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4日星期日

正月初一 開正

正月初一拜年



(1) 開正:

新年的序幕是由「開正」的儀式開始的。「開正」又叫做「開春」,「開正」的時辰,每年都不相同,是依照天干和地支來決定的,大約都在清晨以前,只要翻一翻曆書就可以知道。「開正」的時刻一到,家家戶戶必須準備香燭、應時的水果、成疊的柑橘、插上「飯春花」的甜粿和發粿,供奉清茶與甜料(一般指生仁、冬瓜糖、紅棗等)、以及紮著紅的麵線,祭拜神靈與祖先。並且焚燒壽金(印上壽字的金箔紙)與刈金(印著財子壽字樣的金箔紙,又稱四方金),燃放鞭炮。

拜祖先時,加用菜碗(素菜)、壽金、刈金、小銀等,素菜中有人用菠菜及連根帶尾的大蒜,因為認為拜菠菜,可以飛天(菠字閩南語音近似飛);拜大蒜,子孫可以「頭毛嘴鬚白」(蒜本身就有像長鬚的樣子),而祭祖的儀式和祭拜神明的方式大約相同。

(2)開財門:

「開正」的典禮完成,這時天剛微明,全家人換穿新衣,由一家之主燃香開啟大門,稱為「開財門」。選擇「喜神方」(喜神每年的方向不同,必須查對曆書)揖拜,然後把香放置在門角。燃放大串的鞭炮,稱為「開門爆仗」,表示除舊佈新,康祥迎吉。

開財門後,大家要互相拜年。拜年的時候,先由晚輩向長輩跪拜,祝福尊長健康、快樂。而長輩通常會準備紅包,賞賜給小孩。由於「開正」的時刻大多在半夜的「子時」(大約深夜十一點到一點),所以大家從「過年暝」,開始守歲,聊天、打牌、看電視…,全家大小一起熬夜,直到「開正」、「拜年」完畢,才去就寢。

(3)出行、行春:

早上起來梳洗完畢,全家一同吃早餐,平時早餐都是吃稀飯,但是在新年期間,不論貧富,都要吃乾飯或吃麵線(含有延壽的意思),而這些乾飯還都是除夕夜裡剩下的「過年飯」。甚至早餐所配的菜,都是些素菜(因為一般相信年初一吃素,就可以表示一年都吃素)。吃完早飯後,大家穿新衣、戴新帽,新鞋,準備「出行」(出行時,必須配合自己的生辰八字,找出吉時與吉位)。

從前「出行」多會到近郊的寺廟或風景區遊山玩水,所以也叫做「行春」。現在因為交通發達,有名的風景區往往人滿為患,至於都市中的百貨公司、電影院已成為年輕人的最愛。

(4)拜正:

年初一這天,多到長輩或朋友家拜年,稱為「賀正」。現代人因為事務繁忙,多流行電話拜年,可以節省時間。政府機關則提倡團拜,各機關團體集中在一個地方拜年;當親密的朋友或親戚來家賀年時,主人就拿出甜料(以前多為紅棗、土豆、冬瓜、瓜子等,現在多以精緻的糖果代替)、甜茶,招呼客人食用,稱為「食甜」,表示圓滿親蜜的意思。客人吃後,要說些如「食紅棗,年年好」、「恭喜大賺錢」、「食甜甜,乎你快大漢」、「食甜甜,乎你生後生」等吉利話。另外,賀客如果帶有小孩,必須贈送紅包,作為新年的見面禮。

(5)行香:

新年期間是男女老幼穿新衣,攜帶牲禮、金紙、香燭,到各個寺廟禮佛拜神,祈求一家大小平安,而各個寺廟也會準備光明燈、平安燈,甚至禮斗,讓信徒拈香祈願。俗信以為正月初一開天門,燒頭炷香祈願特別靈驗,所以一些比較著名的廟宇(如行天宮),當年關一過,子時之際,就會立刻湧入人潮,以素食淨果,焚香禱告。

(6)拜公媽:

大年初一的正午,每戶人家都準備牲禮、菜飯,內盛供品,祭祀祖先,俗稱「拜公媽」。有些家庭比較隆重須連續祭祀五天,一直拜到初五才停止,有的只祭拜一天而已。

(7)請春酒:

以前,自大年初一到十五,家家戶戶都利用年節時準備現成的飯菜,宴請親朋好友,以連絡彼此的感情,叫做「請春酒」(據說宜蘭地區較為盛),現在則較不盛行,但是商人多會利用這時候,款待顧客,以便擴展生意。

(8)玩樂:

春節期間,政府機關,公司行號都放假,大家除了吃吃喝喝,無所事事,於是大家聚在一起,以種種的遊戲或賭博來消耗時間。

(9)禁忌:

春節期間,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著種種的希望,卻也有不少的禁忌,如:

忌掃地、倒垃圾、糞便,以免把家裡的財富和福氣都帶走;忌殺生、忌用刀類,因為刀為兇器,意味著凶與破;忌打破碗盤器物,恐怕今年會有破運,如不慎打破,要趕緊說「歲歲(碎碎)平安」,以化凶為吉;忌正月初一午睡,深信若是男人在這天武睡,那麼「田岸會倒」(田畦就會崩潰),女子若在這天午睡,那麼她的灶腳(廚房)會崩….等等。


Real time visitors:







copyright (c) 慈仙壇 2009-2010

没有评论: