生的兒女都很有出息,子孫滿 堂,幸福無比。此事傳開後,民間就把執掌男女婚配的媒神,稱之為「月下老人」。月下老人成了媒人的代名詞,一直沿用至今。
由於月下老人會幫有緣的男女繫紅線,在民間也漸漸出現「栓紅線」的 習俗。此一習俗在唐代已有。唐代史書上記載:袞州都督郭元振年長未婚,宰相張嘉振見他有才幹又相貌堂堂,就想納他為婿,因為有五個女兒不知許配給那一位 好,張宰相於是想了一個辦法,讓他的五個女兒坐在布幔子後面,每人手上各拿一根紅絲線,將線頭露在外面,讓郭元振隔著幔子去牽,牽到誰就以誰為妻,郭元振 一下牽到了漂亮非凡的張家三女,倆人結下了美滿良緣。
最初婚禮上有栓紅線的儀式,到了宋代逐漸演化成「牽紅巾」,婚禮上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牽入洞房。這種習俗因含有「同心相結、白首偕老」的美好寓意,所以直到今天,有些地方的婚禮上還能看到。
相傳農曆的八月十五日是月下老人的生日,所以這天很多「孤男寡女」都會前往廟裡祈求月老賜與好姻緣,許多得願的信徒也會攜帶喜餅、喜糖前往還願,感謝月老的促成。
月下老人簡稱「月老」,是婚姻之神,而在民間的些神話故事中,除了月下老人是和人的終身大事有關之外,還有人是供奉「月神」、「月宮娘娘」、「月光菩薩」或「月姑」等等。
牛郎織女:
人們對牛郎與織女的祭拜,主要是和民俗的節日結合了起來。農曆七月初七,是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又稱之為「七巧節」或是「乞巧節」。在一些地方建有織女廟,其中以江蘇太倉的織女廟最有名,裡面供奉著牛郎與織女。
月光菩薩:
月亮似乎總是與人的情感與愛情脫離不 了關係,而且也源自於古老的天體祟拜觀念,人們常說「花前月下」,是形容非常浪漫的意思。在中國的古代,情人熱戀時會在月下盟定終身,拜禱月神,因此也成 為了一種習俗,痴情男女常對「月光菩薩」發誓,盡管月移星轉,此情永世不變。所以月神可算是中國民間最流行的神明之一,其有許多稱呼,有時是「月神」、 「太陰星主」、「月姑」、「月宮娘娘」、「月娘」或「月光菩薩」等。一般民間相信,月光菩薩是一位慈悲為懷的女神。
七星娘娘:
在台灣及閩南一帶,非常流行崇拜七娘 媽,也可稱之為「七星娘娘」或是「七星夫人」。而七星娘娘,有說是織女變的,也有說是「七仙女」。七星娘娘的正職,主要是保護孩子及嬰兒,免於受疾病的威 脅,因此常有婦女帶著自己的孩子到廟中,認七星娘娘為乾媽。而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的那天,父母要帶著孩子拿著供品,到七娘廟中去酬謝神明,女孩子十六歲 時,也要去祭謝七娘媽,因此七娘媽就像是孩子的父母親一般。傳說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之後,七娘媽就會把造好的未婚男女花名冊,送交給月下老人,經月老仔細 審查後,就把名冊上的男女用紅線繫在腳上,所以七星娘娘變為紅娘之一了。
泗州大聖:
在世俗的世界中,既然有人談戀愛,就 有人會失戀。當失戀的時候,有人也許會哭,也有人會情緒低落,甚至為愛殉情。在這種情形下,除了有祝福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月下老人之外,在廣東及福建等地, 更有失戀者的保護神泗州大聖。泗州大聖又稱為泗州佛,據說他本來是西域僧人,後來在唐高宗時來到長安、洛陽等地,後來到了江南地區,受觀音渡化成佛。據 說,泗洲佛對人世間的痴情男女,非常的同情。所以,如果有熱戀中的男女發生了問題,或是婚姻受挫,只要在泗州佛的腦後挖下一點泥巴,偷偷的撒在心愛人的身 上,愛情或婚姻,就會得到圓滿和幸福的結局,因此許多地方的泗州佛,大部份後腦勺都被人挖去了大半。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月下老人誕辰。
杭州西湖白云庵的月下老人祠的廟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
唐代李復言的《續幽怪錄˙定婚店》中描述,唐朝時有一位名叫韋固的 公子,有天夜裡遇到一位白髮白鬚的奇異老人,依著一只布袋,坐在月光下看書。韋固好奇,就走過去問老人說:「借問您在看什麼書?」老人回答:「我在核對天 下男女婚姻的姻緣簿」。韋固又問老人那袋子裡裝的是什麼東西?老人回答:「袋內都是紅繩,用來繫住夫婦之足。雖仇敵之家,貧富懸殊,天涯海角,吳楚異鄉, 此繩一繫,就定終身。」。此亦是「千里姻緣一線牽」的出處。
韋固一聽,連忙請老人幫他查詢未來的妻子。老人翻書一查,告訴他 說:未來的妻子是北邊一位瞎眼老太太陳氏的女兒。韋固聽後就前往查看,見到此女才三歲,鼻涕滿面,滿身髒垢藍縷,心中很不高興,推了小女孩一下,結果女孩 跌倒傷了眉心。十四年後,韋固當了武將,刺吏王泰很欣賞他,就把女兒嫁給了他。這位姑娘秀麗非常,只是眉間有一道疤痕,韋固詢問後才知道這位姑娘就是十四 年前被他推跌的那個女孩,十四年來刺吏撫養她,把他當成了親閨女。韋固這才知天命不可違,而跟這位小姑姐相親相愛,后來二人所生的兒女都很有出息,子孫滿 堂,幸福無比。此事傳開後,民間就把執掌男女婚配的媒神,稱之為「月下老人」。月下老人成了媒人的代名詞,一直沿用至今。
由於月下老人會幫有緣的男女繫紅線,在民間也漸漸出現「栓紅線」的 習俗。此一習俗在唐代已有。唐代史書上記載:袞州都督郭元振年長未婚,宰相張嘉振見他有才幹又相貌堂堂,就想納他為婿,因為有五個女兒不知許配給那一位 好,張宰相於是想了一個辦法,讓他的五個女兒坐在布幔子後面,每人手上各拿一根紅絲線,將線頭露在外面,讓郭元振隔著幔子去牽,牽到誰就以誰為妻,郭元振 一下牽到了漂亮非凡的張家三女,倆人結下了美滿良緣。
最初婚禮上有栓紅線的儀式,到了宋代逐漸演化成「牽紅巾」,婚禮上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牽入洞房。這種習俗因含有「同心相結、白首偕老」的美好寓意,所以直到今天,有些地方的婚禮上還能看到。
相傳農曆的八月十五日是月下老人的生日,所以這天很多「孤男寡女」都會前往廟裡祈求月老賜與好姻緣,許多得願的信徒也會攜帶喜餅、喜糖前往還願,感謝月老的促成。
月下老人簡稱「月老」,是婚姻之神,而在民間的些神話故事中,除了月下老人是和人的終身大事有關之外,還有人是供奉「月神」、「月宮娘娘」、「月光菩薩」或「月姑」等等。
牛郎織女:
人們對牛郎與織女的祭拜,主要是和民俗的節日結合了起來。農曆七月初七,是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又稱之為「七巧節」或是「乞巧節」。在一些地方建有織女廟,其中以江蘇太倉的織女廟最有名,裡面供奉著牛郎與織女。
月光菩薩:
月亮似乎總是與人的情感與愛情脫離不 了關係,而且也源自於古老的天體祟拜觀念,人們常說「花前月下」,是形容非常浪漫的意思。在中國的古代,情人熱戀時會在月下盟定終身,拜禱月神,因此也成 為了一種習俗,痴情男女常對「月光菩薩」發誓,盡管月移星轉,此情永世不變。所以月神可算是中國民間最流行的神明之一,其有許多稱呼,有時是「月神」、 「太陰星主」、「月姑」、「月宮娘娘」、「月娘」或「月光菩薩」等。一般民間相信,月光菩薩是一位慈悲為懷的女神。
七星娘娘:
在台灣及閩南一帶,非常流行崇拜七娘 媽,也可稱之為「七星娘娘」或是「七星夫人」。而七星娘娘,有說是織女變的,也有說是「七仙女」。七星娘娘的正職,主要是保護孩子及嬰兒,免於受疾病的威 脅,因此常有婦女帶著自己的孩子到廟中,認七星娘娘為乾媽。而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的那天,父母要帶著孩子拿著供品,到七娘廟中去酬謝神明,女孩子十六歲 時,也要去祭謝七娘媽,因此七娘媽就像是孩子的父母親一般。傳說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之後,七娘媽就會把造好的未婚男女花名冊,送交給月下老人,經月老仔細 審查後,就把名冊上的男女用紅線繫在腳上,所以七星娘娘變為紅娘之一了。
泗州大聖:
在世俗的世界中,既然有人談戀愛,就 有人會失戀。當失戀的時候,有人也許會哭,也有人會情緒低落,甚至為愛殉情。在這種情形下,除了有祝福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月下老人之外,在廣東及福建等地, 更有失戀者的保護神泗州大聖。泗州大聖又稱為泗州佛,據說他本來是西域僧人,後來在唐高宗時來到長安、洛陽等地,後來到了江南地區,受觀音渡化成佛。據 說,泗洲佛對人世間的痴情男女,非常的同情。所以,如果有熱戀中的男女發生了問題,或是婚姻受挫,只要在泗州佛的腦後挖下一點泥巴,偷偷的撒在心愛人的身 上,愛情或婚姻,就會得到圓滿和幸福的結局,因此許多地方的泗州佛,大部份後腦勺都被人挖去了大半。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月下老人誕辰。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